《二战风云人物典藏集》第107章


数学、化学、法律、文学和自然哲学等。史迪威当过校越野长跑队队长,还是校篮球队和橄榄球队队员。史迪威有学好外语的特长,也喜欢阅读惊险小说。1904年从西点毕业,以少尉军衔赴菲律宾服役。两年以后调任西点军校教官。先在现代语言系从事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教学三年,三次以学习外语为由去欧洲做考察旅行,后在战术系和历史系从事战术和历史教学一年。1910年10月史迪威与温妮弗雷德•;史密斯结婚。1911年,史迪威再次赴菲律宾服役并晋升为中尉,游历过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1913年8月,重返西点军校任英语和历史教官。次年夏季,改任现代语言系教官。1916年,调任纽约普拉茨堡军事教官,晋升为上尉。1917年,在美国参加世界大战后,晋升为少校临时军衔,任旅部副官。1918年,前往法国出任美国远征军第4军首席情报官,参与作战组织工作,晋升为中校。战后,于1919年返回美国,成为上尉军官。
第八部分史迪威 上将(2)
史迪威在思考中缅印战区的作战问题
1919年8月,史迪威被任命为陆军首任语言军官,赴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一年以后,史迪威少校携带家眷来到中国任职,起中文名字“史迪威”。任职期间,两次被国际赈济委员会借调,出任修筑山西和陕西公路的总工程师,长期接触下层群众。1923年至1924年,史迪威入美国本宁堡步兵学校学习,随后出任校长助理。1925年至1926年,在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深造。1926年至1929年,先后担任驻华美军第15步兵团营长和团参谋长,与马歇尔共事。1928年,史迪威晋升为中校。1929年7月,史迪威调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主任,成为副校长马歇尔推行教学改革的得力助手,获得“能胜任平时和战时的任何指挥工作”的评语。1933年,改赴第9军任职,全家在卡梅尔定居。1935年7月,史迪威上校出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任内曾实地考察中国并同情抗日战争,对平型关战役做过专门研究,与周恩来、叶剑英有过交谈,向美国发回很多颇有见地的报告。1939年8月,史迪威在离任回国途中晋升为准将。同年9月,出任第2师第3旅旅长。1940年5月,在路易斯安那演习中一举成名。7月,出任第7师师长,制定计划,训练官兵。9月,晋升为少将。1941年6月陆军的全国性大演习之后,出任第3军军长,按实战要求组织训练,改善指挥。珍珠港 录⑸螅蠲巴⒍僦贫ㄔ诜ㄊ粑鞣堑锹降淖髡郊苹?1942年1月,史迪威晋升为中将,出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并根据中美两国协议兼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还有援华租借物资督导官、盟国驻华联合军事委员会的美方代表等头衔和职务,受领的任务是协调在缅甸的中英军队,保障滇缅公路畅通,“指挥分派给他的中国军队”,“帮助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提高美国对中国政府的援助的效用,以把战争打下去”。在日军入侵东南亚、缅甸频频告急及中国远征军已奉命开进缅甸的形势下,史迪威及其参谋人员经德里、加尔各答、腊戍等地,于3月3日飞抵重庆,向蒋介石报到并设立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3月11日,得到蒋介石口头授权的史迪威前往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的作战。在史迪威和杜聿明(远征军代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的指挥下,中国远征军取得了一些局部性胜利,并有效地为被日军围困的英缅军解围。但是,由于指挥系统混乱、盟军缺乏协调和空中支援,缅甸战事失利,史迪威和杜聿明被迫率部分别撤往印度和中国,国际援华交通线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5月24日,史迪威在德里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我要说我们挨了一顿狠揍。我们从缅甸逃出来,这是个奇耻大辱。我认为我们应该找出原因,然后打回去,收复缅甸!”
