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杂说》第32章


宋锏奈恼挛河小!?br />
从这些心理状态分析,所以对《易经》乾卦卦爻各种不同观念的解释,是不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是不是出于同一时代?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不同意这些疑古派的意见,不能说他们一点理由都没有,但是依我们看,时代离开不会太远。因为在原则上并没有变。现在我们看到《文言》的第五阶段,这是最重要的地方了。 
好的开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这里解释“乾,元、亨、利、贞”,乾卦的“元”字的意义,是“始而亨者也”,是代表元始,同时代表元始就是大吉大利、亨通的。如以做事来说,就是一开始就好,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元”与“亨”是连起来解释的,即原始的、完整的,整个是亨通的,而代表一个很好的开始。 
性与情 
“利贞者,性情也。” 
一个性,一个情,讲到中国文化的哲学,这里就提出来了,性情这两个东西,性代表人的本体、本来,情是后来发展为人的情绪。中国人原来讲人的心理,有所谓七情六欲,六欲是佛家的观念,七情则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以现代观念而言,性是理智的,譬如遇到一件事情,在观念上觉得不应该骂的,可是因为情绪不好,一见不对就骂,在骂的时候自己也知道何必生那么大的气,可是忍不住骂了,理性上知道不必要,可是在情绪上忍不住。情也和生理有关系,假使感冒了,或者肠胃不好,身体不舒服,往往情绪坏得多,这是一种性情。另外一种物理的性情,如堪舆学上的一些道理,房屋前有塘后有塘守空房,左有塘好,右有塘年轻人至少要离家出走,门前有路绕过是所谓玉带围腰很好,如果门前横过的路是反弓形就很不好。这上面就常常看到物理的有情与无情的道理。现在拿《易经》来讲,对“性情”两个字,不作哲学的解释,而作物理上的解释。这里说“利贞”两个字,所代表的一个是性,一个是情,其中贞是性,利是情。 
利与义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这解释又与上面不同了,意思是乾卦所谓的“利”。我们要注意,现代提到利,都是利害观念的利,而《易经》上讲的利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利,并不是我求利,而是自己帮助了别人就称作利。这里就告诉我们,乾是能以最好的利去利天下,自己不求利。这种伟大的胸襟,才够得上“元亨利贞”的“利”,所以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都是从《易经》来的。 
心物一元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接着说乾卦所代表的性质,是刚健,中正,纯粹的精也。问题来了,什么叫作“精”?这很难解释,用现代的话来说,这里是说乾卦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这个本体不是属于物质的,物质不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唯物哲学以物质当作宇宙万物的基础,西方的唯心哲学也没有说对。《易经》的哲学是心物一元的,这心物一元叫作精,这个道理牵涉很广,如果发挥起来,又是另外一个专题了。 
卦情 
“六支发挥,旁通情也。” 
研究《易经》有一个名词——“旁通”,读汉代的《易经》,经常有这两个字,卦的错综复杂就是旁通。一个乾卦的六爻放在那里,每个爻的变,都可以变成另外一个卦,第一爻一变,就变成天风女后卦,第二爻再变就变成了天山遁卦,每个卦的六爻都可以变动,这六爻发挥出来,就是旁通。这个旁通,有一专门名词为“卦情”。哲学的道理,《易经》通了,人并不是物,一个人在一个团体里,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我同大家认识,彼此自然就有了感情,就要发挥旁通,旁通者情也,彼此相互的关系,这是情。 
“时乘大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解释乾卦的精神,在时间上如六条龙一样,一天分六个时辰,驾御天体,就是他的功能,而风、云、雷、雨等等,云行雨施,使天下安定,这目的在解释乾卦的本体,等于基督教说的上帝,佛教的佛,道家的道。 
下面是解释爻辞了。 
理想与现实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 
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这是对“潜能勿用”所作的人文文化的解释,这一解释,也是研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孔孟思想的根本处。儒家精神中的“行”,认为有思想没有构成行为,有好的理想,有好的计划,没有做出来,没有成果,对社会、国家没有贡献,尽管有很好的德性,仍不能算是成德,这可以作知行合一哲学的根本。“日可见之行也”,但是不要讲那么高远的哲学,人的德业修养,在平常每日大家所看得见的,做得到的德行德业,一点小事都要注意,要随时随地改进自己的德行,而“潜龙勿用”是“隐而未见”的,虽有很高的理想,很高的道德,然而没有成果出来,对社会、对国家没有贡献,大家看不出这理想,这是潜龙勿用。在人文文化上,并不是说君子是没有用,而是没有用出来。 
领导者的条件与修养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君德也。” 
这里解释乾卦九二爻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君德也”——领导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与修养。第一要学,“学以聚之”,学问是累积起来的。老子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曰损。”做学问是每天每天慢慢累积起知识来的,修道则什么都不要,都丢开、知识也不要,学问也不要。做学问则每一件知识都需要,这里学以聚之,就是要知识渊博,样样都懂。“问以辨之”,要好问,到处请教,以能问于不能,这是儒家常常提到的。“宽以居之”,仅有学问还不行,要宽厚,待人接物,胸襟要伟大,包容万象,不能狭隘,然后“仁以行之”,还要仁慈,学、问、宽、仁,四点一定要做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是这四德,是领导人应该做到的修养。 
度过危机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作一个中间的干部,在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时候,这种位置最危险,因为上不在天,还没有到顶,下不在田,对下不能踏实,而上下的一切责任都落在身上,“故乾乾因其时而惕”,所以随时随地都在警戒自己,提醒自己,那么虽危险也可以没有危险。由此知道,最后的这一阶段的解释,不但告诉我们个人的修养,也告诉我们处世的原则。 
无可无不可 
“九四重则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 
者,疑之也,故无咎。” 
九四爻一爻一爻都是阳爻重重而来,阳为刚,重刚又不在中间的位置,偏了。不在天位,不在地位,也不在人位。天、地、人三位都没有占到,比方一个青年,大学毕业了,没有出路,不在社会上做事,这时就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所以或之,或就是疑,是有考虑的余地。这也是中国隐士的思想,什么都不占,换句话说,也类同于神仙处世的境界。 
大人的境界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 
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 
鬼神乎?” 
解释九五爻,突然提出一个“大人”,这大人不得了,伟大得很。这里有个大问题,也是我的“专利权”,现在告诉大家,几千年来,大家讲《大学》、《中庸》,一提中国文化,好像就只有《大学》、《中庸》,而且很多外面的观念,把《大学》、《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但事实上《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和孔子原来的思想稍有不同。《中庸》是子思作的,思想更与孔子的不同。但《大学》思想是哪里来的?就是《易经》乾卦九五爻这条来的。“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试看历代儒家的注解,尤其是朱熹注的“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礼六岁入小学,十八岁入大学,学做人了,长大了就是大人吗?到香港还称警察为大人,他难道懂了《大学》,《大学》的“大人”,实际上是从这里来的,而《中庸》是从坤卦来的。什么是“大人”?等于基督教的上帝,佛家的如来,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神仙。这里提出来的大人是“与于地合其德”,与天地的德性相合了;“与日月合其明”,同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