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帝一起流浪》第17章


亲鼋馐停嫡馐谴砦蟮模鞘俏蠼狻!?br />
这种黑面包,现在已经绝迹了。
不过,还有其他秋林公司的传统风味被保留了下来,像“拉斯克”小面包(三角形的,当地人称“牛屎列巴”),像小孩最爱吃的列巴圈儿,像黑红色两头尖尖的、里面又掺了上等葡萄干的“古丝拉克”面包,像咬着有一股清淡麦香味的“列克”,像大列巴等等。 
大列巴在全国很有名气。哈尔滨不是有四大怪吗?其中的“大面包像锅盖”就是指的这种面包。这种面包现在还有,质量也算不低。只是每天销售得很少,买得排队(不排队买的那种,不是正宗的)。这种面包毛蜂眼儿多,有弹性,味道很香,是用木柴烤制的。发面,杠子压面,醒面,得折腾几个来回。出炉了,面包师拿出一个,往面案上一摔,叭一声,面包从中间断开,妥了,上品!再切成片,抹上奶油、草莓果酱、大马哈鱼子,叠起来,大口地一咬——人类的生活有多美好哇。 
秋林公司的创始人是位俄国犹太人,叫伊万,全名是“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是伊尔库斯克人。
我去过伊尔库斯克,那里属于俄国的西伯利亚地区。
伊万年轻的时候就做小买卖,往来于城乡之间,背个口袋卖货,本小利薄。然而,正所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伊万的辛苦钱很快就多起来了。在有了积累之后,他就沿着阿穆尔河,去农村和林区做买卖。他搭乘小火轮船,在阿穆尔河上航行,这是很寂寞的。他看着两岸的山、森林,有许多感怀。他干买卖,并不完全是为了钱,而是要向俄国人证明,苦役地的西伯利亚人,也可以出人头地,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在林区和农会,他收购那里的珍贵毛皮,每一次都有可喜的收获。大雪冰封之后,再把这些毛皮运回伊尔库斯克销售。这些皮货在伊尔库斯克有很好的销量。渐渐有了雄厚的资金积累之后,他开始干大的了。先是在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与朋友共同建立了“伊·雅·秋林股份无限公司”。接着又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利(哈巴洛夫斯克)、伊尔库斯克建立了分公司。用现在的说法,他是著名的企业家了。 
这几处秋林分号,去俄国时我注意看了看,可惜不少已经是遗址了。是哟,毕竟一百多年过去了。 
第33节:秋林公司(3) 
很快,伊万的秋林公司和分公司不仅遍布了整个西伯利亚,又延伸到俄国和欧洲的各大城市,并在莫斯科成立了秋林公司的总店。秋林公司总店,是20世纪俄国最有名的资本集团。 
伊万实现了他的理想。
伊万有一脸大胡子和一双内容复杂、饱经风霜的蓝眼睛。他听你讲话时,眼睛盯着你的脸,让你的眼神儿不知该往哪儿放。有时,他又有点害羞,让对方十分吃惊。
秋林公司到哈尔滨来,是中东铁路修建后的事。在这座城市里,一共有两处秋林公司。一处在南岗,外地常来的朋友估计有印象。另一处就是我说的,在中央大街上。两家同号的商店,都是优秀的欧式建筑,非常吸引人。 
早年秋林公司有自己的发电厂、上下水设备和暖气设备。在其他商号还点煤油灯照明的时候,秋林公司却已是灯火通明、富丽堂皇了。
伊万先生的秋林公司,在历史的行进当中,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在日军侵华战争中,虽几经沉浮,但名气不减。坦率地说,是哈尔滨这座城市保护与保留了它(并仍然沿用它的旧商号)。哈尔滨人很尊重秋林这个人,欣赏他的创业精神。 
哈尔滨是一座有情有义的城市。这一点,不仅给秋林的家属,也给当时的苏联政府,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现在的百年老店秋林公司,在商家竞争中有点儿不太抢眼了。这条街上的豪华商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商品也越来越全了。去秋林公司的顾客不是很多了。我想,如果伊万先生还活着,他是不会允许这种局面出现的。因为他是一个出色的商人,他会调动自己一切的智慧和手段,恢复秋林公司以往的尊严——即他个人的价值与尊严。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在这里,我却只能同他的灵魂握手了(表达一下我对他的敬意)——这是人的生命局限,也是历史的局限。 
第34节:伊万的南岗秋林公司 
伊万的南岗秋林公司
南岗秋林公司在哈尔滨人的心目中一直占有很高的文化地位。尽管近几年来这种很高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但它似乎仍然保有老市民对它的尊敬与信赖,仍然在亲切目光的注视之中。 