第八部分史迪威 上将(3)
史迪威参加东南亚盟军作战会议
史迪威决定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一方面,向蒋介石提出军队改革计划:整编部队,保证充足的兵员和装备;清除无能军官,明确指挥系统;任命前线总司令,实行统一指挥。蒋介石则让宋美龄提醒史迪威必须现实,并说“头不能砍下来,否则就不会有什么东西留下来了”。另一方面,着手运用美国租借武器装备中国30个师(包括以远征军余部为主而组成的中国驻印军,史迪威为驻印军总指挥),设立拉姆加尔训练中心和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以训练受械部队官兵。拉姆加尔主要轮训驻印军官兵和国内受械部队的军师团三级军官,共计6万余人。后者主要轮训国内受械部队团级以下军官和部分士兵,共计1万余人。史迪威亲自负责训练事宜,颇有成效。
第八部分史迪威 上将(4)
史迪威与陈纳德
根据对中缅印战区形势的分析,史迪威认为打通仰光与昆明之间的交通线是关键所在,遂于1942年7月提出盟军合作收复缅甸、打通中缅交通线的计划(代号安纳吉姆) ⒌玫浇?石的同意。安纳吉姆计划虽经盟国卡萨布兰卡会议、三叉戟会议、魁北克会议和开罗会议多次讨论修改,但因中美英利害关系不一而未取得一致意见。史迪威深知拖延的危害性,决心依靠所部的中美军队反攻缅甸。1943年10月,已经出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的史迪威派出部队向缅甸推进并掩护修筑雷多公路(从印度阿萨姆经缅甸密支那与滇缅公路衔接)。12月,大规模反攻北缅开始。北缅参战部队(包括新1军和新6军,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和第14航空队,美国陆军5307暂编团即“抢劫者”突击队)在史迪威的指挥下,克服险峻地形、茂密丛林和恶劣气候带来的诸多困难,先后在胡康谷地、孟拱谷地和伊洛瓦底谷地与日军激战。1944年3月,日军向印度英帕尔的英军发起全面进攻,英军被迫与日军交战并在挫败日军的进攻后进入缅甸战场。5月,卫立煌率中国远征军从滇西向缅甸日军发起反攻。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史迪威率部于1944年5月向北缅军事重镇密支那发起进攻,经过长期浴血奋战而于8月攻克。至此,史迪威部消灭日军第15师团主力,基本筑成雷多公路(后来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从而打通国际援华交通线,使美国租借法案物资得以通过陆路运入。史迪威的对华使命集军事、政治、外交于一体,错综复杂,被马歇尔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困难的使命之一”。
第八部分史迪威 上将(5)
史迪威与中国师长孙立人
1943年春季,史迪威在宋希濂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面前激烈指责蒋介石政府腐败无能、抗战不力。后来则多次建议蒋介石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包括共产党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以便能代表所有集团与党派的意志,使美援能有效地用于抗日。同年9月,正当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酝酿之时,史迪威建议让八路军“开进五台地区,袭击平汉铁路”,和国民党军协同作战,提出用部分武器装备八路军。史迪威还向马歇尔指出国民党在屯积租借物资以供战后使用,主张“给美军驻华代表以讨价还价的机会”,美国和中国联合制定作战计划让蒋介石承诺,逼蒋积极抗日。蒋介石一再向美国要求具有处理租借物资的全权,但均遭到拥有租借物资控制与监督权的史迪威的坚决反对。因此,两者之间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深知共产党及八路军英勇抗战的史迪威,于1943年向美国政府建议向延安派驻美军观察组,以便加强双方的军事合作(诸如收集日军情报,援救飞行人员),进一步从政治方面了解中国共产党并尽可能地疏远中国和苏联两国共产党的 叵怠=槭ε抡庵至私庥牒献鳎侔?阻挠与反对,史迪威则始终坚持。该项计划直到1944年夏季才因美国政府的坚决支持而得以实现,驻延安美军观察组(组长为包瑞德上校)被命名为“迪克西”使团。使团成员根据对延安的细致考察,向史迪威及美国政府提出大量有关延安党政军民的客观报告,多次要求美国向延安提供援助。史迪威据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是一支正在形成中的更为强大而更为可靠的抗日战争力量”,国民党“腐败,失职,混乱,经济困窘,苛捐杂税,言行不一”,共产党则“减税,减租,减息。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人民参政,言行一致”。史迪威提出了对延安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