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辽太郎历史小说选》第5章


闶奔洹!?br />
但是,身在近畿的秀吉,由于始终感到来自东边的德川家康的威胁,因而惧怕讨伐四国的战争变成一场持久战,这种恐惧的心情,转化成了对小一郎的不满。 
“小一郎这个人就是有这点不好,干什么总是那么悠哉游哉的,就如赏花似的。” 
事实上并不是什么悠哉游哉,纵使是秀吉亲自来出征,这种程度的战斗的胶着情况,从客观上来说,恐怕也是势所必然的。不过,正因为对方是小一郎,所以秀吉也就特别容易发牢骚,而且难免夸大其词。 
秀吉说:“我自己去!” 
这是说要亲自出马了。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直到这个时期,秀吉的行动一向是很机敏的。他立刻动身来到了大坂的堺地方,在那里停留下来,首先派了一条快船,立即差人把自己的行动通报了身在阿波国一宫市军旅之中的小一郎。 
“主上是那么说的吗?” 
小一郎面对前来送信的使者石田佐吉(三成),仅仅说了这么一句,便沉默下来,半晌没吱声。他心想,这真叫人受不了。自己的前半生只不过是哥哥的助手,如今好不容易才获准自己一手处理事务。正当小一郎为征讨四国而斗志昂扬之际,却不料哥哥又要亲自来了。 
这种场合,要是往昔,他准会顺从哥哥的吩咐的吧。可唯有这一次,小一郎却试图进行小小的抵抗。 
小一郎不好直截了当地对哥哥说:“你别来!” 
他命令文书尽量用委婉的措词,起草了一篇呈文,大意是:“动身来前线之事,望能暂缓。” 
这篇呈文如下: 
秀长谨上,此次主上发兵,征讨四国,弟蒙厚意,代兄长率大军渡海,嗣后即向阿波和赞岐派出劲旅,分兵数路,勇往直前,麾旗所指,敌人望风披靡,不日之内,连克敌城池多处。我军之神威,令天下震惊,主上之英名,为世人所敬畏。然至今敌之残部,仍负隅顽抗。近闻主上因之要亲自出兵。此虽乃秀长能力不足所致,然亦不免甚感惊讶。斟酌再三,觉主上亲征此弹丸之地,抑或反有损体面,对于身为兄长代官之弟某,亦不啻是一种耻辱。且出师以来,虽已过了些许时日,然决无违反兄长本意之处。关于此次亲征之事,如能暂缓启程,则秀长幸甚幸甚。务请仁兄成全秀长报效之心,赐弟以再立战功之机会。若此,则愚弟终生感恩不尽。万望兄长厚爱,专此奉恳。 
且说小一郎一边派尾藤知定随身携带上述呈文,赶往京畿,与此同时,又倾注全力发起了总攻,终于在一天之内突破城堡的外围,夺得水源,准备让城里人活活干死,在这样的阵势之下,作了种种军事步骤,又向守城将领谷忠兵卫劝降。忠兵卫去到身在阿波白地城的主将元亲跟前,亲口诉说难以抵抗官军的情形,终于促使元亲下了投降的决心。 
四国纳入了秀吉政权的属下。这是小一郎率军开战五十多天之后的事,可以说是一次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速决战。就在这以后,秀吉升任关白,实现了多年来的宿愿,紧接着,又在源、平、藤、橘四姓之外,创设了丰臣姓,表面上则采用了由朝廷赐姓丰臣的形式。不用说,小一郎也在这次四国战役之后,抛弃了原先的羽柴这个姓,而称作丰臣秀长了。 
从四国班师回朝之后,小一郎调换了封地。他从纪州转到了大和。大和也跟纪州一样,是个情况很复杂的国度。这大和,土地大多属寺院、神社等宗教势力所有,不是兴福寺的,便是春日神社的。加之战国百年间,这些土地都为筒井氏和松永氏等所侵占,就是在丰臣政权成立之后,有关土地所有权的讼诉和纠纷,也依然接连不断地发生。只因为这些讼诉和纠纷大多与京城的皇家有牵连,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这大和地方,要比纪州还难以治理。 
秀吉说:“这事儿,小一郎能成!” 
