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之恋》第27章


馈?br />
“按照他的理论,意识是物质,意识是从主体自身分化出来的。各种物质都是分化的产物,大到宇宙星辰,小到分子,原子,质子,电子,夸克……宇宙大爆炸理论研究和宇宙探险,进一步支持了他的‘唯物分化论’学说。”
“不可思议!”
话外音:另一个关键是自我意识的发生,即意识从本体自身(存在)分化出来,标志着猿人开始走向智能化,史称“智人”进化的发展阶段……这一切,都记录在人的大脑细胞新旧皮层之中。没有自我意识,猿人就不可能走向智能化,只不过是站立起来或许可以用手劳动的猢狲。科学研究鉴证,猢狲就是意识分化的一次大分野。没有自我意识,猿人就不能从自然分化出来,成为独立于自然的人!请看荧屏上大脑进化的演示图象。
屏幕上推出一副最原始的大脑:环绕脊髓上端的脑干,渐渐的自原始脑干之上演生出脑髓,脑皮层,边缘系统,由之慢慢的在脑部两侧生长出状似杏仁的两个杏仁核和海马回,形成薄薄一层――大脑旧皮质;再发展演化长出大脑最外层的皱褶组织――大脑新皮质,额叶不断增大,枕叶逐渐变小。
话外音:最原始的生命只有感受器或神经结,还没有形成脑。早期的鱼类才有一个真正称之为的脑--原始脑干,脊椎动物有了脑髓,爬行动物开始有一层细胞厚的脑皮层,负责呼吸及器官新陈代谢之类的基本生命功能,并控制一些固定的反应与运动,不具思考或学习功能。经历数亿年后,哺乳动物自原始脑干发展出大脑皮层和称为边缘系统的情绪中枢,灵长类才有大脑皮质、边缘系统、杏仁核和海马回。杏仁核是情绪方面的总管,处于情绪的前哨位置,边缘系统则具有学习与记忆两大功能。学习记忆与情绪反应是灵长类动物显著特征,诸如接收和分辨不同的气味,与过去的经验相比较,并作出取舍的选择,看是属于可食的、有毒的、具性吸引力的、敌人或是食物,同时传递反射性信息,透过神经系统指挥身体采取咬、吐、接近、逃跑或追逐等适应性反应,或调整情绪,如温顺、凶狠、愤怒、咆哮、争斗……又历经数千百万年,才有一个完善的人脑,杏仁核比任何灵长类都大,大脑皮层演生出思考中枢--大脑新皮质,复盖整个大脑最外层的细胞组织,如果展开,约有30平方米的面积。
荧屏继续演示:新皮质接受眼睛看见的一个物体,由光波(可见光)携载的信息形成一个具体的“物像”,最初这些“物像”杂乱无规,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分门别类的“意象”,多次反复就变成“意识”,像电子计算机一样记录,分门别类的存储,复制,发送……耳朵接受声波(音频波)携载的信息……
话外音:意识,广义来说,意识是物质,或者说意识是物质的信息,由“比特”(bit)组成,以知识信息形态表征和传播。比特,在数学,是“0”或“1”,二进制的计数单位。在《易经》里就是“阴或阳”。在信息论,比特是信息量的单位,或者说是信息论的“量子”。在现实世界,比特,就是物质存在的时间为“+”和为“0”的两种状态。统而言之,比特是物质存在的某种“状态”。宏观上,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实体是由其特有的大小形状表征的“状态”形式存在;在某些微观领域,物质是以某种“状态”(简单的或复合的状态)形式存在着。概而言之,比特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同许多物质不同形态一样,比特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
屈楚斯民晓得,这些对夏菲未免太抽象了,他进一步例举详解。
《易经》有言:“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圣人设象以尽意”;又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里有两个“象”:一个是天垂之象,是客观的象,本体之像,即通常说的“物像”,就是我们说的自然存在;一个是圣人所立之象,则是主观的象,“象也者像也”,本体之象,即通常说的“意象”。在这里,主观的象脱离了客观的像,成为圣人为表达某种意识而构造的“象”,“意象”取代了“物像”。这样,意象——“像”的意识就从主体即圣人自身存在(大脑和心)分化出来,就是我们说的感性存在或(表象)意识。由此可见,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首先是接受事物信息,在思考中枢作用下形成“物像”,经过认知而产生“意象”,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感性意识。
“这个星球的人也晓得《易经》?”
