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書365日的靜心冥想》第7章


执著的财物、人或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缺少了这些东西,自我就什么也不是了。害怕自己什么都不是,会助长心中的幻觉,使我们抓着某个结论不放。不论是物质或概念上的结论都会阻碍智慧的发展,若是能放下结论,实相就会出现。缺少了这份自由,我们往往会把足智多谋的头脑活动当成智慧。
选自《三月九日:执著就是自我欺骗》
三月一日 自由的心是谦和的
你有没有思考过“依赖性”这个问题?如果深入地去思考这件事,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人都非常孤独。人心大部分是空虚而肤浅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从这种孤独、匮乏和痛苦的状态里,我们产生了执著于家人或财物的反应。妻子或丈夫如果不理睬我们,我们就会产生忌妒的反应。忌妒绝不是爱,但社会认可的家庭小爱之中一定有忌妒的成分。婚姻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卫、自我逃避的形式。任何一种防卫的形式都会助长依赖性。一个总想依赖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
你需要的是自由,你会发现只有自由的心才是谦和的。一个谦和而自由的心才有能力学习。学习是一件非凡的事 ——只是学习而不累积知识。我们一般所谓的知识是很容易获得的。那样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从已知进入已知,但真正的学习却是从已知进入未知。
三月二日 我们从不质疑自己的依赖
人为什么会有依赖性?我们的心总是在依赖一些信念、修行体系或哲学系统;我们依赖另一个人来指导我们如何行事;我们总想找到一个能带给我们希望和快乐的老师。因此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安全感罢了。这样的心有没有可能不再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心必须达到独立自主的状态——这只是一种对抗依赖的反应罢了。我们要探讨的并不是从特定状态解脱出来的一种独立性。若是能在不追求独立的情况下进行探索,就能深入地认识依赖这个问题。
我们通常会认为依赖别人是必要的或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从不去质疑这个问题。我们从不质疑自己为什么会追求特定形式的安全感,是不是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求一份安全感,因此一有困惑,立刻就想靠别人的帮助来脱离困惑。因此我们总是在考虑如何逃避眼前的困境。在逃避困境的过程里,我们势必会制造出某种形式的依赖性,而它又会变成我们心中的依据。
如果仰赖别人为我们带来安全或幸福,各种问题都会产生,然后我们又企图去解决这些问题 ——与执著有关的问题。但我们从不质疑,从不深入地探索自己的依赖性。若是能全神贯注地去探索这个问题,也许就会发现依赖并不是问题所在 ——它只是一种逃避更深的实相的方式。
三月三日 更深的依赖元素
我们知道自己总是在依赖一些人、观念或思想体系,为什么?其实我不认为依赖是个问题,使我们产生依赖的是另一个更深的元素。若是能明白这个元素是什么,依赖和想要解脱这两个议题就没有意义了,然后从依赖之中所产生的问题才能消解掉。然而这个更深的心理议题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心厌恶、害怕孤独?我们的心知不知道它永远在躲避这种状态?只要心不能彻底了解、感受、穿透和解决这份孤独感,依赖便是无法避免的事,如此一来我们就永远无法解脱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宗教,什么是实相。
三 月 依赖·执著·关系·恐惧(2)
更新时间:2011…7…15 13:46:00
字数:762
三月四日 深入地觉知
依赖性会造成执著和疏离的态度,心会不断地产生冲突而不了解原因是什么,也得不到解脱。你必须觉察这整个执著和依赖的过程,在不拣择不批判的情况下去觉知它,就会认识二元对立所造成的冲突。若是能深入地觉知,有意识地去理解依赖性的完整意义,你的心就会对它产生认识,然后潜意识底端所埋藏的动机、意图和欲求,自然会投射到表层意识。如果有这种情况发生,你就必须去研究和了解这些潜意识里的暗示。若是能来来回回地觉察这些潜意识里的投射,把这些问题都加以厘清,那么即使你去注意别的事情,你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仍然会继续解决依赖性这个问题或其他任何一种问题。你已经发展出一种不间断的觉知,凭着它就能温柔而轻松地整合身心。如果你的健康和营养都没什么问题,你的存在自然会臻于圆满。
三月五日 关系
奠基于需求的互动关系只会带来冲突。我们通常会利用相互依赖的关系来满足自己。心里只要带着目的,真实的关系就不存在了,你可能会利用我,我也会利用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失去了真正的联结。社会里的人如果都在相互利用,必定会助长暴力。当我们利用别人的时候,心里总是会想着最终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会阻碍关系的互动和真正的交流。别人无论能带来多大的慰藉或满足,我们的心中永远会有恐惧,为了逃避这份恐惧,我们就更想去占有。从这份占有欲中又会生起忌妒、怀疑和冲突。这样的关系永远也不会带来快乐。
社会结构若是奠基于需求,不论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都会助长冲突、困惑和不幸。社会就是你和他人关系的一种投射。如果利用他人来满足你的需求,就不可能和那个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结了。为了自己的舒适和方便,你把另一个人当成家具来用,在这种情况下,你和他怎么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关系呢?因此在日常生活里了解关系互动的意涵,才是最紧要的事。
三 月 依赖·执著·关系·恐惧(3)
更新时间:2011…7…15 13:46:00
字数:1573
三月六日 “我”的占有欲
弃绝世俗或自我牺牲并不是值得被赞美和仿效的伟大精神。我们总想占有一些东西,因为缺少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什么也不是了。占有物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一个不去占有世俗财物的人也可能执著于知识或概念,还有的人则会执著于美德、经验或名望,等等。缺少了这些占有物,“我”就什么也不是了,因此这个“我”即是家具、美德、名望等的占有物。
“我”因为恐惧自己不存在,所以总是执著于名望、家具或某种价值观,它还会为了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而放弃这一切。更高的精神境界指的是更能令人满足,更恒久的状态。因为害怕自己不存在,所以才会有执著及占有欲。被占有的东西如果无法满足我们或带来了痛苦,我们就会放弃它而去追求更令人愉悦的东西。最终极的占有物便是所谓的上帝或实相。
只要不甘愿做个什么都不是的人,不可避免地一定会助长痛苦和敌意。甘愿做个什么都不是的人,跟放弃世俗或苦行励志都无关,但是跟看见当下的真相有关。看见当下的真相能够使我们不再怕自己没有保障,而这份恐惧往往会助长执著,并且会导致我们产生想要放弃世俗的幻觉。对真相的热爱便是智慧的开始,凭着这份爱就能带来真正的交流与分享,但放弃世俗和自我牺牲永远是一种自我孤立的幻象。
三月七日 剥削者即是被剥削的人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不同形式的权力,阶级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譬如新手和得道者之分,门徒与大师之分,甚至大师之间也有修行位阶之分。
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剥削以及被剥削,而传统的修行体系也提供了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包括隐微的和明显的。其实剥削和被剥削是同一回事,利用别人来满足自己往往会助长依赖性,而且当你依赖某个对象时,就会想去占有它,被你占有的对象也会反过来占有你。若是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对象,譬如财物、人或观念,你整个人就空了,你变成了一个毫无重要性的东西。然而你总想变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