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高原 张炜》第313章


起来。我的腿不像过去那样有力了,踝骨被一块石头碰了一个口子,而后就常常发疼。奇怪的是它当时并没有流多少血——过去,特别是童年,记忆中身上稍有磕碰,鲜旺的血流就像水一样涌出。生命的汁液,逼人的颜色。是的,现在它们似乎不多了,快干涸了。
《你在高原》 第三部分 无边的游荡(56)
一片水湾明净得就像一面镜子。我不由得蹲下来。水中的这张面孔虽有一点不同寻常的倔犟,可无论如何还是显出了落魄的样子。脸上没有一点光泽,皱纹细密而深刻,似乎还有一点虚肿。没有更多的时间怜悯自己了,抬起头时想到了那些异性朋友——几十年来,一些或多或少落进俗套的故事。嗯,我不知道她们为什么会喜欢上我。姑娘一般而言是比较势利的,她们会喜欢一个倒霉鬼、喜欢一个在内心里藏住了一点希望却又从来不愿示人的流浪汉吗?时至今日,但愿彼此还没有遗忘。至于你,我们还能一起走上多远?你又会在什么时候开始讨厌我?你以后对我的失望会有多深?
如果我从此驻足,和你待在一个温温的小窝里,说不定你就会像个司令官一样指挥得我团团转,让我左冲右突,去负起那可怕的、大山一样的沉重——那十有*是世俗物质的堆积。但是那样你就会高兴吗?要知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古人说得一点都没错。不过我如果照你说的做了,你就会好好饲喂我,让我变得胖乎乎像一只慵懒的饱蚕……脑海里常常光影交错,使我不得不强抑着自己,在扑朔迷离中探求一条清晰的思路,就像脚下的芜草荒地一样,要从中寻一条弯曲的小路。我只是执拗地把脚踏上这块没人走过的地方,一直往前。背囊硌着肩膀,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汗水把一层层衣服都湿透,可还是要一直走下去……只有安歇的时候搭起帐篷,烧起热水和汤糊,倚在背囊上长舒一口气,才开始回顾甜美的往昔。童年如在眼前,金黄色的*耀耀闪烁,它代表了我在一个女老师身边度过的甜蜜时光。再往前想,想一个人在大山里奔波时结下的那些年轻伙伴,各种友谊,五颜六色的故事。我特别不能忘记的是一个山地老师和他的孩子。最后再想大学时代,丁香树旁……是的,这一沓子难以忘怀的东西时不时地涌上脑海,让我在旅途上慢慢咀嚼。
在这儿采集食物简单得很。小香蒲的根茎富含淀粉,可以当最好的晚餐。这样背囊里的食物会完好地贮备。还有蕨类植物的茎叶,它们是可口的菜蔬。茫夜里看着一地荒芜,看着一个平原的衰败,忍受中又会滋生出一种绝望和决意的清美。对于它的未来,我要在心中小心翼翼做一个预测——这差不多成了最沮丧最痛楚的事情,还是不想为好。我此番往西,或许并不一定能找到凯平,可是他就和那个藏入深山的古堡一样,总像一道谜语那样吸引着我。
两相对照,再也没有比在那个城市里空空等待更荒谬的了。那个城市有一道生机盎然的目光——记得每次出发,内弟小鹿,一个长得像梧桐苗似的可爱的小伙子,都要缠着嚷着跟上走。可爱的孩子还不知道远行是怎么一回事儿,他只是一个初中生,体校里的球类运动员。他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城市物种,交上的女朋友叫“小阿苔”,一个袖珍形的体操运动员,差不多可以站在大人的手掌上翻跟头。她美丽活泼,可爱得百里挑一,也像小鹿一样缠着嚷着要走,还说:大哥是个旅行家!她错了,她一辈子也弄不明白我是个什么家。想着小鹿和小阿苔,喝下了第一口蕨菜汤。“真鲜……”
两个孩子都喜欢新奇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我到外地去,带回来的几件小礼物全被他们抢跑了。小鹿特别喜欢一个半透明的玻璃做成的小鹿,身上带棕色和白色斑点。他一直摆在小书桌上。有一次我发现它不见了,就问哪去了?他说给小阿苔了。
《你在高原》 第三部分 无边的游荡(57)
“小鹿给了小阿苔吗?”