“是我们先祖带来的,王国各地图书馆都有珍藏。”屈楚斯民说。
WUTOR人发见《易经》简直视为至宝,珍重研究,差不多人人都懂。尤其是《易经》揭示的以阴(——)阳(—)符号的不同组合构成乾、坤、离、益等64卦,并以阴阳符号在六爻中所处的不同位置类比天下万事万物,记录人类远古以来的经验信息。由此及彼,很像科学家们研究出的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码,处理文字和计算。由此继进,以后又开发出智能计算机,发现远古以来的经验信息竟然像树木年轮一样在人的脑海中深深刻下印记,如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标注的二进制编码,记录、存贮在人的大脑皮质之中,又通过人体基因的遗传与变异,以基因密码(信息)形式,一代一代地子代相传,成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经验性意识,以潜意识形式存储在人体基因携带的密码信息之中。
话外音:人的视觉、听觉等接收的外界信息,其光信号(光波)和声信号(音频波),经视觉和听觉通路上各神经元的处理,转化成生物电信号,依其属性不同分别由不同的神经元进行记录或存储起来。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的认知等思维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物电(流)信息活动,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那末意识活动就是信息活动,或是呈量子态或波动态生物电(流)信息形式存在(记录、存贮)于大脑之中,大脑细胞就成为生物电(流)信息记录、储存的载体;或以语言、手势(手语)、眼睛等不同方式,也就是以音频(波)信息、光(波)信息进行传达、交流;或藉某种载体诸如文字、绘画、雕塑、图形、图表、图像、音乐、电磁波等不同表意符号记录、存贮,以知识信息形态表征、传播。
“假若意识不能发送、传播,我们交流起来,不就要多费许多口舌。”屈楚斯民怕夏菲听不明白,常常在一旁补白。
夏菲一愣,是呀!跟他这么长时间对话,其实没说一句话,都是相互传递意识啊。“不说话,少费力劳神,确实省事多了。”
“这就叫做‘能量效益法则’。”屈楚斯民又提起一个难以理喻的新话题。
“你是说,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少费力或尽量不费力,――事半功倍!”
夏菲悟性极好,一直得到屈楚斯民的赏识。他盯着她,脸上堆满赞赏的笑意。她有些不好意思,转过脸,一心看声画并茂的展览。
“不是我说,我哪有那能耐?”屈楚斯民谦虚地说,“还是那位摩萨尔西。”
摩萨尔西根据生物学家研究人的行走和猕猕及其他动物行走的能耗率证明,人类在长期进化中之所以选择两足行走,是因为人类的两足行走比动物的四足行走效率高得多。所以猿猢由“树栖”到“地栖”,期间必然要经过一段长期的“水…陆两栖生存方式”。这是一种自然选择。最初,或许同许多动物一样,完全出于一种生存本能,――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最优化的生存发展。当人类一旦跨入意识大门,进入智人发展阶段,就由本能的、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循这一法则。屈楚斯民以学问家的口气总结说:“人类在长期进化中的自然选择是以能量效益为原则的,即以最小的力作最大的功,以最节省能量的低消耗获得最大的功效。这是一条自然法则。试想,假如某种动物违背或者环境恶化到自身能量不足以维系生存,那末这种动物就可能迅速锐减甚至于在这个星球上灭绝。(地球上恐龙的命运或许就是如此!)人类之所以发展进化到今天,就在于人类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而不是违背能量效益法则。”
推广到社会,夏菲不自觉地接下来自个儿推论,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从古至今,不论任何社会形态,都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节省社会成本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若是违反这一法则,社会管理成本过高,人浮于事,劳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