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命运》第22章


你可以在煮鸡蛋的时候背英语,但切不可在背英语的时候煮鸡蛋。
我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他举了一个早上起床做事情的顺序为例,上厕所需要五分钟、洗漱需要五分钟、煮鸡蛋需要十分钟,做这些事情的顺序应该怎么安排?如果先上厕所,再洗漱,然后煮鸡蛋,总共需要花二十分钟。如果我们把这些事情“统筹”一下,先把鸡蛋放进锅里煮,然后去上厕所,再洗漱,这个时候鸡蛋也正好煮好了,整个过程只需要十分钟,节约了一半的时间。
这样的方法对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当然很有借鉴意义,但有一个条件:这种时间的统筹只有在做那些不需要动脑筋思考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这个道理,我也是最近才明白。
04年9月7日,当我的第一本书《最高命运》还差最后一章完成的时候,我算计了一下,先联系出版社,出版社审查选题差不多需要一周,这样剩下的一周我正好可以写完最后一章。如此算是对“统筹方法”的合理应用,应该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但是,我错了。
拿着没有写完的书稿,总觉得有点底气不足,跑了几家出版社都没有明确的答复。等我回过头来写最后一章的时候,写作效率大大降低,觉得完全没有状态,磨磨蹭蹭写了12天才算勉强写完,而且质量也不能令我完全满意。
等我写完书稿之后我再全力以赴的去联系出版:发邮件、打电话、面谈,一切都变得十分顺利起来,很快就谈妥了出版事宜。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的精力集中起来很难,要分散却很容易。我写了一个月,中间几乎没有做别的事情,已经完全进入了写作的状态,写起来速度快质量高。但被我这么一“统筹”,写作状态被活生生打断了,要找回来不容易,跑出版的时候总惦记着还有一章没写,补写最后一章的时候又因为等待出版社的回音而很难安下心来。最后出版也没联系好,文章也没写好,本来为了提高效率,却大大的降低了效率。
有人说,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在我看来,有一样东西比时间更宝贵,那就是人的精力。如果在抓紧时间和集中精力之间选择,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集中精力。为了利用琐碎的时间而搅乱注意力,是一件十分得不偿失的事情。
美国著名作家卡尔·桑德堡著有六卷本的《林肯传》并因此而获得1940年普利策历史著作奖。桑德堡花了多年时间来写作《林肯传》,那时他住在密执安湖边。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时刻,他都会出现在湖边的沙滩上,一边低头漫步,一边聚精会神地构思。当地人说他天天如此,非常准时,甚至可以用他来对表。有几位邻居决定开个玩笑,他们花钱请来一位又高又瘦的演员。一天早上,他们给他戴上长胡子和一顶高帽子,穿上大衣,披上披肩,然后让他朝桑德堡走去,他们躲在远处,想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只见两人慢慢走近,又交错而过,桑德堡抬了头,又低下头去。那演员回来后,邻居们围住了他:“他干了什么?”
“什么也没干,只是看了看我。”
“什么也没干?”
“他鞠了躬。”
“他没说些什么吗?”
演员的眼神有些恐慌。“他说……他说的就这些。”
“他说什么?”
“他鞠躬后说:’早上好,总统先生。‘”
桑德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传记作家,更是一名著名的诗人。1950年,他因《诗歌全集》而再获普利策奖。但他写《林肯传》的时候就只专注与传记的写作,而完全不去想诗歌,写完《林肯传》之后,再全心全意的去搞诗歌创造。
第32节:写诗歌的时候不写传记
可以这么说:桑德堡之所有能把《林肯传》和诗歌都写得很好,就是因为他写传记的时候不写诗歌,写诗歌的时候不写传记。
小而言之,我们要“同时”把语文、数学、英语等等科目学好,就只能学语文的时候不想数学,学数学的时候不想语文,专时专用,才能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在听课的时候,有些老师讲的东西你老感觉已经知道了,于是不愿意再听,拿出书本来自己看别的东西。这样做似乎很符合“统筹方法”。但你的精力受到了搅扰,等老师讲到你不知道的地方的时候,要么你正看书看的津津有味,根本就没有听见,要么勉强抬起头来听一会儿,感觉没头没尾的,注意力也集中不起来。最后,一堂课下来,书也没看好,课也没听好。你希望一举两得,结果却是“陪了夫人又折兵”。原因很简单,这里存在时间利用和精力集中的矛盾,知道的东西再听一遍可能真的有点浪费时间,但如果为了节约那么几分钟时间而破坏了精力的集中,是很划不来的。
有必要再说一遍统筹方法的运用原则:
它只有在做那些不需要动脑筋思考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你可以先把鸡蛋放到锅里,然后去洗漱。但你切不可以先把鸡蛋放到锅里,然后来背英语。因为锅里的鸡蛋会使你无法集中注意力,你看起来节约了煮鸡蛋的十分钟时间,实际上背英语的效率大大降低,耽误的时间可能远不止十分钟。你应该先把鸡蛋煮了吃了,然后安心的背英语,或者先把英语背完,然后煮鸡蛋。
也许有人说:“反正煮鸡蛋那十几分钟也是闲着,干点别的总不会有坏处吧?”对这个问题,我说一句比较玄妙的话,让大家动点脑筋分析其中的道理:
你可以在煮鸡蛋的时候背英语,但切不可在背英语的时候煮鸡蛋。
把这个道理想通了,你对“统筹方法”的局限性就算真正明白了。
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人的大脑构造非常复杂,但实际上它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做好一件事。高考要考很多科目,每个科目都有好几本书,每本书都有好多章,要想学好,唯有集中优势兵力,一个一个解决。这才是高考致胜的法宝。
毛泽东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中这样写道:
“(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
(二)在战役的部署方面,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的一个旅(或团)……
(三)在战术的部署方面,当着我军已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敌军诸路中的一路(一个旅或一个团)的时候,我军担任攻击的各兵团(或各部队),不应企图一下子同时全部地歼灭这个被我包围之敌,因而平分兵力,处处攻击,处处不得力,拖延时间,难于奏效。而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的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
这段话写于1946年9月,国共内战刚刚爆发后不久。当时共产党拥有军队一百二十万人,装备大都是“小米加步枪”,还有少量的火炮,而国民党拥有正规军二百万人,主力部队都配有美式装备,还有大量日军投降缴获的装备,并有少量空军。双方实力悬殊,但共产党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正确战略战术方针,最后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我们以蒋介石1931年6月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二次“大围剿”为例来看“集中”与“分散”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局。
其时老蒋调集了约20万兵力,而红军只有3。4万人。但蒋介石刚刚在名义上统一中国不久,手下的众多部队大多是投降的各地军阀,并不齐心。而且他选择了从分兵冒进的战术“厚集兵力,长驱直入,先求击破红军主力,捣毁红军根据地,然后再逐渐清剿。”将十七个师的兵力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包围中央苏区,但各自为阵,缺乏联系,形成了一个断断续续约八百里长的弧形包围圈。毛泽东看准了公秉藩的28师和王金钰的47师从北方远调而来,水土不服,不习惯山区作战,是敌军的软肋,于是集中全部四个军约三万人,在江西富田将其大部歼灭。然后趁胜追击,连续作战,半个月之内从江西赣江一直打到福建北部山区,五战五捷,横扫700余里,歼敌3万多,正是“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赣水苍茫闽山碧!”其它围剿部队闻此消息,纷纷撤退。第二次“大围剿”失败。
集中优势兵力和专心致志,其间的道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