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道》第50章


蜗韵郑蛘吒辖纾缣烊说取?br />
3、再生业力的完结与寿命的终止同时发生(ubhayakkhaya)。
4、在寿命终结之前,更为强大的相对业力意想不到地阻碍了再生业流(upacchedakakamma)。
一个人的突然非时死亡,以及孩子的夭折都是由于这一原因。
更为强大的相对力量可以遏止住流星飞箭,并把它拔倒在地。因此,十分重大的过去业力能使临终时意识中的潜在能量化为乌有,由此而破坏了有情的精神生命。例如,提婆达多之死就是由于他在一生中所作恶业的报应。
一至三被总称为应时死(kalamarana),第四种为非应时死(akalamarana)。
如同一盏灯的熄灭可能是由于如下四种因素造成,即:灯芯烧完,灯油耗尽,灯芯和灯油同时用完,或是其它外来的原因,如一阵疾风。
因此,死亡也许是由以上所说四因造成。
佛教这样来解释死亡的原因,讲述四种再生形式,即:卵生(andaja),胎生(jalabuja),湿生(samsedaja)和化生(opapatika)。
这种广阔的分类包含了一切有情众生。
鸟类和卵生的蛇类属于第一种。
胎生众生包括所有人类,一些生长在地球上的神祗,以及一些在母胎中怀孕的动物。
把潮湿作为自己生长之地,象一些低级动物的生命就在第三类之中。
以自然化现而生的众生通常非肉眼所能见。由于他们以前的业力,他们自然显现,不须经过胚胎繁殖过程。一般饿鬼和天人,以及梵天都属于这一类众生。
。。!
第二十七章 有情生命趣道
生小说_网 
世界无边,非行可至;
众生无量,唯觉能度。
——《相应部》
根据佛教,在宇宙之中几乎是一微粒的地球不是有情众生唯一可以栖息之地,人类也不是独有的有情生命。世界无限,众生无量。受精的卵细胞不是单一的再生方式,没有人能走到宇宙之边(1),佛陀如此说。
再生可能在不同的生命趣道中发生。根据各自的善恶之业,有情众生在31个可往生之处。
非快乐地有四。此四被称为精神境况,或界地。它们是:
1、niraya(ni+aya:没有快乐)地狱一受不善业报之恶道。它们不是众生遭受无休止痛苦的永久地狱。一旦恶业竭尽,沦落此道之有情因过去善业,有可能再生快乐之道。
2、tiracchanayoni(tiro=穿;acchan=行),畜牲。佛教认为因其恶业,有情沦落畜牲趣。但是,畜牲有可能因其前生所结聚善业而生人道。严格来讲,或更准确地应该说,以人类有情表现出的业,有可能以畜牲道有情表现出来,反之亦然。正如电流能以灯光、热量、移动等形式连续表现出来,其中某种形式不必由其它脱变而成。
应该指出的是,有时候一些动物,特别是狗和猫,因其过去的善业过着比一些人更为舒服的生活。
业力决定了一个人身材相貌,它们因其业力的善恶而变化。
3、peta=yoni(pa+ita),原意为离去者,或为无有任何快乐者。他们不是离开躯体的精灵或鬼怪。他们有大小不一的丑恶形象。肉体一般看不见。他们没有自己的住处,住在森林里,或肮脏之地。有一部特别的书,名叫《饿鬼部》,专门谈到了这些不幸有情的故事。《相应部》也讲述了这些饿鬼的一些有趣之事。
目键莲尊者在形容饿鬼的悲惨情形时说:
“正当我走下灵鹫山,我看见一具尸骨在空中行走,山雕,乌鸦和山鹰在它身后紧追不舍,猛啄其背,揪碎脊骨,它痛得大声呼叫。诸同参,我突然想道:这真是不可思议!一有情怎会变成如此。有个性的有情怎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此有情,”佛陀评说道,“在其前生为一宰牛屠夫。他沦落于此界,这是他前业的报应。”(2)
根据《弥兰陀所问经》,饿鬼有四,即,vantasikas依食呕吐之物为生者;khuppipisino又饥又渴者;nijjhamatanhika被干渴折磨者;paradattupajivino依他人之食为生者。
正如《垣外经》中所说,上面所提到的最后一种饿鬼享受到他们亲人以其名义而进行的布施功德,因此可以超生到比较幸运美好的趣道之中。
4.asurayoni。阿修罗趣。阿修罗,意为不放光者,或不活动者。他们同饿鬼一样,属于另一道不幸众生。他们不同与天人相争的阿修罗。
