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星 人 揭 秘》第50章


如果能在火星或太阳系的其他地方发现生命; 也一定是非常简单的微生物。地外文明只能在太阳系之外找; 而按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 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只能等他们主动来跟我们联系了。
如果其他地方存在高度发达的文明; 而他们又像我们一样好奇; 热衷于寻找别的文明; 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呢? 大家马上想到的; 可能是“乘飞碟寻访”。但是现实并不像幻想那么美妙。
由于各个星球之间距离极为巨大; 乘飞船漫无目的地漂游乃是一种极其昂贵、效率极低的选择。最为便宜、方便的是发射含有信息的无线电波。无线电将以光速传播; 并可向各个方向发射。
1960年开始; 人类就开始监听从茫茫太空中传来的无线电;试图发现其中包含的智能信息; 还因此无意中发现了脉冲星。但是这种监听面临着一个问题: 宇宙中充满了各种天然形成的无线电波; 地球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工无线电波 (电台、电视、无线电通讯、雷达等等) 的干扰。
?238?
第六章 人类对太空的艰辛探索
面对一架射电望远镜所收集到的巨额数据; 研究人员只能限定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研究较强的信号。宇宙无线电的背景噪音的频率大多低于1千兆赫兹; 而人工无线电噪音的频率大多高于10千兆赫兹; 在两者之间是相对平静的频带。宇宙中含量最多的物质中性氢发射的无线电频率为1 。 42千兆赫兹; 另一种物质羟基的发射频率为1 。 64 千兆赫兹; 二者刚好都位于平静频带。氢和羟基合起来变成水; 所以1 。 42千兆赫兹到1 。 64千兆赫兹之间的频带被称为“水孔”。
如果水的确是生命的普遍基础; 那么地外文明最有可能选择在“水”频带发射信号。目前寻找地外文明的项目都从“水孔”开始监听; 以后再扩大监听范围。
但是如果地外文明离我们非常遥远; 他们发来的信息可能就淹没在那些被忽视的微弱信号之中了。如果要进一步分析微弱信号; 又不是任何一台计算机所能胜任的。有人想到; 每时每刻世界上都有难以数计的个人计算机开着却无所事事; 只是在运行花哨的屏幕保护程序; 为什么不利用互联网把这些个人计算机联合起来组成一台超型计算机呢?
事实上以前已有计算机爱好者通过并联运行的方式破译密码; 也有许多数学爱好者用类似的方式寻找大素数。受此启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寻找地外智能”研究组于1999 年5 月正式启动了“家中寻找地外智能” (SETI@home) 项目。每天;他们将从世界上最大的直径305米的阿雷西伯 (Arecibo) 射电望远镜收集来的巨额数据拆散成无数小块; 通过互联网送到加入这一项目的个人计算机。
这些计算机在处于闲置状态时即以“屏幕保护程序”的方式自动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 处理完了又通过互联网送到伯克利;
?239?
外星人揭秘
在那里汇总研究。用这种方式; 可使分析工作的敏感度增加10倍。只要有一台能够上网的个人计算机就人人能够参与这个项目; 对计算机的本职工作无影响; 也不会大幅度增加联网的时间(只需在传输数据时联网; 整个过程只有几分钟)。
到现在; 已有170多万台计算机加入了这个项目; 运行时间累积达到了20万年; 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计算机工程。公众对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 显然是远远大于破译密码和寻找大素数的。
但是; 破译密码和寻找大素数能够有较为确切的结果; 而寻找地外文明的结果极为渺茫。事实上; 若我们能在有生之年发现任何存在地外文明的确切证据; 是极为运气的。但是; 如果我们不去找; 那么运气也许永远不会降临。
这样的运气会有多大呢? 在1950 年; 物理学家费米问道:理论上人类能够在100万年以后飞行到银河系的各个星球; 如果我们能; 那么那些比我们早进化100万年的外星人也应该能。
那么为什么他们还没到地球来? 他们究竟在哪里? 费米的意思; 是我们在银河系中很可能是孤独的。其实对这个所谓“费米悖论”很容易反驳: 可能没有哪个文明能够在银河系各处殖民;可能我们离其他的文明都过于遥远; 可能还没有哪个文明进化到能够在星际旅行的程度; 可能已有外星人在很久以前访问过地球又走了; 当然也有可能外星人正不为我们所知地观察着我们。
二、载人航天工程———人类的壮举
1968年12月;“阿波罗”号载人飞船飞绕月球; 并平安地返回了地球。人类第一次从太空观察了地球; 在宇航员眼里; 地球恰似一颗镶嵌在茫茫黑暗中的蓝宝石。宇航员告诉地球上的人
?240?
