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北大》第29章


◇欢◇迎◇访◇问◇WWW。HQDOOR。◇
第75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文/钱理群(3)
现在,在十年之后,又是北大一百一十周年前一年,读到了这本由当年的在校学生写的《民国那些人》,重现北大老校长、老教授,以及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我确实有许多的感慨。这又是一个历史时机,让我们通过这本书生动、感性的历史叙述,再一次触摸、感觉那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北大的、以及整个中国知识界的学术传统、精神传统,再一次倾听这些年我们已经很少听到的、被遮蔽了的北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声音〃,以便于我们更清醒、更真实地面对我们自己和今天北大与中国知识界的现实。……这大概就是在我看来的《民国那些人》这本书出版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算是我的〃开场白〃。(鼓掌)
为什么〃并不遥远〃又〃相距甚远〃?
但今天我们读这本书,却不能不感到一种无奈与沉重。书的封底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距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时间上他们其实离我们很近〃,而我们又觉得他们〃与我们相去甚远〃呢?……然而,真的很远吗?我们能不能拉近这样的距离,由〃远〃而〃近〃?
我们面对的,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当代北大人和历史上的北大人的关系。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假设这些老北大人,今天真的来这里参加聚会,在座的大学生、研究生们,和这些前辈有共同的话题吗?这共同话题又是什么呢?(全场活跃)
这就是今天我要和诸位讨论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于是,我注意到书中提到的一位当代大学生的反应,他说:〃我们这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不会感应那些老先生的。〃
这话说得很坦率,也很令人深思。因此,我想把我们的讨论拉扯开去,说一些〃题外话〃。我想起了去年北大团校举办了一个〃生于八十年代〃征文比赛。这里说的〃生于八十年代〃,其实就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一个自我描述和命名,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80后〃。征文小组请我当首席评委,还要我作总结发言,我也真的认真准备了一个〃如何看待80后这一代〃的演讲稿。但后来却突然通知我,颁奖大会不举行了,我也不必讲了,弄得我有些莫名其妙。今天就把我原先准备的讲稿的主要内容在这里讲一讲,也算是一个弥补吧。我首先谈到的是《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一个数字:从1980年至1989年的十年中,中国约有2。04亿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后〃也有两亿人左右,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全场活跃)而且你们中间的代表,像姚明,刘翔,郎朗,都被世界看作是中国形象的象征了。(笑,鼓掌)〃80后〃这一代已经如此重要,但对他们的评价却有很大的争议。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个调查,〃80前〃的各代普遍对这一代人评价不高,而〃80后〃的自我评价却不错,(笑)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BOOK。HQDOOR。※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76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文/钱理群(4)
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我在研究这一百年的历史时有一个发现:这样的前一代人对后代人的指责、批评,以及后代人对这样的批评的不满和反击,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也可以说是一代传一代的。(全场活跃)比如说,我们刚才也提到的五四那一代的刘半农,就曾经写文章大骂三十年代的青年,说他们不读书,字写得不好,等等。……这和今天一些人对80后的批评也差不多。(笑)我是在三十年代末出生的,大概也属被骂之列。(笑)但,在今天,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以至五十年代出生的,都被说成非常了不起的几代人,因此,有资格来骂后代人了,包括诸位在内。这就是说,〃每一代人都被他的上一代所不满,最后还是接了上一代的班,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以至有资格来批评下一代人〃。你们也一样,听说再过几年,大学生就都是〃90后〃了,那时候,你们这些〃80后〃大概也要批评他们了吧。(笑)我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为下一代人,尤其是年青人担忧,实在是杞人之忧。每一代人都会有他自己的问题,但既不能看得太重,最终也要靠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时间:这大概也是我的两个基本信念吧。〃(鼓掌)
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了这样的看法,得到许多朋友,包括〃80后〃的年轻朋友的认同。不过,也有〃80后〃的同学对我说:你说每代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要靠我们自己解决,但我们也很想听听你对这一代人存在的问题的看法,至少可以提供我们来思考吧。那么,我就姑妄说之,诸位也就姑妄听之吧。
这一代人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以〃考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作为自己人生的全部目的;现在如愿以偿,进入了大学,在最初的兴奋过去以后,就突然失去了目标与方向。这背后其实是一个信仰缺失的问题。(全场活跃)这个问题,不仅你们这一代有,我们也有,〃上帝死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这一代曾经以〃革命〃为自己的信仰,现在我们却发现〃革命〃有许多问题,需要反思、反省,也就有一种失落感。不过,我们年纪已经老了,可以按原先的惯性生活;而诸位不行,一切都还没有开始,不能这样糊糊涂涂地过下去,于是,就有了许多苦闷与烦恼。我读过一位大学生的自述:〃岁月让我们变得对一切麻木,变得对一切冷漠,变得对一切无所谓,失去了许多作为人的最纯洁的感动〃,〃我现在对自己的将来却毫无所知,而且不愿意去知道。就这样,让我们年轻的生命消逝在每天每时的平庸里,整天就这样飘来飘去,没有方向,漫无目标……〃。或许这里说得有些夸张,但没有信仰,没有目标,什么都不在意,都无所谓,这确实是个大问题,生活中没有了依赖,人就失去了主心骨,脊梁也就挺不起来了。(全场活跃)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77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文/钱理群(5)
这一代人的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如何建立信仰,确立生活目标与方向〃的问题。或许我们正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我们的前辈,和他们进行心的交流。
〃生活里边有个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
我们一起来读这一篇:《曾昭抡:不修边幅的名教授》。从表面上看,这都是〃名教授〃、〃名士〃的怪癖传闻:〃他曾经站在沙滩红楼前,和电线杆子又说又笑地谈论化学上的新发现,让过往行人不胜骇然;一次他带着雨伞外出,天降暴雨,他衣服全湿透了,却仍然提着伞走路(笑);在家里吃晚饭,他心不在焉,居然拿着煤铲到锅里去添饭,直到他夫人发现他饭碗里有煤渣(笑);他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到家里,保姆甚至不知道他是主人,把他当客人招待,见他到了晚上都不走,觉得奇怪极了(笑);而他所穿的鞋,联大学生几乎都知道,是前后见天的;他平日里走路,总是低着头,不是不理人,而是根本就看不见。〃(大笑)
且莫把这些都看成逸闻趣事仅作谈资……我知道,做学生的,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晚上熄灯以后,躺在床上,回味、谈论某位教授的逸闻趣事。我们当年做学生的时候就是这样,我深信诸位现在也是如此,这也是学生的〃传统〃。(大笑)但我们又不能仅止于此,还要想一想隐藏在其背后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有一个十分精到的分析。他说:〃在他心里想不到有边幅可修。他的生活里边有个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志〃。知识分子心里总要有个着落,有个寄托。曾昭抡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化学里边,没有这样的人在那里拼命,一个学科是不可能出来的。现在的学者,当个教授好像很容易,他已经不是为了一个学科在那里拼命了,他并不一定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