在此四恶道(duggati)之后,就是七善道。他们是:
1.manussa(3)人。
人趣集有痛苦和快乐。菩萨喜好人趣,因为这里是利益世间的最好场所,具备圆满成佛的一切资粮。佛陀全都出现于人类之中。
2.四天王天catummaharajika。天界最下。四大护卫天神,及其随众居住。
3.三十三天tavatimsa(忉利天)。三十三天人居住的天道,帝释为天主。此三十三天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三十三位无私的奉献者在摩甘(即帝释)的带领之下,广行善业,往生此天道。佛陀在此天界为其天人说《阿毗达磨》。
4.夜摩天yama。夜摩天人居住。夜摩为去除痛苦者。
5.兜率天tusita。快乐居住者。喜乐之天界。
菩萨在圆满了一切成佛资粮后,居留此地,直到他示现于人间成佛的机缘成熟。弥勒菩萨即未来佛现在即居住于此,等待善好因缘诞生人间成佛。
菩萨之母死后往生此天界为天人。从此天界,她来到三十三天聆听佛陀讲说《阿毗达磨》。
6.化乐天nimmanarati。此界天人于所建造的高楼宫殿中尽情娱乐。
7.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此界天人利用他人的创造,为自己服务。
最后六天的天人相貌庄严微妙,远胜于人道,非肉眼所能见。但是天界有情众生都受生死。
在一些方面看来,比如说他们的形象、习惯及饭食等,他们都优胜于人道。但是,作为一条原则,他们在智慧上没有超过人类。他们是自化而生,生时好似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
此六天界(suggti)以为短暂的快乐之地。据说,有情众生在这里享受飞逝不止的感官快乐。
此四恶道和七善道总称为欲界(kamaloka)有情世界。高于此情欲界的是梵界或色界(rupaloka),有情放弃身欲,于此享受禅乐。
根据所修习的禅那,色界有十六。它们是:
a.初禅:(离生喜乐地)。
1.梵众天brahma parisajja。大梵天王之随众居住。
2.梵辅天brahma purohita。大梵天王之大臣居住。
3.大梵天maha brahma。大梵天王居住。
此三天最高者为大梵天王,众有情于此享受比别人更多的快乐、美丽和寿命。这是由于他们内在心智发展的缘故。
b.二禅(定生喜乐地)。
4.少光天parittabha。
5.无量光天appamanabha。
6.极光天abhassara。
c.三禅(离喜妙乐地)。
7.少净天parittasubha。
8.无量净天appamanasubha
9.遍净天subhakinha。
d.四禅(舍念清净地)
10.广果天vehapphala。
11.无想天一asnnasatta。
12.净居天一suddhavasa.
净居地中又分为五:
i. 长久天aviha.
ii. 无烦天atappa.
iii.善美天sudassi.
iv. 善现天sudassi.
v. 究竞天akanittha.
修习禅那或禅悦之人往生此上界天。入证初禅者生于初禅地;入证二禅和三禅者生于二禅地;入证四禅和五禅者,分别生于第三和第四禅地。
每一界的第一天为修证禅那到普通程度者居住;第二天为修习禅那到较高层次者居住;第三天为修习禅那并能完全自主禅那者居住。
第十一天叫做无想天。有情众生往生于此天,无有意识。
在这里,只有物质迁流的存在。在禅那过程中,意识思维被短暂地终止。般情况下,心法和色法是不可能分开的。但是,由于禅定的力量,这就成为可能。正如在这一特殊情况下,当阿罗汉获证灭静禅时,他的意识也暂时停止了。对于我们来说,这种境界是很难想象的。
但是一些不可思议的事可能就是真正的事实。
净居天唯一还果或不还果圣者居住。一般人不往生此天,他们于其它天获证一还果,死后再生此天。他们在此天证阿罗汉,以此天为住,直到寿命结束。
又有无色界(arupaloka),没有任何物质和身体。佛教徒认为有一心法离开色法而单独存在的地方。正如迦叶尊者解释道:“正如被扔到空中的纤条可以暂停于空中。只要它还有一种动量,它就可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