南岗秋林这幢老房子整体呈墨绿色,有一个类似白宫式的半圆形穹顶。早年,正是这个半圆形的穹顶,成为秋林公司的形象标志。
先前,秋林公司的装饰与布置纯粹是欧式的,服务员也是欧式打扮,其中不少是俄国妇女。洋楼、洋售货员、洋货、洋广告、洋泾浜的“毛子话”,以及一半以上的洋人顾客,外乡人冷不丁到了这里还以为走进了国外的商店呢。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经常光顾这家商店。那时候,由于我受到了一些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觉得逛这家商店就等于去上一堂西方文艺思潮的实践课了。的确如此,在这家商店里,我买到了欧洲小说中常提到的兰姆酒、茴香酒、小肉肠和香槟酒。这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满足。要知道,作家体验与深入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方式甚至有点匪夷所思。当年,哈尔滨就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喜欢到秋林公司去。其实他们兜里并没有多少钱,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下他们梦想当绅士的欲望而已。这种行为,也是早期哈尔滨青年文化人精神风貌的一个有趣的缩影。 
前面我已经说过,秋林公司的老板叫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他是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的伊尔库斯克人,是一个犹太商人。简而言之,是中东铁路的修筑使他有机会到中国来经商。从1900年开始,他先是在哈尔滨的香坊建立了秋林跨国公司,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秋林洋行”,1902年又在道里的中国大街上增设了秋林支店,1904年才在南岗的这个“制高点”上开始建造秋林洋行百货大楼,19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当时,哈尔滨还没有发电厂,无论办公楼、民居,夜间照明全部点蜡,是一座点蜡烛过夜的城市,即所谓的“蜡烛之城”。但秋林公司可以自行发电,他有自己的发电厂。到了晚上,秋林洋行百货大楼灯光通明,人们在远处驻足观赏,秋林洋行百货大楼宛若天上的宫殿一样,使得秋林公司出尽了风头。 
秋林洋行这座老房子,横看竖看,总觉得有某些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味道,特别是房顶上那个半圆形的穹顶。除此之外,我想,整幢建筑之所以呈俄国人最喜欢的墨绿色,毫无疑问,他们是考虑到哈尔滨那几万个俄国流亡者,因为这种建筑形式,这种俄国式的墨绿色本身就是一种亲近,一种召唤,一种信赖。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到这家洋行去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俄国老百姓。而在那些营业员当中,有不少是讲俄语的中俄混血儿。洋建筑、混血儿,他们之间是有一种必然联系的。
那个年代很特殊,城市居民也是多样化的,杂交的“品种”很多。那时候的哈尔滨挺有意思的,非常好看。
就我本人而言,对秋林公司的印象大部分是在吃上。像秋林公司烤的像锅盖一样大的大列巴(面包)就是我欣赏的美食之一。早年大列巴的个头要比现在大一圈儿,差不多就像洗脸盆那么大,现在小很多了,像艺术家戴的那种贝雷帽。不过,秋林百货大楼的大列巴与其他商家的大列巴确实不同,秋林的大列巴是用木柴烤制的,而其他商家的大列巴则是用电炉子烤的,两种面包吃到内行人的口中,味道会有明显的不同。我知道有很多外地朋友喜欢秋林公司的大列巴,不过请记住,一定要吃新鲜的、吃刚刚出炉的那种(馒头也是吃刚出锅的好),如果凉了,最好用烤炉热一下再吃。要切成不太薄的片,用餐刀抹上奶油(秋林公司的奶油很纯,不像北京卖的那种,稀稀的,贼甜,要吃那种用餐刀用力抹才能抹匀的黄油),然后佐着大茶肠、酸黄瓜(酸黄瓜必须切成块吃,我看到有切成条或片儿的,那就外行了,让外国人看不起咱们),呷着热热的印度红茶吃才地道。记住,吃大列巴是不能喝啤酒的,如果忍不住一定要喝,也只能喝伏特加或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