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第10章


伞⒁馐吨兄挥兴炒樱枚弥峤岢鋈植涣嫉亩窆?br /> 1、心灵从未长大,始终像个超龄男童。
中国的男人总感觉缺少点担当,看古代的戏曲小说,就会深有感触:那些“奶嘴男”们不敢大胆的爱,只会小心的偷,一旦东窗事发,好一点的只会在情人面前哭,在父母面前跪,或者干脆一病不起,剩下的则是躲在床下瑟瑟发抖,要么就跳窗而逃死不回头,至于什么责任、后果啊全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只让那女的去承受一切。也难怪,那些享受爱情的男主人公们,都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孩子,自己都手无缚鸡之力呢,你还怎么指望他去帮助别人?
2、形成自我压抑的“木乃伊式人格”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经常提到的一个词,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格呢?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进一步来讲,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中国的男人普遍缺少“青春期”(8)
所谓从小到大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往往在参加工作以后,也是单位的“好男人”,结婚以后,还是家庭的“好丈夫”。但这种“好”不是真“好”,而是做出来的“好”,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来自父母,是被父母“管”出来,“逼”出来的,是为了迎合父母的需要打造出来的。这种“好”,缺乏内在的“幸福感”,也缺乏“快乐”的高峰体验,太乖的孩子,太好的男人,通常会让女人产生一种不满足感:那就是缺少激情,缺少让她爱起来的冲动。因为他不够热烈,不够有棱角,不够“坏”。
过去我们都把女孩子最想嫁的如意郎君称之为“白马王子”。为什么冠以“白马王子”这个称号?王子是指他的地位高贵,有财力、有实力,所谓“白马王子”从字面上解读就是骑着白马呼啸而来的王子,那是多么英姿飒爽、孔武有力啊。那是一种青春的气息,那也是一种英雄的气概!可是我们大多数父母所喜欢的乖孩子是成不了这种“白马王子”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的文化只有童年,没有少年,我们的少年时光是在学校写不完的作业、父母无休止的督促中度过的,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不是孝子,而是顺子。试问这样没特点、没个性、没脾气、没味道的男人又如何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现自己“真我的风采”?他们就像沉睡在埃及金字塔墓穴中的木乃伊,毫无生气,也全无斗志。难怪在相亲节目中,他们总是无一例外被众多美女所淘汰,所嘲笑。他们似乎只为父母而生,不懂为自己而活,只为结婚而结婚,不懂得情为何物,他们自我极度被矮化,性情极度被压抑,他们是一种木乃伊式的人格(类似前面提到的“僵尸男”)。某种程度上,去年在一些相亲节目中出现的“毒舌女”、“拜金女”,都是这些木乃伊式的男人给逼出来的。因为他们既无男子气概,也无绅士风度,更缺少让女孩子所迷恋的各种魅力,没办法,女人在他们身上找不到可以寄托的情感,只好寄托在豪宅和宝马车上了。所以,现在“宝马王子”受欢迎程度超过了“白马王子”,不是“白马王子”不好,而是找不着。
3、到了中老年才想起补上“青春”这一课,结果给另一半造成无尽的伤害
近些年从事情感咨询,感觉婚外恋出现了一个明显变化的趋势,那就是年过50的中老年男子的外遇越来越多,而这些晚节不保的丈夫们都普遍让人大跌眼镜。因为,他们绝大多数不是恶习难改的老牌“花花公子”,反倒是妻子眼中的模范丈夫,儿女心中的优秀父亲。那为什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呢?除了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之外,他们大都是错失青春期的好孩子,从小为父母而活,婚后,为妻子儿女而活,到了后半生,突然之间“大彻大悟”,意识到要为自己活一次。我曾经收到一个50多岁中年女性的来信,她说她的丈夫居然跟他当年的初恋情人又走在了一起,她伤心欲绝,一个之前连任何女人都不正眼看一下的男人怎么会一下子给并不年轻的初恋情人拐跑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在通信中,我得知,她丈夫在“奸情暴露”之后狠狠地扔下来了这样一段话:“我都56岁了,一直以来,我就没自己活过,高中那会我跟她悄悄好上了,我妈知道后硬说我早恋,会影响考大学,为了不忤逆她老人家,我只好忍痛割爱。工作以后,我的恋爱,我的婚姻也是她一手包办,连你嫁给我都是她安排的,其实我开始并不喜欢你,可我是孝子,我怕我妈生气。这么多年来,我活的很压抑,我觉得自己根本不是自己,现在好了,我妈走了,天又让我重又遇到了她,她也过得不幸福,我觉得这回得为自己活一回了!我不想到死了才遗憾”
