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大传》第39章


丞相府长史杨仪能制止得了魏延吗?魏延最不服的人就是杨仪,让杨仪制止魏延简直如同火上浇油。
军司马费祎能制止得了魏延吗?费祎雅性谦素,服人以礼不以威。每当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闹得不可开交时,费祎也只能〃入其坐间,谏喻分别〃。显然,在诸葛亮身后,一旦魏延坚持自己主张,费祎也不能进行强有力的制止。
第74节:第九章殚精竭智(9)
姜维能制止得了魏延吗?且不说他入蜀时间不长,资格不如魏延,就说这职务吧,一个是征西将军,一个是征西大将军,仅差一个〃大〃字,级别却差多了。
谁都管不了魏延,蜀军的前途不外有两个:一个是由着魏延拿着蜀汉与曹魏抗衡的最后本钱去孤注一掷;一个是众人四分五裂,各行其是。无论哪种前途,都是对蜀汉军队的毁灭。
诸葛亮以生命的最后精力,做出了保存蜀汉军队的明智选择:撤军。但诸葛亮却没有料到,在他去世后,蜀军在撤军过程中却出现了一场轩然大波。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蜀军撤军的过程是这样的:
诸葛亮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召集在自己身边,部署撤军的行动。此次撤军,诸葛亮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从命,就让杨仪、费祎等率军撤退,姜维断后。
诸葛亮去世,蜀军严守秘密,不公开诸葛亮的死讯,而是遵照诸葛亮的布置立刻撤军。杨仪派费祎去见魏延,试探他对撤军的态度。
[·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果然,魏延听见蜀军欲撤的消息,勃然大怒,说:〃丞相虽亡,还有我在。丞相府中的亲近官属便可护送丞相灵柩还葬,我仍可留下率大军攻贼,怎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何人,怎能让杨仪调遣,替他断后!〃
费祎听了魏延一席话,心中暗暗佩服诸葛亮预料的准确。他刚要对魏延劝解几句,只听魏延又说:〃杨仪为丞相府官员,让他回去。君为军中司马,当留下与我一起杀贼。你我二人联名发个文书,将此事布告诸将。〃
费祎一听,心中暗暗叫苦:这不是要把我硬留下,和他一起违抗丞相遗令吗?想到这里,他灵机一动,骗魏延说:〃将军留我,我无异议。只不过我得回去说服杨长史。杨长史是个文吏,不懂军事,我告诉他后,他一定不会违背将军之命。〃
费祎这番话,魏延听着还算舒服,便放他回去了。
费祎走后不久,魏延又觉得不对劲。他觉得费祎此次前来,目的是劝自己与之一起退兵,怎会这么快就改变态度,帮助自己说服杨仪!他急忙派人去追,但已经来不及了。魏延又派人打探杨仪的动静,得知他已经布置诸军拔营而归了。
魏延听说后大怒,杨仪竟敢丢下自己率大军径自撤回,分明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更使魏延生气的是,杨仪已在众军中广为散布说,魏延不愿撤军,欲率大军北降曹魏。当时魏延的前锋部队离诸葛亮大营仅十里,离褒斜谷北口很近,魏延便抢先退入斜谷南归,边走边烧毁栈道。
魏延这个举动,主观上或许是为了阻止蜀军后退,或许是为了难为杨仪,争取自己的主动地位,但在客观上却几乎帮了曹魏的大忙。当杨仪等人整军而还时,司马懿也得到了蜀军撤退的消息,他亲自率兵来追蜀军。多亏诸葛亮事先布置了姜维断后。足智多谋的姜维见司马懿追来,让军队反旗鸣鼓,作出一副要反击的架式。司马懿不知诸葛亮已死,又想起张郃的话:归军勿追。他急忙下令停止追击,全军返回。于是,杨仪结阵而去,从容退进斜谷。事后百姓知道了这件事,都传着一句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懿听到这个谚语后,自我解嘲说:〃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也多亏司马懿不便料死,否则,蜀军撤时,后有追兵不舍,前有断道阻拦,那真是太危险了。
魏延抢先退到斜谷南口,一面布置军队阻击杨仪,一面派人去成都向后主上表,说杨仪率兵反叛。
杨仪一面伐树修道,昼夜兼行,一面也派出信使从小路回成都,向后主告急,说魏延举兵叛变。
魏延、杨仪,各自指责对方,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刘禅闹不清谁是真叛,便问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董允、蒋琬都保杨仪而疑魏延,刘禅下令让蒋琬率宿卫宫省的诸营士兵北上救难。
蒋琬还没到,在南谷口杨、魏二人却已经打起来了。
