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血》第65章


第二天,运输队踏上补给船,向东方驶去。甲板上,人们回望着相处了五个月的5…G号,百感交加。韩燕甚至把头埋在叶辉的胸口,哭了起来,仿佛是要去作无家可归的难民。
苏云霞不是第一次与在运冰山永别,但是如今的感慨比第一次还要多。5…G号上似乎埋藏着她的更多感情。她走向船舷,再一次眺望她生活了近半年的地方。大批采冰船已经将它团团围住,在BE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慢慢分裂它。此时,5…G冰山表面积已经缩小到二点五平方公里左右,厚度更是减小了一半。但在海面上仍然是那么雄伟壮观。
而那还仅仅是它愿意显露给世人的部分。
这时,苏云华打来电话。先是报平安,然后又告诉他,〃那个男人〃病了,住院了。问她要不要去看她。姐姐知道她的回答几乎是惟一的,但也要尽人事地通知她一下。
苏云霞刚要回答,突然想起,自己有好时间没作那些噩梦了。多长时间?苏云霞回想着,回想着,最后发现,那是她在扣动板机,将暴雨般的子弹倾泄出去的之后。
如果新田裕美问我,开枪杀人的时候我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我该怎么回答呢。国内记者只写表面现象,肯定要往〃女英雄〃那个方面去写。他们不会,或者不能挖掘到这么深入的内心世界,但新田裕美会。但我能告诉她吗?那个时候我是……多么激动,多么满足,甚至,多么疯狂,枪弹的轰击声,枪械在我手里有节奏的震动,都是那么令我兴奋。为什么,因为郁结在灵魂深处那个角落里的毒水一泄而出,痛快,痛快!我不仅是勇敢,我是……真的想……
苏云霞终于抓住了那一时刻自己的内心感受。她不会把这个告诉任何人,那答案是很可怕的。
那边,苏云华还在等待着。她知道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催妹妹。
〃行呀。交班后我马上过去看他。〃
苏云霞的声音那么平静,连她自己都吃惊。那个仍然活在世上而死在她心里的衰老男人再也不可怕了。他那些暴行仿佛都是发生在别家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她已经〃杀〃了他!
这时,韩燕过来向她打招呼,没想到却被队长一下子抱在怀里,双脚离地,在甲板上转了个圈。苏云霞的力气好大。韩燕头一次见到队长的感情这么外露,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不过,这外露的感情是喜悦,是轻松。韩燕就不再往深处想了。
苏云霞望着周围那些眉飞色舞的同事。内心无限感慨。他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座冰山,无论内向还是外向,主动还是被动,心灵冰山的大部分总是潜在水面下。那不是故意而为之,那是简单的自然规律在起作用。冰山这样,人也这样。
只有非常偶然的场合,它们才能暴露出来。也正象眼前这座冰山一样。
〃一个人心灵的主体,真的会永远埋藏在水面以下吗?〃
苏云霞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正文 全书注释
注一:南极陆架水,由流冰群在南极周围渐次产生而形成的致密冷水。
注二:〃空降部队〃是企业界给对从外面聘请,并直接在本企业高层任职的专业经理人的俗称。
注三:索马里主要居民是索马里族,使用索马里语,但阿拉伯语也是该国的官方语言。
注四:大陆架是从海岸延伸到100至200米深度的宽浅海底带,在世界各地沿海宽度不一,有的地方完全没有大陆架,有的地方大陆架宽达500公里。由于巨型冰山海面下的部分高达百米以上,大陆架越窄,意味着巨型冰山最终停靠点离大陆越近,越便于运输。
注五:没药,从没药树株中提取的黄色芳香树胶,可以制作香料、防腐剂和局部用药。索马里特产。
注六:某些海洋学家主张,围绕南极的宽广海域应该独立出来,划为南大洋,而不是分别被算作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南部。
注七:声波通透性,声波在不同水质里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差距,是辨别洋流范围的重要参考数据。
注八:〃失败国家〃是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对某些第三世界贫困国家的称谓,这个概念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表征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
注九:股票期权,股份制企业给予内部员工的激励机制,允许他们在规定时间里以事先约定的价位购买原始股份。例如,约定价位是每股十元,在规定时间里股票如果涨到每股二十元,员工在此时买进将获得每股十元的厚利。股票期权通常取代一部分工资收入作为报酬支付给员工。这种激励机制大量存在于以创新为本的高科技企业中。
注十:萨马勒语,索马里一个重要部族的语言。
2001年八月十号完成初稿
2002年一月十二号完成二稿
2002年八月七号完成三稿
2003年三月四号完成终稿
外篇 镜中世界(王晋康)
0英国小幽默:
乔治问英国《镜报》主编:主编先生,《镜报》的名字是什么含意?