他看中了弟弟在这方面的才干,把大和委托给了他。秀吉赐给小一郎的封地不光光是大和,还包括伊贺以及其他一些地方,一共有一百万石。首府设在大和的郡山城。 
小一郎的官位也晋升了,在征讨四国之后的第二年,他当上从三位参议,获得了公卿的身分,被允许上宫廷拜谒天皇。接着在第二年,即天正十五年(1587)讨伐九州之役结束后,又升到从二位,任大纳言。为此,世人通常称他为“大和大纳言”。 
从这时起,连秀吉也不再称呼这位竹阿弥的儿子为“小一郎”了。 
秀吉开始对他使用“大纳言殿下”这个敬称。 
有一夭,小一郎登上大坂城去向哥哥请安。 
秀吉问他道:“你那个神国怎么样啦?” 
秀吉所以称之为“神国”,是因为大和地方神社和寺院所属的土地甚多,因而世人都这么称呼它。自然,这也很难说是一种尊称,特别是秀吉现在这样说,是多少带点椰揄和“这地方不好对付吧”的语气的。与此同时,对受秀吉之托在治理这副烂摊子的小一郎说这话,多半也包含了一点慰劳的意思吧。 
“有点难弄吧!” 
“有一点儿。” 
小一郎回答得很简单,事实上,小一郎也曾为之大伤脑筋。几乎每天都有佛教大乘教派的名刹、皇室的嫡传寺院一条院,以及春日神社等等,找上门来,向小一郎诉苦,告状。而且哪一桩都是棘手难办的。 
“把土地还我!” 
找上门的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就连小一郎分给家臣的封地,他们都会说:“您把那个村子随便分给别人可不行啊。一百年前,那是本寺院的领地,您要看证据的话,我这里有。请您务必还给我们。” 
如果一一照他们说的去办,那么小一郎在大和的领地恐怕会丧失殆尽的吧。况且,他们这么说,究竟有没有法律根据呢? 
小一郎不同于其他大名,他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不伤脑筋。在战国时期一百年间,天下六十余州中,原本属于寺院、神社、皇室以及贵族等所有的土地,全部被当时各国的大名侵吞了。战国大名的经济地位,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丰臣秀吉结束了这一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大和各家寺庙跟神社对小一郎说,“所以说,请您回复到战国之前那样嘛!” 
然而,由于时过境迁,情况的变化,象这种前一时代的土地所有权,可以说是早已分化而变得无效了。来向丰臣政权算这笔账,乃是找错了门。真要算账,那恐怕只能到那些战国时期曾在这大和地方任意侵占别人领土的、而今早已死去了的英雄豪杰们的墓穴里去算了。 
小一郎是丰臣政权在大和的代表,他对于这些人的种种请求,尽量做到洗耳恭听;对于那些合理的要求,有时也把土地还给他们一点。但是,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小一郎越对他们客气,他们就越认为软弱可欺。于是,找上门来的人摩肩接踵,不绝于途。 
他不能把这些找上门来的人,冷冰冰地顶回去。因为,这些大的寺院,和其他地区不同,它们或是佛教某一宗派的开山寺院,或是由皇公贵族的近亲担任住持的寺院。也就是说,它们和京都的朝廷是一家人,拒绝这些人,也就是拒绝朝廷。 
丰臣政权是建立在拥戴朝廷的基础上的。小一郎是这个政权的成员之一,自然不能那样做。 
秀吉说道:“他们说的这事儿,可真不好办哪!” 
照秀吉的解释,那就是: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丰臣政权采取了这样的原则:过去的权利,由于百年来的战乱,应看作早已付之流水。这个新政权重新馈赠给他们土地,然而这和过去的事情是无关的。 
本着这样的原则,秀吉对于朝廷,也重新献上从前曾经是皇室和贵族的土地。朝廷的王公贵族对此都极为高兴,虽说他们的远祖享有过荣华富贵,然而这几代以来,却一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贫困生清,与此相反,现在是好多了。不过,奈良的大寺院的那些贵族们,却对历史上有过的权利,十分固执。 
小一郎压低了嗓门儿说道:“说句笑话。” 
照他的意见,哥哥倒不如干脆改姓源氏,当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建立纯粹的军人政权为好。丰臣政权,在这一点上有点不伦不类。秀吉当了关自,秀次和小一郎自己,以及丰臣家的其他家族,都成了王公贵族。一方面是皇室的成员,一方面又统率着各地的诸侯,统治着六十余州。从皇室成员这一点来说,和奈良的那些大寺院是本家。既然是本家,就得和他们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对他们的要求,说话就不响了。以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