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女皇之路》-女皇之路-第121章


,在他们漫长的一生中,无须睡觉,无须休息,甚至不会眨巴一下眼睛,以免耽误片刻享乐的辰光。他们来去无碍,飞驰在梦幻与美的殿堂里,宛如旋转的火轮,永不会停留在一个境地。
然而作为六道的有情众生之一,即使是天人,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威胁。据《大毗婆沙论》所言,天人弥留之际,将出现五种衰相:其一、头上花萎;其二、腋下出汗;其三、衣裳垢腻;其四、身体臭秽;其五、本座不乐。
天人五衰。
往昔的快乐如金沙般倾泻而下,艳绝的力量自十指尖不住滴落,头上的花冠渐渐萎谢,腋下也出现了恼人的臭汗。天人飞翔时身体会奏响五种乐音,现在乐声已变得喑哑,华美的霓裳也沾染上尘埃。曾经如琉璃般清净光明的身体,开始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象内核已经腐烂的果子,由内及外地透射出来。魅惑和力量一点一点地离体而去,即使拼命眨巴着眼睛,也打点不起精神。即将从极乐之境投入轮回的苦海,如由高山跌坠深渊,定力全失,生大恐怖,即使目前安宁的生活也让他们厌倦不耐,不安于座。
疲倦……衰亡……
即使是天,也无法避免!
苍穹高远,白云寂寂。
刚经历过明堂火灾的武皇,再次踏入这所神圣的殿堂时,她会想些什么呢?
白发妇人默然而立,衣饰华贵,身形孤寂,如明堂之巅的金凤。
时光匆匆,掠过她的发梢,不作丝毫停留。
史载:明堂重建后不久,狂风大作,宝顶金凤被风吹折,是天意?是巧合?武皇无奈之下决定更改为火珠,构成群龙捧珠的形制,中国建筑史上一凤压九龙的奇景从此成为绝响。
注:
'23' 唐书称薛怀义为太平公主的乳母出面指挥将其缢杀,通鉴不信此说,有考异,今从之。
'24'各文献所载天枢形制各不相同,此处从唐人所作之《大唐新语》
(本章完。第十五章:亢龙有悔)
前文补充几句。寒,高强度流水线作业难免思虑不周,词句不工,见谅见谅。
****************
苍穹高远,白云寂寂。
刚经历过明堂火灾的武皇,再次踏入这所神圣的殿堂时,她会想些什么呢?
白发妇人默然而立,衣饰华贵,身形孤寂,如明堂之巅的金凤。
时光匆匆,掠过她的发梢,不作丝毫停留。
史载:明堂重建后不久,狂风大作,宝顶金凤被风吹折,是天意?是巧合?武皇无奈之下决定更改为火珠,构成群龙捧珠的形制,中国建筑史上一凤压九龙的奇景从此成为绝响。是年,天下大旱。武皇亲享明堂后不足一月,东北契丹部落即在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的带领下,打着“尊唐反周”的旗号起兵反叛,攻陷营州,史称“营州之乱”。
(第十四章 金轮垂照完)
第十五章 亢龙有悔
武周开国以来,边境上并不太平,西北有吐蕃争雄,北部有东 突厥复国。早在高宗时代,随着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大非川一战吐蕃崛起,双方开始了对西域的争夺,安西四镇几经易手,赖有名将裴行俭夺回。然垂拱二年(686年),武皇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期间,唐军败于吐蕃之手,四镇再度失守,一直令她深以为耻。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在关中,陇右的安全至关重要,而西域正是翼蔽陇右的天然屏障。因此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武皇于长寿元年(692年)派遣久居吐蕃熟悉敌情的王孝杰率军西讨,一举夺取四镇,“还先帝旧封”,并从此派兵戍守长镇西域,吐蕃和西突厥退出争夺,天山南麓的形势基本稳定,直至安史之乱一曲霓裳舞破河山。
不过对于复国的东 突厥(一般称为后突厥汗国),武皇却少有成功。汗国首领默啜可汗也算突厥史上不世出的枭雄,能屈能伸能打能逃,脸皮还特厚,上午结盟下午翻脸杀人不会有丝毫顾忌;刚刚才耀武扬威地打完仗,马上就跪地磕头,也不会有一点点不好意思。俗话说:好女怕赖汉。武皇虽然不是淑女(她应该算不上吧),见了无赖也是很头疼的,何况这家伙还有个中国通暾欲谷做狗头军师。后突厥经常骚扰武周北部边境,深谙“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每次抢了东西就跑,待得朝廷大军出动已经没了踪影,如若深入追击冷不丁还吃个大亏。有时遣使请和,朝廷一开心疏于防范,便趁机狠咬一口,如此打打停停,牛皮癣一般的难治。