说穿了,这个老男人其实就是在“补课”,把他母亲给毁掉的“青春期”那一课补回来,可见,青春期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正常阶段,如果人为地被扼杀,它并不会真的“死翘翘”,反倒会隐藏起来,一旦遭遇任何风吹草动,就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以有时候我们遇到那种一把岁数“青春”才突然“复活”的老男人,那是因为,他们在成长阶段备受压抑,他们没有“青春期”,他们要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
三、婚姻中可怕的“情感失语症”(1)
(一)中国传统的夫妻为何大都“相敬如宾”?
上文提到,由于中国男人普遍缺少“青春期”,这就导致了两种极端的人格状态:要么童年无限延长,始终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要么未老先衰,三十岁的年龄却有着五十岁的心境,无论做什么都得过且过,了无生气。这两种男人,都让女人爱不起来,因为他们在情感上都是填空题,都等着女人来补充答案。说的再严重点,他们都好似患上了“情感失语症”。不会表达,不懂表达,也不想表达,跟他们结婚,就像嫁给了一个哑巴,一个什么甜言蜜语都不会说,什么样的内心想法都不会敞开来让你知道的“哑巴”。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造就了不少“哑巴夫妻”。
在我的情感系列第二部《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中,我曾经详细分析过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关系。那时候青年男女结婚,听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的是“门当户对”“传宗接代”,爱情从来就不是先决条件,甚至连上台面的资格都没有。按照易中天先生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一书中的说法,就是“无爱之婚”,“无性之恋”,话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夫妻生活基本上处于“无性”的状态,有,那也只是例行公事,或者仅仅为了“播种收割”,既无事前的性吸引,也无事后的性快感。虽然那个时候,青年男子都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当成人生追求的两大目标,但人生若只如初夜,初夜一过,梦也走了。渐渐,夫妻之间只剩下“相敬如宾”了,这还算好的,有的夫妻就干脆往“相敬如冰”或“相敬如兵”过渡了,冯小刚电影《一声叹息》中张国立扮演的丈夫跟徐帆扮演的妻子有这么一句对白“我拉着你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感觉是没了,但要分开是很难”,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夫妻的实质,只有亲人的温暖,没有心跳的冲动。夫妻似乎就是老老实实过日子,孝敬父母,抚养子女才是头等大事,至于情不情、爱不爱并不重要。
有时候夫妻之间过于浓烈反倒惹人闲话。据《汉书张敞传》记载,汉宣帝时的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张敞夫妻情深,每当妻子在家化妆时,张敞就为他把笔画眉,天天如斯乐此不疲。你说夫妻两个恩恩爱爱的招谁惹谁了,偏偏有爱管闲事的人给皇帝打了小报告,说张敞这小子不务正业,天天在家跟老婆搞不正当男女关系,结果汉宣帝一听就火了,这还得了,赶紧拿下。张敞简直哭笑不得,只好跑到皇上跟前解释:“臣闻闺房之乐,夫妇之私,有甚于画眉者”,意思是说,我们两口子亲亲热热的,不就画画眉毛吗,怎么了?又没伤风败俗,如果连这个您都要管,那天下岂不什么事都干不了了?汉宣帝毕竟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