“小阿苔给了小鹿。”他不无顽皮。
4
这里的街道也不例外,同样在用一些花花哨哨的东西掩盖自己内在的破败。所有临街的房子都用红粉和其他颜色涂过,或者干脆用瓷瓦重新贴了一遍。花花黧黧,亮晶晶的。好多窗子都被铝合金材料装饰一新,还吊挂了一些不伦不类的彩灯,镶了一些霓虹灯广告。原有的建筑拆掉了,新搞起来的又显得薄气寒酸。这是一座没有重量、没有历史的城市。一座小城从史书上看是一回事,从眼前看又是一回事儿。它有古老的文化,经历过几场有名的战争,在一两百年前就是一座好城市了。可奇怪的是它后来不是变得越来越庄重,因年龄的增加而稍稍地增添一点儿尊严,相反倒是越来越稚嫩、单薄和轻浮。它要慌忙不迭地追赶潮流,要拆毁,要装扮,要拼上老命去模仿,最后把自己弄得不老不少,看一眼都牙碜。我们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搞城市了,搞来搞去就搞成了今天这副穷酸模样。几乎所有的名城都毁掉了,废墟上长起的一座座新城可怜兮兮,面目猥琐。眼前的这座小城烟雾腾腾,到处都是垃圾,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大街上满是粗鄙的眼神,他们直盯盯地看着生人,看着女人。有人即便在傍晚也要戴上墨镜,还有的小小年纪拄上了手杖。到处都是喧嚷,是宣传广播车和高音喇叭的鸣叫。当地方言和普通话掺杂一起的号叫简直能让人发疯。
我不知怎么闯到了一个自由市场。刚看到拥挤不堪的人群后边有一排排蔬菜摊和肉摊,一股恶臭就扑过来。幸亏这座城市不大,顶多有半个多小时就可以横穿过去——究竟是一个什么念头在左右我,使我走进了这样一座小城?没有多想。拐过一个巷子,人流疏了。可是刚出巷口就看到非常熟悉的一个场景: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太太伏在垃圾箱上,想尽力找出一点有用的东西。前边,另一个垃圾箱前又是一个男人在翻找……摩托车飞驰而过,速度快得让人颤栗:如果这时从巷口走出一个人,那就必定遭殃。没人管束飞车,无论哪座城市都有一些无知而得意的狂少:可怜巴巴的摹仿者,戴着闪亮的头盔,穿上特制的铁钉皮衣,剃了光头或束成马尾。摹仿的狂潮淹没了整个第三世界,到处都不缺痞子。摹仿是对尊严的腐蚀。从世界的一角到另一角,处处都留下了摹仿的强酸侵蚀的斑痕。现代传播工具使这一切迅速而有效。时下到处是复制出来的文化标识,如服饰和发型,如露着半个屁股上街的女子。
我记得这个城市的十字路口左侧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剧院,至今不少人还记得一些最负盛名的角儿在这个剧院演出的盛况。当时就是这一类场所维持了一种城市的魔力,培植了一大批口味刁钻的人。据说在这个地方,任何一个有名的角儿都必须绷紧神经,不敢露出一副来到小地方的那种松弛劲儿。两年前我在这儿转车,实在闲得无聊,想去看一场戏。还好,里面正上演一场有名的京剧,而且演员都来自外地,其中至少有两个名角。我虽然晚了一点儿,把门的人还是让我进去了。进场后刚刚落座就吃了一惊:偌大一个剧场只在前排那儿坐着五六个人,离开几排座位又坐着三五个人。台上依旧很认真地演着,让人为他们难过……后来有人告诉我:电影院的情况略好一点,但观众仍坐不满场子的十分之一。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电视,他们断言:无论是影院还是剧院,往后的日子都很难维持了——谁不愿舒舒服服躺在床上,大仰着身子看电视?电视里什么都有,没有的还可以买一盘带子、一张光碟回去播放。剧场经理是个满脸黑胡碴的家伙,他恶狠狠地盯着我说:“电视上,驴配人的片子都有了,谁还来买票看电影?我日他八辈祖宗!”
《你在高原》 第三部分 无边的游荡(58)
事情当然容易理解。记得以前有个朋友面红耳赤地与我讨论,说现代通信传播工具推动历史有不可取代的巨大功用。他一直在使用不容置疑的语气。我那时一声不吭,心里却有一百个否定。我想说,我们太追新趋时了,对现代声像技术对世界的致命危害讨论得少而又少。它作为一种公害倒是不可抗拒的,简直是一场轰炸。我们所置身的这个世界正在经受现代传媒劈头盖脸的轰炸,每个人每寸土地都无法幸免。它如此残酷地改变了这个世界。几乎在每一座城市,电视机都比做饭的煤气灶和淋浴的莲蓬头、卫生间的马桶更多。如今的电视机有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