第六章 人类对太空的艰辛探索
们:“地球是多么渺小、脆弱; 在浩瀚宇宙中她是一个珍贵的小斑点; 你用大拇指就能把它遮盖无遗。这时你会豁然开朗; 原来在这个小斑点上、在这个蓝白色的小东西上; 所有的一切对你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1 。 人类的太空梦想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 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花50 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 然后车身剧烈摇晃; 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 秒; 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内演算; 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 。 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1919年; 美国马萨诸塞州性情孤僻的罗伯特?戈达德用复杂的计算说明; 登月火箭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戈达德”这个名字在美洲大陆很快传为笑柄。戈达德在姨妈的农场里深居简出; 并于1926年3月16日成功地点燃了历史上第一支液体驱动火箭。
1923年; 研究凡尔纳的专家兼物理学家海尔曼?奥伯特发表了一本长达92页、公式连篇的小册子。他想使这本名为 《奔向太空的火箭》的小册子成为宇航的初级课本。
奥伯特指出; 火箭也可以在真空中飞行; 而且速度比逸出的驱动气体要快;“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一种效率特别高的飞行器;它能轻而易举地飞抵另一个陌生的天体”。他画出一张包括太空导弹的宇航站的草图。似乎很自然; 这个宇航幻想家也已考虑建造一个太空镜; 以“消灭行进的军队和后勤供给、烧毁整个城市和造成最大的损失”。奥伯特的文章激起了宇航的巨大兴趣。当
?241?
外星人揭秘
时人类似乎只有一个愿望————离开地球。
2 。 载人航天从火箭和导弹起步
1932年; 年轻的苏联成立了第一个宇航组织。该组织不久后便成为红军的一个分支机构; 因为在火星上建立共产主义之前; 工程师要研制军用导弹; 以维护地球上的秩序。
1929~1930年度在德国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奥伯特曾作为科学顾问参加了该片的拍摄。观众中坐着一位名为布劳恩的高年级学生和内贝尔、维利?莱和克劳斯?里德尔先生。他们联合组成了“宇航协会”; 过着僧侣般严格自律的生活。不久后; 他们在柏林的赖尼肯多夫“火箭发射地”试验喷气式火箭; 并计算出飞往火星的抛物线。陆军武器局的两位工程师瓦尔特?多恩贝格尔和卡尔?贝克尔装扮成老百姓参加了该协会;于是业余爱好者的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经历过世界大战的老兵内贝尔出现在发射场; 他的袖子上戴着纳粹十字章。从1934 年起; 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国成为机密。
1937年; 韦恩赫尔?冯?布劳恩成了新建的佩讷明德陆军研究所的技术主任。该研究所是坐落在波罗的海乌瑟多姆岛上的一座综合性大楼; 它由装配车间、实验台和发射装置组成。其惟一目的就是尽快研制出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恰好在1939 年秋天;这些工程师成功地把配有控制仪器的“Aggregat5” (A5) 号送上了8公里的高空。据说它装有一种控制装置; 能射中地面目标。1942年10月3日;“A4”号导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此后的V2导弹弹身上画上了传说中的“月亮夫人”。它飞到了90 公里的高度。“Aggregat4”号导弹是个“原始细胞”; 由此生长出了两个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