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命运》第21章


在基督之前五百多年,一个三十多岁的印度人释伽,为了拯救万千苦难的众生,在一颗毕钵罗树下盘腿而坐,沉思七天七夜,终于悟得无上妙道,明白了人生痛苦和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懂得了消灭痛苦的根本方法,获得了彻底的解脱,达到了大彻大悟、自在自为的最高境界。他站起身来,到恒河两岸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学说……佛教由此诞生。
第30节:洞穴中独居一个月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释伽死后五百年耶稣诞生,在耶稣死后五百年,另一位伟大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出世了。他从成年起,每年的都要带上干粮,到山顶的一个洞穴中独居一个月,沉思宇宙人生的真谛,终于在公元609年,穆罕默德40岁的时候受到真主的启示,创立了伊斯兰教。
我向来觉得创立宗教乃是一个个人所能创造的最大的奇迹: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多少英雄俱成白骨,多少帝国俱成往事,唯有信仰的力量传承不已,让万千众生顶礼膜拜。我们大学寝室有一个回民。有一次我和另外一个室友谈起穆罕默德,他对宗教不太了解,问我:“穆罕默德到底有多伟大?”我说:“你想想,他都死了一千多年了,某某还因为他说过的一句话而终生不吃猪肉,你说他有多伟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生前下了多少道圣旨,立了多少条法令,现在还有一个人遵守其中的一条吗?对比一下你就知道他有多伟大了。”而这样不可思议的奇迹是怎样产生的呢?就是将自己的全部思想集中于一个目标的结果。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前提是: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来。
当你专心致志的时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了。也许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我们不能指望自己也去创立一个流传千古的思想流派,但对于中学课程那点基础知识,只要专心致志,那就完全是小菜一碟了。
二、分散精力必将导致失败
什么都想做的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到头来就是一事无成。
历史上有很多“通才”,他们的“通”并非同时做好几件事情,而是在某一阶段专心致志的做好某一件事情,好几个阶段加起来,才显得“通”。
曾经有人问爱迪生:“成功的首要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答道:“每个人整天都在做事。倘若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整整做了16个小时。其中大部分人一定一直都在做一些事,不同的是,在于他们做很多很多的事,而我却只做一件。如果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一样会取得成功。”
爱迪生号称“发明大王”,一生做出了1093项发明,涉及光、电、磁、机械、化学、生物等诸多方面,似乎更像一个“通才”。但他的“通”是建立在每段时间只专注于一项发明基础上的。如果他想一边研究电灯、一边研究蓄电池、一边研究留声机,那么最后他可能什么发明都搞不出来。
1979年,15岁的王文京走进江西财经大学校门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毫无预知。他不怎么喜欢自己的会计专业………那时候,是个生产队就有会计,会计不就是记账的吗?能有什么出息?
22年后,王文京创办的用友软件公司以创纪录的每股36。68元价格发行2500万股,上市第一天就冲高100元,握有用友55。2%股权王文京的身价也随之飙升了10倍,达到50亿元,成为“知识创造财富”经典故事里的标准主角。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王文京说道:
“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坚持,又赶上了好时代……就这么简单。”
处于一个世纪之交的变革时代,青年人要做什么样的准备?我国著名中青年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青年人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素质是这样的:
“我在一本书中提到过一个名词叫’业余的中国‘。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浮躁,做事不叫’做‘,叫’玩‘,今天玩玩这个,明天玩玩那个,法律热门就都去考律师,会计好找工作就纷纷去学会计,日语吃香了就到处都能听到’沙由娜拉‘什么的。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一切都是业余的。当然这些人也是很用功很好学的,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什么都想做的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到头来就是一事无成。”
“什么都想做的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到头来就是一事无成。”……樊纲这句话正好应了《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名言:“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高一的时候分文理科,我有个文科学的很好的哥们执意要选理科。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道:“我要在理科学文科。”意思就是说,他文科很好了,不需要老师带着专门的学习,而理科还有不足,所以选择理科来补一补物理化学。这种选择可谓豪气万丈,可惜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能想象的到,他既没学好理科也没学好文科,只考了一个普通的大学。
文理兼通并非不可能的梦想。这与文理分科是否合理无关,如果大家都是学习全科,条件相等,但既然有了文理分科,那么人家或者全力以赴学习理科,或者全力学习文科,你要想两头兼顾,自然难免落败。你可以选择理科,就认真把理科学好,到了大学以后学习一个理科专业,然后考研转入文科专业。总之,在你学习的时候,只能专注于其中一个目标。每个目标可以分先后完成,但绝不能幻想着齐头并进,因为人的精力集中与否对于学习效率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也曾经在这方面有过切身的教训。高一的时候,进入了一所新学校,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所以在班级活动上非常积极。我担任了班上的宣传委员,负责板报,于是每周一换,几乎天天都在忙这个,得了好几次全校一二等奖。当时学校还组织了一次辩论赛,我也积极准备,可惜以我为主力的班队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后来学校又组织演讲比赛,我也报名参加,预赛即被刷了下来,不过我们班选的那个代表在正式比赛中得了倒数第二……我至今想起来还幸灾乐祸。除此之外还看了不少名著,象巴金的《家》《春》《秋》,还有老舍的《四世同堂》。其实这些事情每一件单独来看都无可厚非,但加起来就实在太多太散了,严重分散了我的精力,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高一下学期的期中考试,物理居然不及格!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考试不及格。
第31节:年轻人要有远大的抱负
我们常常说,年轻人要有远大的抱负。其实,年轻人最不缺乏的就是远大的抱负,往往是因为抱负太远大,所以不愿意把精力真正集中到摆在面前的任务上来。他希望成为科学家,所以各种科普杂志他都看,却忘了专心致志把物理化学生物学好;他希望成为文学家,什么作家的文章他都看,却不肯专心致志把语文学好,把最基本的遣词造句的功夫打扎实。别人若夸他歌唱的好,他就认真练习唱几首流行歌曲;夸他字写的好,他就肯花上课的时间在作业本背面乱画;夸他足球踢的好,他就天天抱着足球猛踹……这些东西作为课余爱好不错,但因此分散了精力,不能专心于学习,最后必然输的很惨。有几个人真正的能把这些本事练到足以以此谋生的地步呢?很少。我们这个社会需求量最大的人才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就算你真的在某方面很有天赋,进入大学以后再练习难道就为时已晚了吗?那个时候,你的机会也更多一些、层次也更高一些,所以把现阶段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才是最佳的选择。不要天真的想:我既要把学习学好,好要把足球踢好,还要把计算机学好。历史上有很多“通才”,其实正如前面爱迪生的例子,他们的“通”并非同时做好几件事情,而是在某一阶段专心致志的做好某一件事情,好几个阶段加起来,才显得“通”。如果你也希望能在好几个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那么,现在就请完全专注于其中一个方面,直到把它做好了再去专注于另一个方面。
三、华罗庚“统筹方法”的局限性
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只有在做那些不需要动脑筋思考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为了利用琐碎的时间而搅乱注意力,是一件十分得不偿失的事情。
你可以在煮鸡蛋的时候背英语,但切不可在背英语的时候煮鸡蛋。
我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他举了一个早上起床做事情的顺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