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散步》第40章


感觉到的美,和别人一样吗?……
这些问题,都是文学创作和鉴赏中,必然会遭遇到的“结”。解开这些结,必须依靠一种工具,那就是文学美学。
美学的内容与课题(1)
2。美学的内容与课题
美学(aesthetics),是1750年由亚历山大·鲍姆伽顿(Alexander Baumgarten)所创立的名词。但这门学科所探讨的内容,却像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一样,是打从人类会开始运用思考来面对文学、艺术以及一切美的事物时,就已经展开了的。例如,一个人五官长得不协调,扭曲紧缩到一块,我们会说他“不漂亮”或“很丑”。这就显示了:和谐,是美的一种条件。而历史上对和谐与艺术关系的思考,在西方,早自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开始,累世不绝。我国则孔子对诗和音乐的看法,也开启了美学探索的途径。像《庄子·天下》“乐以道和”、《荀子·劝学》“乐之中和也”、《史记·滑稽列传》“乐以发和”等记载,不但显示了古人精粹的美学观点,而且,由于古代诗与乐关系密切,这些美学观点也正同时代表了他们对文学的看法。
话虽如此,文学美学毕竟只是美学中的一环。单就美学而言,它的内容和主要课题,大抵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谈:
第一,美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研究“什么是美”。不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又必须考察一切表现美的事物,故而文学与艺术,便成为它最关切的研究对象了。
第二,文学、艺术,乃至于一切美的事物,既都是人类美感的对象,因此,美学又须致力于“美感对象”和“美感经验”的研究。前者是客观的存在,后者是主观的反应。
第三,一旦讨论到人对事物美的反应,自然会牵涉到人在美感活动中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如果持续、绵延,而且显示出某种特征,那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了。所以,美学也势必要展开心理学与社会学层面的考察。
美学的内容与课题(2)
第四,以上所讨论的,多是美的表现问题。但美学事实上并不只是叙述美(包括观念与作品)的各种表现而已,它还关系到如何产生美、如何评价美的问题。前者只具有记述性,后者则有规范性,规范美的标准和趣味。
第五,除了一般性的美学原理之外,由于表现美的物体不同,各表现品又均有其特质与历史传统,因此,对美的要求并不一致。譬如,诉诸感官印象的美术和诉诸文字符号的文学,其美之原理与表现,虽有相同处,也有相异处,针对这些审美特质的差异,便发展出书法美学、文学美学、雕塑美学、音乐美学、摄影美学等不同的门类。
总之,美学研究美、美感经验、美感对象,并解释何以美在某种方式中产生作用。它不一定建立在经验与事实的调查上,尤其是哲学美学,不仅要设定美的价值标准,也企图追究绝对的原则,因此,它也常是超验的。
经验和超验的美学划分,充分显示了美感观念跟表现品之间复杂的关系;作品既呈现美,美感观念也创造了作品。以律诗的产生来说,当沈约提出“四声八病”等创作原则时,事实上并无此类作品,但观念的发展却带来创作急剧的变化。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曾说:“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妙达此旨,始可言文。”他对文学美感的要求,则重于音调,认为文学作品音节的低昂轻重,必须错杂间出,才能完美地表达胸中积愫。这种美学要求,似乎来自归纳。而归纳历代佳作的美感原理,自然属于经验美学的范畴。但是,沈约又说:“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致。”可见这种原理并不来自归纳,而是“发现”。因为,沈约本人美学观念的洞见,使他察觉了作品中前人所未发现的“美的元素”,并以此作为文学美的规范,开启了日后骈俪文和近体诗的疆域。正因为他有这种美的自觉,所以,在文章里,他才会说,历代文学体制和风格的变迁,其实都来自美感观念的改变,“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我们固然不必完全赞同沈约的看法,但这个例子已充分显示了美感观念与作品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许多美学观念,乃先表现于创作活动中,然后才经由反省说明,形诸议论;反之亦然。而美学观念也必然是创作的基础,引导作品的表现和创作活动的发展。
这种互动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兴趣焦点。因此,前述五项美学主要课题,几乎都环绕着这层关系而展开。隶属于美学中的文学美学,自不例外。
寻找文学作品中美的元素
3。寻找文学作品中美的元素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认为“美”并不存在于人为刻意的创造,而在于天地自然的呈现。故《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田子方》也说:“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者,谓之至人。”这种天地之大美,乃是整合和谐而无法切割的。可是,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以“天工,人其代之”,开始创作以言美。这种创作乃是天地大美的人文表现。因此,它必然是自然的,而非造作的;是与天地大美结合的,而非争抗的。刘勰《文心雕龙》说:“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李百乐《北齐书·文苑传》序说:“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其在文乎!”韩愈《赠孟东野诗》说:“文字觑天巧。”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文学,既然是天地大美的人文表现,则创作文学,是希望体现美;观览文学,自然也是要从其中采挹体察这份美。陆机《文赋》深明此理,因此,他对文学作品的观察,便集中在情感的表现与写作的审美性质两方面。例如他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绮靡和浏亮,便是他对不同文学表现品的美学要求。
这种要求,是文学研究者在寻找到作品美的元素之后,所提出的规范性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了表意方法的调整和优美形式的设计两大类美的目标。
譬如,《诗经·小雅·采薇》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运用了今昔时间与空间环境的对比映衬方法,来表达征人忧伤的情怀。造成美的效果之后,映衬,便成为美的规范之一。“花落春犹在”、“鸟鸣山更幽”、“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等佳句,都运用了这种美的原则。王安石虽改唐人句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也仍是映衬的表意形式。
至于优美形式的设计,例子就更多了,像宋吴沆《环溪诗话》所主张的:“一句要言三五事”、“七言句中用四物”、“事多则健实”,就是强调利用文字词性的安排,来加强作品密度的例子。杨万里赞美苏东坡“自临钓石汲深清”之句,“七字有五层意”,以及明谢榛《四溟诗话》指出可以把两句压缩成一句的“缩银法”,也是类似的例子。其他如拗体、顶真、重出、叠字、设问等形式设计,都是为了寻找作品中美的元素所做的努力。
别林斯基曾说,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而自达·芬奇以来,对于“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的研究和实验,也都显示了人类探讨美的规律的兴趣。因为,艺术作品是完整的有机体,未经艺术赋予内容以形式之前,所谓内容,本无所谓美。既经形式的熔铸后,内容与形式才共同显示为美。所以陆机《文赋》将“绮靡”和“情缘”、“体物”和“浏亮”等情感内容与审美性质,相提并论,此中实有其真知灼见在。
探究美学观念产生的原因
4。探究美学观念产生的原因
然而,每个时代或文化区域之间,对美的元素的发现并不一样。文学研究者常得探讨“美”的发现和发展的历程,以判断作品美的价值。例如,陶渊明诗美的价值,六朝间认为不高,宋朝以后则认为极高,这是因为对诗歌美的元素看法不同所致。陆机以下,认为绮靡是诗的审美要件,而宋人则认为“绮丽不足珍”,平淡才是诗的美学特征。由绮丽到平淡,便是诗歌美的观念发展史。对美学发展史有了了解,我们对陶渊明的评价,才能不囿于六朝或宋朝任何一隅,而确定他是一位超越时代美感意识的诗人,他所展现的美,也要数百年之后,才能得到认同。
探讨文学美的发现和发展史,最重要的事,就是观察产生美学观念的条件和原因。这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