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第9章


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
《二十四孝》排名第二的“戏彩娱亲”实际上歌颂的也是一个终生都在保持儿童状态的“老顽童”的故事:“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四) 所谓“万恶淫为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性是最不宽容的
说到这里,有读者又要问了, 为什么我们从不鼓励孩子的独立,反倒刻意延长孩子的童年状态?这里有着深层的历史文化心理,其中一条就是对老年人的过份依赖和倚重。
本来,尊重老人是一个社会的美德,但尊重不等于依赖,在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中,恐怕没有哪种文化像中国文化这样甘愿在老年人的庇护下成长。中国历史上的开明君主大多很长寿,周文王据说活了八十多岁,晋文公重耳登基时已经六十二岁,汉高祖刘邦活了六十多岁,汉武帝刘彻享年七十五岁,明太祖朱元璋,清康熙帝也活到了差不多七十岁,乾隆爷更是罕见地活到了八十多,姜太公出山有记载都年过百岁了,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狄仁杰去世的时候都九十多岁了,还没退休呢。很多小皇帝即位时如果过于年幼,要么就是皇太后垂帘听政,要么就是找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臣辅佐,他们也大都须发皆白、老态龙钟。可见,在中国人眼中,年龄越大越有权威,越有德行,也越值得倚重。老百姓平时爱讲的一句话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现在80后出现很多“啃老族”也是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当靠山。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提倡孝道,孝道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父母无条件的遵从。所以,孩子永远长不大,未尝不是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份顺从”造成的。听话听到了一定程度就是盲从,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中国的男人普遍缺少“青春期”(6)
在一次中外文化交流的研讨会上,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说了一番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中国文化固然博大精深,但也给人暮气沉沉的感觉。因为优秀的东西全集中在汉唐以前,尤其是先秦时代,宋以后,文化越来越不济,感觉就像一个大家庭,老一代很出色,到了儿辈就显弱,至于孙辈就难以为继了。中国文化有时候给人感觉就是这样,像老年文化,一代不如一代。”话虽尖刻,不无道理。
中国男人为什么大多不浪漫?没个性?因为中国男人大多数是没有“青春期”的,一方面我们的长辈总是希望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是我们跟前听话的乖孩子。另一方面我们又怕孩子学坏,怕孩子早恋,怕孩子太过叛逆,巴不得孩子一夜之间长大,或者“跑步进入三十岁”,就跟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甚至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一样。我们害怕资本主义。我们同样害怕青春期。所以我们的文化总是栽培出听话的孩子,喜欢老实人,少年老成是对一个年轻男子最好的评价。
与那些长不大的“奶嘴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中也有些男人是从来没有年轻过的。他没穿过牛仔裤,没穿过球鞋,没试过反叛,其至没长过一颗暗疮。他们二十岁的时候,样子已经老成得像人家四十岁。当他们与同龄的朋友走在一起,别人会以为他是他朋友的爸爸,跟年轻的女孩子走在一块二,也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夫少妻”,其实他只不过比她大两三岁而已。最明显的是《三国演义》里那些英雄好汉,还没怎么见他们谈恋爱呢,一眨眼功夫,儿子都跟爹爹上战场了。
儿童化和老年化,表面上似乎是相互抗拒的两个极端,实际上确实相互配合前后呼应的,它们的共同敌人只有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
少年本来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黄金时代之一。也是一个人最有活力、最富朝气,思维最活跃,外形最可人的阶段。伟大的文豪歌德曾经如此动情地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可是我们的少年阶段,也就是我们的青春期,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想回避的时期。为什么,这个时期最危险、最不稳定,最容易出事。这个时期的孩子性意识一下子苏醒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性是最不宽容的,所谓“万恶淫为首”,这构成了中国人“文化潜意识”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在性方面我们的联想也是最丰富,对此,鲁迅先生有过这样一段精妙的论述:“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飞跃。”搞得我们就像一个残疾的丈夫总防着他美丽的妻子要红杏出墙一样的防着青春期的孩子。
比如,我们一直只有适合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看的儿童文学,有适合恋爱期青年看的爱情片,有适合中老年人看的家庭伦理剧,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青春文学的,直到近些年才出现韩寒和郭敬明,我们的影视作品,很少表现中学生题材,对青春期的展现除了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简直凤毛麟角,但国外同类题材屡见不鲜。哪怕写青春,也只许写昂扬向上的一面,不许表现“残酷青春”。诸多禁忌的背后,隐含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恐惧,恐惧什么呢?恐惧的是性,因为一个人的青春期是他荷尔蒙分泌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他性意识最活跃的时期。
二、中国的男人普遍缺少“青春期”(7)
如果把“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联系起来,就不由得想起清人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的一段话:“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应该说这是构成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男人“文化潜意识”的核心内容,所谓孝,表面上提倡的是孝顺,实际上是一种无条件的妥协和屈从,这造成了中国男人大多“不敢为天下之先”,遇事就躲,缺少担当的性格,另一方面对“淫”的抵触,则使得中国男人永远不会像欧美男性那样“雄起”,反倒普遍心理晚熟、自我压抑和弱化,有时候明明对性如饥似渴,却面子上非要做道貌岸然状,有人说,中国历史上为何出了那么多“伪君子”,就是这种“万恶淫为首”的“文化潜意识”给逼出来的,正常的合理的性不敢表达,只好“男盗女娼”了,而一到国破家亡的时候,我们又把责任无一例外地往女人身上推,所谓“红颜祸水论”就是这么来的。
(五)在父母面前过于听话的男孩子,会出现3种可怕的后果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成长中伴随着一种叛逆:对家长的叛逆,对学校的叛逆,原先听话的孩子渐渐不听话了,原先依赖性很强的他(她),渐渐展现出自己的独立性,他对班上某个异性同学或老师产生了一种朦胧的好感,他经常被一种莫名的忧伤所缠绕,这都是青春期孩子普遍的心理特征。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叛逆行为实属正常,他不是故意要跟父母对着干,更不是大逆不道,而是一种“破土而出”的自我成长,一场争取自我空间的“独立战争”。如果缺少独立意识,没有自我空间,他就无法真正成长,所以,青春期又叫叛逆期。每一个成熟、独立的男人,都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并不循规蹈矩的“叛逆时光”。美国总统小布什、奥巴马都曾经有过当“坏孩子”的经历。成龙在作客《杨澜访谈录》里坦承,他六岁半时,父母为了生计远赴澳洲。幼小的他没有家人照顾,很快染上了黑社会的陋习:打架、卖白粉、看人家吸毒、抢东西分赃,差点走上了邪路。还是父亲的一番教诲让他迷途知返。
相反,那些过于听话的男孩子,实际上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了叛逆的资格,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恋爱、结婚都被父母安排的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他们的性格中只有乖巧、意识中只有顺从,久而久之,会结出三种不良的恶果:
1、心灵从未长大,始终像个超龄男童。
中国的男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