魏延向杨仪军发动进攻,杨仪命大将王平率军抵御。王平面对魏延怒斥道:〃丞相亡故,身尚未寒,你们怎么就干出这种事?〃魏延理亏,语塞无话。魏延兵众见此,知道曲在魏延,纷纷离他而去。魏延众叛亲离,只带其子与数人向汉中逃去。杨仪派将军马岱紧追不舍,终于将他追杀。魏延的首级被送到杨仪面前,杨仪将其人头扔在地上,用脚踩着,恶狠狠地说:〃奴才,你还能作恶吗?〃
这就是被称为〃南谷口火拼〃的历史事件。
……
第75节:第十章军事奇才(1)
第十章军事奇才
第一节杰出的军事理论家
诸葛亮是军事家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然而事实上,它又成为人们讨论的问题。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道:〃然亮(指诸葛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奇‘书‘网‘整。理提。供'优于将略。〃又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评曰。
还有人说:〃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指曹魏)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还有人说得更不客气:说诸葛亮〃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奇‘书‘网‘整。理提。供'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心有以策之,则未凡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
以上三种说法,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怀疑甚至否定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说法。
对诸葛亮军事才能持肯定态度的说法比否定的要早、要多。
诸葛亮逝世后,蜀军安然退回汉中。司马懿来到诸葛亮驻军的处所,见到他的营垒布置,称赞说:〃天下奇才也!〃司马懿是敌方统帅,曾对他的部众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然而当他巡视诸葛亮的营地后却一改常态,其原因就是由于看到诸葛亮治军的规矩法度皆己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
西晋之后,称赞和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者代不乏人。
南朝萧梁末期,陆法和为梁元帝征蜀,走到白帝城,对众人说:〃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唐太宗曾和名将李靖多次讨论军事,后来将讨论集成《李卫公问对》一书。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君臣对诸葛亮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是相当重视的。君臣二人所讨论的内容,包括指挥战争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的军事家约有十七人,如果按提及次数多少排列,大致情况如下:
孙武:二十一问。
诸葛亮:十三问。
姜太公:九问。
曹操:六问
司马穰苴:五问。
李:四问。
管仲:三问。
吴起:三问。
韩信:三问。
一流军事家唐太宗、李靖对诸葛亮军事理论的重视,不仅表现在所讨论的次数上,也表现在谈话的内容上。
唐太宗说:〃统兵节制之法真是太深奥了。得其法正则昌,失其法则亡。你为我把历代善于统兵节制的将领及方法都图写出来,我当择其精微者,垂于后世。〃
李靖说:〃臣以前所献上的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运用其中一二而获得成功的也很多。只不过懂得军事的史官很少,不能把他们的业绩实录下来。陛下既已下诏,我当奉旨纂述以闻。〃
宋人陈亮也说:〃唐朝的李靖,是讲兵法讲得很好的人。我曾经读过《问对》一书,那里面讲诸葛亮兵法之妙,细微全面。然而对司马懿却只字不提。李靖是个懂兵法的人,他这样做固然是有其道理的。〃
当然,仅仅从历代人肯定还是否定的人多少来判断诸葛亮是否是军事家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说明一部分问题,甚至不能作为说服力很强的根据。
中国古代许多可称为军事家的人,或以军事理论和军事著作著称,如孙武;或以善于将兵,战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