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解析》第7章


奋的表现都是丑陋的等等。男女两性中都有许多人信奉这些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这些观念也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某些过去被人们认为是脏或者丑陋的性现象或者性事物,现在则被人们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地运用卫生的和科学的标准来评价。
个体性自私
个体性行为的自私性由于嫉妒而排他。如果条件允许,就会尽可能多地占有异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性欲,以更多地繁殖具有自身基因的后代。这是一种生殖本能,男性表现尤为突出。性自私的另一层含义是发生性关系时,一方只顾自己的性欲满足而不顾对方的意愿和痛苦,或不承担性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个体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具有自私特征,表现在恋爱和婚姻上就是对象的专一性和排他性。这使得两个个体的情爱逐渐加深、巩固、稳定,最后走向婚姻和性爱。但是如果没有道德和法律约束,恋爱和婚姻都可能随时受到性自私本能的破坏。性的自私性促使个体把性爱对象指向多个异性,希望能占有多个异性,却又竭力排斥自己的性爱对象被他人所占有,这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需要社会制约机制来进行调整。 性自私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人类性文明的发展过程。人类经过漫长的为争夺异性的激烈冲突的群婚时代,进而进入较为文明的对偶婚和多妻制时代,最终选择了建立在恋爱基础上的一夫一妻自由婚姻制度。它既承认和满足了性的自私性,又制约了可以由自私性引发的人类社会内部冲突,使性爱和情爱最终统一起来。 稳定的一夫一妻家庭是社会安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反映了人类文明对源自动物的性自私本能的妥善处理,因而这是一种超越自然选择的社会选择,是人类在性问题上经过数千年的痛苦摸索而探求到的生存发展之道。
性骚扰(图)
近代木雕
性骚扰概念的创始人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凯瑟琳?麦金农。1986年,凯瑟琳?麦金农再度与同伴联手承接了全美第一桩由美国国家高等法院处理的性骚扰案。她成功地使美国高等法院做出判决,首次宣布:在工作场所发生的性骚扰可以被认定为性歧视。这场官司完成了美国司法对“性骚扰”这一法律概念的确认,从而奠定了在工作场所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性骚扰”概念的确立,是专指男性对女性的伤害。如今,男性也有可能成为性骚扰的受害者,因而前面的定义并不全面。有人这样定义性骚扰:对异性不具备任何性亲近条件而做出的性攻击行为。还有人认为:性骚扰是以被骚扰的一方不愿意、憎恶或心理感到压力为前提,通过语言、肢体语言或动作等向对方进行挑逗、暗示的行为。
性臣服
在两性关系中持卑顺态度。主要表现在性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条件接受对方支配。这种现象常发生在两性社会地位不平等、存在###役或性虐待的社会。如古代帝王和君主,拥有大量嫔妃和性的特权,在两性关系中,女性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只有绝对服从,两性之间并无真正的爱情。又如,在封建贵族和庄园主的领地,主人与其领地人口中同样存在这类###役和性臣服的情况。在现代社会的权力或经济机构中,领导与雇员之间,性臣服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女雇员慑于男性领导的权力,在受到性骚扰时往往采取顺从的态度。
性禁忌原则
人类对性关系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性道德标准,即为性禁忌。它在本质上表现为对某些性关系的禁止和否定。性禁忌最早始于原始社会,当代性伦理学中,人们公认的禁规原则主要包括禁止结婚的血亲关系和禁止结婚的疾病两方面。近亲方面,各国法律都有直系血亲间不得结婚的规定,对于旁系血亲间禁止结婚的规定不尽相同,宽严不尽相同。日本民法禁止三亲等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罗马尼亚禁止四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中国婚姻法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及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病人结婚。
性私事原则
性关系的私人性和隐私性统称为私事原则。它是现代性伦理学的产物,私事原则主要包括两性关系的自由自主性、非公开性和自律性。两性关系的自由自主性,即男女双方均有选择配偶、结婚、离婚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两性关系的非公开性,即现代性爱是一对男女之间最亲密的肉体与精神的结合,是两个人互相给予、互相享受的特殊天地,只能两人独有,不能与他人共享;只能在两人共有的空间内进行,不能公开展示。两性关系的自律性,是说两性关系虽然具有自由自主性和非公开性,但并非是性本能驱使下的任意、轻率、放纵的行为,而是在自尊、自重、自负责任等道德意识以及社会道德规范指导支配下,对性本能欲望的合理节制。
性无伤原则
即在处理两性关系中,尊重对方、爱护对方、不伤害对方的道德原则。无伤原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无伤原则是指在两性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对对方的政治信仰、思想感情、人格尊严、工作学习、兴趣爱好、经济收支等各方面的尊重和不伤害;狭义的无伤原则是特指性生活中的互相尊重和不伤害。这种无伤害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身体器官无伤害,即性交行为应该给对方带来生理上的满足,不能损害对方的身体健康;其二是对精神心理无伤害,即性生活必须出于双方自愿,给双方带来精神、感情和心理上的愉悦,不能给对方带来精神、感情和心理上的伤害。
性爱美的本质
美与爱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凡是美的东西,都能引起人们的爱慕、爱恋之情,让人感到可爱;而可爱的又总是美的。感觉越美,爱得越深。两者情感体验也有共通之处。爱的情感是一种温馨的、美妙的情感,会给人带来无限美好的感觉;美的情感,又有着类似爱的性质,它能引起我们身上温柔友爱的情绪。以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性爱,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性爱是美的。 性爱活动之所以是美的,就在于男女双方通过完美的性爱结合,既完成了实现自我,又完成了对方的实现。双方都通过对方来表现和完善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又体现出两性结合的新的本质力量。 性爱,是人的生命本质力量。它是有机体的人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的自然需要,有益于人类个体与群体生存与发展,它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力量。人在性爱活动中,显示出美好的理想、温柔的情感、良好的愿望,这就使得性爱具有了正面的审美意义与价值。 人高居于其他一切生物之上,因而人类的性爱活动具有人性特点。人是有智力的、有意识的、有感情的,所以,人的生命本质力量,不仅包括生理的力量,也包括精神的力量。这就使得性爱将性欲与爱情和谐统一起来,达到生理与心理的完善结合、灵与肉的完美统一。这种和谐、融洽而激起的审美体验,就是性爱美感。性爱美的本质内涵就在于此。
性审美快感
即在性审美过程中,由审美对象引起的审美主体生理上的快适之感。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审美和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也必须以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只有通过感觉,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才有可能产生美感。 审美过程中,当审美对象以声、色、形、质、味、嗅等对审美主体的感官产生刺激时,审美主体便会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快适感受。快感是美感的基础,但快感还不等于美感。快感仅是一种生理感受,是部分器官生理性的快适。而美感则是一种高级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活动,是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的内涵。人类感觉客观世界的形式和途径是不同的,嗅、味、触觉感受的对象范围较小,必须与被感知的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才起作用。 尽管人的嗅、味、触、视、听在受到审美对象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快感,但严格说来,主要是视、听两种器官才发展成为审美的官能。因此,在性审美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肌肤肉体的接触,防止产生性冲动。当然低级感官仍然具有辅助审美的作用,因为性审美客体是一种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的复杂的审美对象,通过形体、容貌、声音、语言、姿态、服饰、风度、气质等对审美主体产生大量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