主编(把乔治拉到一面镜子前):先生,请看吧,《镜报》将客观地向读者描述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就像你和镜中人一样。
乔治(向镜中人伸出右手):噢,主编先生,的确完全真实,除了一点――这位先生用左手握手。
1《镜报》记者米若2004年5月6日报道:韩日隧道开通10周年纪念
今天是韩日海底隧道通车十周年记念。韩朝联邦、日本、中国、俄国政要齐集釜山举行庆祝。9点整,日本国总理大泉一郎乘汽车到达隧道韩国一侧出口,在此等候的三国总理上前与他热烈握手。四位总理随即发表了热情的讲话,盛赞韩日海底隧道是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东北亚国家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和政治融合。
小资料:韩日海底隧道,又称海峡隧道或亚洲隧道,是一条连接日本诸岛与朝鲜半岛的隧道,1994年5月6日开通。隧道横跨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使由日本往返亚洲大陆的时间大大缩短。隧道长度240千米,为世界第一隧道。海底长度200千米。火车单程需150分钟。隧道分两层,上层为公路隧道,下层为火车隧道。
隧道由东北亚国际隧道技术公司经营。因为隧道建造费用极高,债务沉重,10年后仍为负债经营。但其窘迫的经济状况并不能影响周边四国政府和民众的热情,所以也有人戏称这是一个〃政治隧道〃。(注一)
2《镜报》2004年5月6日专栏文章(作者:镜报高级记者米若):从韩日隧道看英法隧道
韩日隧道已经开通10周年,周边国家从该隧道中获得极大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还包括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东西――友谊。相比之下,英法海底隧道立项已经20多年,至今仍是纸上谈兵。造成这样的拖延,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技术原因,在这两方面,欧洲并不逊于亚洲。
有人开玩笑说,拖延原因在于英法的世仇。人人都知道一个笑话:在法国,落水后千万不能用英语喊救命。其实,这并不是玩笑而是政治现实,只需把笑话的主角换一个角色即可――德国。英国议会屡次否决该隧道的建设,就是因为这样一个不愿公开承认的原因:害怕某一天,佩带着纳粹袖章、满脑袋纳粹狂热的德国大军会通过该隧道长驱直入,那时,恐怕连敦克尔克大溃败之后的喘息机会也不可再得。
目前,德国和周边国家维持着亲密的合作,但彬彬有礼的外交辞令掩盖不住内心的疑惧。德意志真是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民族,对某些历史事件似乎患有集体失忆,而对另一些历史事件则牢牢铭刻于心。比如对于遭美军原子弹轰炸的德累斯顿,每年8月5日夜,德国要进行全国性的悼念:烛光集会,在河里放纸船,报纸电台上的文章连篇累牍,营造出全民族的悲情气氛。当然,我们不会指责这些,谁不同情原子弹的受害者呢;问题是事情的另一面,德国人对于奥斯威辛集中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慰安妇、细菌部队、三光政策、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大屠杀等本国犯下的残暴罪行,则采取非常漠然的态度,甚至努力从教科书中删去这些名词。(注二)
我们不幸有了这样一个乖张的邻居,注定我们睡觉时永远背不安席。历史学家评论,之所以造成今日这种局面,除了德国人的民族性之外,美国也有难辞之咎。二战结束时,他们忙于扶植德国作为对抗共产主义的桥头堡,因而未能从政治上彻底清算纳粹主义。而且山姆大叔至今也不准备管这些闲事,原因很简单:德国对美国的忠诚无人可以比肩,在伊拉克战争中德国是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