武皇并不是军事家,主要精力放在内政上,于开疆拓边并不热心,一般都是事到临头再防守反击。加之她对军权甚为着紧,凡有谋反可能性的将领一律有杀错无放过,黑齿常之、程务挺、泉献诚等名将杀了一堆,难免有无将可用手忙脚乱的时候。而军队的状况也令人担忧:——太宗时代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府兵制此时已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在第八章曾经提到,早在高宗征高丽期间,刘仁轨就曾上书指出由于吏治败坏赏罚不公而导致军队士气低落的问题,但武周时代府兵制的衰败却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自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击破东突厥以来,中原承平已有半个多世纪,战火多在境外或边陲一带,内地百姓不识干戈已有数代之久,而李唐三帝都非常重视农业,及至武皇依然不改以农为本的政策,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上层的权力之争不影响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是以人口增殖极快。虽有尽力维持均田制,但渐渐无地可均,却是事实。朝廷尽管三令五申,依然难以抑制豪强兼并之风,无地可种的农人只得背井离乡,沦为流民,引发逃户问题。史载武周时代,“天下户口亡逃过半”,原因即在于此。
逃户如此之多,极易引发社会动荡,但武周时代却较为安定,少有动乱发生,岑仲勉先生一句“民众受佛教麻醉”显然不足以说明一切。因人口增长而形成很多无地可均的狭乡,人们自然希望迁徙到有地可种的宽乡去,而唐初政府禁止百姓随意迁徙,未经批准违规移民就成为逃户。他们或私下垦荒,或租赁他人田地,名籍不入户口,也就不纳租调,不服徭役,所以也给国家带来了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武皇一面沿袭唐初以来的括户政策(即检括民户,有点相当于现在的人口普查),查清隐匿人口,要求他们复籍完税;一面宽大为怀,以恩养安抚为主,允许逃户就地落籍,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有时还给予减免一年赋税或两年课役的优惠,让逃户得以安居乐业,化解社会危机。敦煌出土文书里有《燕子赋》,以雀占燕巢比喻逃户燕子被主户雀儿欺凌,雀儿有恃无恐,因为它看到官府正在括户,以为逃避赋役的燕子必遭惩处,哪知诉诸官府,主审官凤凰却将雀儿判罪,巢穴归还燕子。原来雀儿不知旧法已改,政府已对逃户作了新规定,所以燕子胜诉,可以在当地落户。'1' 这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明了武皇逃户政策的成功,否则便不足以解释,为何武周时代逃户数量如此巨大,官方统计户口仍能增长得如此迅速。武皇去世之时,人口已由永徽初年的380万户增长到650万户,市面上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她一向重视人心向背,宣布百姓年满五十岁者免除徭役,比以往六十岁免除徭役的规定缩短了十年,这些德政都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
如果说均田制的败坏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还可以用灵活的手腕化解的话,那么对府兵制的冲击就不是那么好办了。均田制是府兵制赖以生存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兵源问题,不是高宗时代一个整顿吏治就可以解决。武周时代甚至出现过征召全国囚犯从军讨敌的尴尬场面。兵制败坏,名将乏人,当营州之乱爆发时,武皇面临的就是这样“无将可派,无兵可征”的窘况。
(本节未完待续)
注:
'1' 李志贤:《在危机中开创生机:评武周时期的逃户措施及其意义》
契丹在唐代还是一个势薄力单的小部族,并没有抗衡中原的力量,安史之乱后也没有乘势兴兵南下,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这次会突然起兵反叛,责任实在武周一方,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民族政策不当,对待少数民族不够团结友好。的确,与李唐三帝相比,武皇是对异族首领利用最尽、欺压最狠的一位。征召蕃兵当炮灰已是老套常规,垂拱三年(公元686年)吐蕃九姓亡叛,武皇令发西突厥十姓兵助国征讨,十姓酋长很卖力气地“自率兵马三万馀骑,经途六月,自食私粮”'2',出钱又出力,真是一片赤心。凯旋归来这些酋长请求入朝,意思是老大该发红包了吧?她老人家倒好,装作听不懂:啊哈,跑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