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第23章


在人们庆贺的时候出家门看,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内心独白,这可能是司马迁根据他的性格、命运推测的:“唉呀,我的老师说过,勿近大胜。”李斯聪明,知道月圆则亏,人在最鼎盛的时候要注意勿近大胜。他本是皇帝重视提拔成为人臣之极,然后他又说了一句“胜极则衰”,他已经知道事情会有变化的,但是怎么变他不知道,他以后的归宿在哪他可不知道。李斯朦胧感觉到要做新的决断,从个人的成功讲已经没有问题了,但再向前走还是怎么办,他没有主意了。你们如果站在李斯身边会怎么告诉他?如果是我可能会劝他退居二线,当时李斯已经接近70岁了,如果这样见好就收自己回家,可以说是圆满的人生幸福的晚年。但司马迁写到这有点悲哀有点无奈,李斯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了,他可能意识到老了已经到头了,要真正明智地自己退下来多好,可他仍然在第一线顶着,要保住荣华富贵,于是他的政见、正直不见了,变得迎合。公元前213年、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是李斯的建议,本来不大的事却变成全国烧书,这是对文化的毁灭。说得做得好像很坚决,但效果是他意料不到的,那就是激起了社会愤怒。第二年秦始皇坑儒,堂堂的丞相李斯没有说一句话。秦始皇荒唐暴虐,丞相应当劝皇帝,但他没有说话,李斯失职、渎职。秦始皇当时已经利令智昏,头脑发热,他被仙士给骗了,一直没有得到长生不老药,变得非常暴怒。李斯变得非常乖巧非常圆滑,再没有像当年写《谏逐客书》那样仗义执言的东西。这种心态作为政治的高官在政治的第一线能保全吗?秦始皇死后李斯的防线终于被冲破了,赵高要发动政变,李斯做了一件最荒唐的事。赵高和李斯是不可比的,李斯是丞相,赵高是中车辅令,赵高居然说要立胡亥杀扶苏,如果李斯是政治家是君子是清醒的智者,他有办法,李斯有权力有能力,从他的职责从他自身承担的责任看他完全有必要阻止赵高,而事实情况是这样超强的政治家在赵高的威胁下唯唯诺诺,他也先骂了赵高几句,但赵高软磨硬泡,李斯彻底溃败了,他自己还搞不清楚,人可能在特殊情况下会有想守住富贵的打算,在关键时刻容易暴露人的内心私欲,李斯以为和赵高这样干了会保住荣华富贵。当赵高政变成功后杀了扶苏杀了蒙恬、蒙毅,屠刀举到李斯头上,李斯无计可施。当时他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变成小人,竟然写了一封上书,告诉皇帝对老百姓要严加镇压不能给老百姓好处,他已经是助纣为虐了,但赵高没有饶他,给他定了谋反罪,李斯不承认,严刑拷打后李斯承受不住画了押,对李斯用了中国古代最严重的惩罚,具五刑后拉到咸阳腰斩。李斯之死让人感觉太残酷了,当把李斯押出牢房,李斯和他的二儿子奔赴刑场时,当时他的大儿子已经死了,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李斯突然明白了,他说:“孩子呀,我现在多想回到上蔡咱们的老家,出上蔡城东门牵着小黄狗去追逐野兔呀。”他突然想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这时已经晚了,两个人抱头痛哭。所谓的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往往是过眼烟云,李斯得到后给他带来了什么呢?当他理性的底线被冲破后,他变成了小人,他一生追求荣华富贵,但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他成了一个罪人。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李斯在司马迁笔下立起来了,这就是在物欲面前在利益面前没有站住阵脚,后来司马迁在文章最后给李斯做了一个评价,非常深刻,说李斯如果论功劳不比周初的周公差,李斯也做了这种事业也很伟大,但李斯名声为何没有周公好呢?因为他太奉承,太想保全自己却把自己葬送了。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理想,但志向、理想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以君子的心态去打造自己,不要私欲太强,从吕不韦为情所扰、李斯为富贵所扰,其警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范蠡
我们要说的第三个人物范蠡,恰恰弥补了这两个人的错误。范蠡几乎无可挑剔,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但恰恰没有给范蠡立单独的传,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列进古代王朝宣传的楷模之中,诸葛亮、岳飞、关羽都被宣扬。这是因为范蠡不太符合古代君主对臣子的要求,过去君王都要求臣子要忠、要义无反顾,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蠡帮助勾践复国后就离开了,过自己的好日子去了。在古代给范蠡的评价是一个谋略家。这只是看到范蠡的一面,没有看到他的全部,他是最值得挖掘的古代的智者,甚至可以说在某一方面是圣者。
指导范蠡一生从政、经商的思想是六个字:持赢、定清、节制。持赢就是使发展势头不断向前,劲可鼓不可衰不可泄,搞事业搞建设需要的是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定清,范蠡在主张发展的同时又非常清醒,改正不安定不好的那一面,要拨乱反正,要纠正发展中的不足;节制,办事有节制,一步一个脚印。三者是互相关联的,讲发展、改正不足、脚踏实地。
范蠡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这个人有治国的愿望也有自己的理想,他从政不忘记主体人格,恰到好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时就观察寻找成功后的去路,他发现勾践这个人不怎么样,决定离开他,他给文种写俼“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可以患难但不可以常乐,子何不去?”范蠡觉悟了决定走,他和勾践说要走的时候勾践很纳闷,说封你为上将军你还走,范蠡坚持走,勾践说你要走我就杀你家里人,范蠡让他看着办,后来勾践并没有杀范蠡的家里人,范蠡和家人一起离开越国。文种没走,后来被迫自杀。范蠡巧妙地在功成名就后保全了自身,成为古代在这方面的典型人物。他的那些话不断被后来遇到这个问题的人所引用,比如韩信,韩信被刘邦抓住软禁的时候,韩信也想走这条路,但他没有走得了,在软禁后被杀。范蠡的做法是不留恋功名富贵,不像李斯贪图像仓鼠一样永保荣华富贵。范蠡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离开越国到了齐国,在齐国带领全家人埋头苦干,几年就富了,后来又开始经商,19年中三掷千金。从政务农经商都行。范蠡是坦荡的君子,他不要钱,留下够用的,剩下的钱都分给穷困人和自己的好朋友。他两次拿出钱给别人,最后一次把钱给了儿孙,儿孙继承范蠡的事业也非常成功,成为巨富,《史记》注释“巨万之富”就是亿万。贪官有最富的,但劳动致富的是范蠡最富,凭借的是埋头苦干不搞欺诈。富了以后还给别人,好德善施,这种人生是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志向打造一个最美好的人生。
由于范蠡非常完美,人们想把更好的东西加在他身上,于是有了范蠡和西施的故事。我在“百家讲坛”时最后讲的西施,播放时把最后录的西施放在第一集,叫做《西施之谜》,创了一个高收视率。西施是四大美女之一,人们喜欢她,不断把她美化。有关西施的民间传说很多,说她和范蠡离开越国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喜欢他们在一起的良好的愿望,人们太喜欢这两个人了。但是可惜正史没有这样的记载,我们很难说这是真的。真的是什么样的?我有这样一个解读,因为西施就是一个乡村美女,被越国选出来送到吴国当宫女,吴国灭亡后这些人就完成任务了,很可能西施后来就被杀掉了,根据勾践的性格西施应当是被杀掉了。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9)
离西施、勾践最近时代的墨子记载了这件事,离事件发生最近的史料是这样说的,墨子的书里有一句话说“西施之沉因美也”,因为她的美貌被沉到水里去了,在当时一个女子被杀不算多大的事,所以《左传》、《史记》没有记载,可能有些人不相信有西施这个人,因为《史记》里没有记载,但是不写不等于没有,诸子如《墨子》、《庄子》、《韩非子》中都有记载。可能有一个本色的女孩西施,但故事情节不太复杂,所以正史中就没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回想后越发感觉这个小孩太好了,现在西施的形象已经被放大,西施已经成为巾帼英雄了,大义凛然以国家利益为重,忍辱负重、英勇赴难,将她放大是因为她太值得同情了。现在又加上了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在《史记》中有一些蛛丝马迹,根据《史记》,我认为很可能范蠡暗恋西施,当范蠡离开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