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教育的拷问》第48章


鄙视的眼光来扫视你的瞳孔,直到你被一种来自各方的压力逼得心灵颤抖而被迫就范。本书所叙述过的很多人物都有过这样一种心灵就范的经历。后来突围成功的人,成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最终幸运者,而那些始终没有突围的人,却一生忍受着一种被异化的佼痛一路悲哀。
不鼓励梦想的教育
现在想起来,我们小时候尽管贫穷但在精神上却是松弛的。因为我的父母从来没有阻挠过我的梦想,我当了八年工人我父母从来没有用嫌弃的眼光来鄙视我,所有的行为都是我自己为了实现梦想的一种企图。当时,我的父母没有财力没有精力也没有这种社会风气来对我进行“三陪”教育。一切都源于自己梦想的张力,我从20岁开始梦想考入重点大学,在经过了五年极其艰辛的努力之后,在我25岁那年,我实现了我的第一个梦想。后来我又梦想我一定要在我的领域内做到顶峰,这个梦想我也早已实现了。但是我的梦想还很多,到今天为止我还在一步步地去实现它。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实现自己一系列梦想的时候,我是十分从容且从来就不谦虚。我至今参加过数次全国性的论文比赛,在比赛之前,我就发出“狂言”,只要我参加就一定能获奖,当时记得父母就说我,谦虚点,山外有山,中国这么大,能人多得很,但我依然坚信自己的实力。结果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我就得了个第二名,而且所提交的两篇文章全部获奖。在此次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居其宏教授把我从上海调到了北京,从此我的命运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第二次参加比赛是在两年后我当记者的时候,那次比赛是由当时《百家》杂志社发起的一次全国青年文艺理论大赛。我事先同样自信地对我的同事说,你看着吧,我肯定获奖,拿到奖金后我请你吃饭。结果那次比赛我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一等奖。
确实,在这一点上我是从来不谦虚的。因为如果一个人真正有实力的话,为什么要谦虚?据说中国人刚去国外留学的时候,很多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谦虚是非常不理解的,你好就是好,你比别人强就是比别人强,为什么连自己都不敢承认,你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强者,你还出来混什么?到现在我仍然搞不明白,我们那些著名的学者、科学家们在自己的新著中转引自己著作的时候,老是喜欢称自己的著作或文章为“拙作”,是拙作你还写它干什么?是为了评职称还是中国的纸太多了需要来浪费一些?连崔永元这样的新潮人物在《我是韩国人》一书的序言中也称自己的文章是“拙作”,是拙作你崔永元还发表它干什么?有什么不可以自信地说我的文章就是优秀之作?就这种拙劣的传统遗风还能指望自己强大吗?就这种唯唯诺诺的奴相我们能有什么伟大的梦可以去实现?
其实,中国人的这种谦虚实际上是非常虚伪的,表面上点头哈腰,嘴巴上一个劲地否定自己,然心理却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对他顶礼膜拜。在这种时候,谦虚如果不是一个心虚者的外交辞令,就是一个缺乏自信者的感冒冲剂。我们什么时候能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自信,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让大胆地梦想一切,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经常“狂”一些以证明自己就是最好的。为什么不可以呢?如果没有这种气度,我们还在地球村里混什么?
细想起来,其实人类现代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自己实现梦想的过程。电话曾经是人类的一个梦想,飞机也曾经是人类的一个梦想,同样电脑和网络更是人类曾经的一个梦想,然而现在这一切梦想都已经实现了。今天,人类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梦想:生命科学的发展让人类彻底摆脱疾病的困扰;宇宙空间的探索让人类有可能飞跃地球……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一个鼓励梦想的教育,中国也没有一位科学家能够像美国的卡尔·萨根那样,以一个著名科学家的身份同时又是一个杰出的科普作家和教育家。卡尔·萨根之所以被誉为“20世纪最知名的科普作家和教育家”,是因为这位有着灿烂笑容的科学传播者用他最美妙的语言打动了无数颗幼小的心灵,多少人的梦想就是在卡尔·萨根那激动人心的讲演中形成的。美国《每日新闻》曾这样评论萨根:“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另外,我认为卡尔·萨根还有第四只眼睛,就是在他那充满离奇诱惑的眼神中,构成了一个个梦想的诞生。当我们的青少年只知道崇拜周杰伦、F4的时候,在美国居然连卡尔·萨根高领毛衣外套皮夹克都成了年轻人所效仿的对象,“这份崇拜来自于他宣讲的科学和他宣讲科学的方式。他谈论的所有关于科学的题目都那么有趣,他看上去生机勃勃,他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印象,他使科学充满吸引力,甚至他还给科学涂上了一层时尚的色彩———既然年轻人是爱赶时髦的。但他改变的仅仅是科学的表面,他把科学的内涵原本而准确地告诉给公众,结果他成了年轻人追逐的明星,被美国青少年评为十大聪明人之一。”
“在我们的经验里,歌星影星才有追星族,科学家的面孔是严肃的,他们的事业是神圣的,他们是遥不可及的,因此他们是寂寞的。前几年不是总在说一个故事吗:一位歌星和一位科学家同时抵达某市,结果歌星被追星族簇拥着,科学家则备遭冷落,甚至追星族们压根就没听说过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名字。”
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科学家,所以当一个歌星和科学家站在一起的时候,科学家被冷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用不着为此而感慨什么。
没有诱梦的环境,自然就不会做梦,而不会做梦的人,自然就缺乏创造力,而一个缺乏创造力的人自然就只能是一个跟随者,这是一种铁律。
大家知道,为了鼓励中国科技人员能有更多更杰出的创造发明,中国从1989年起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每两年颁发一次,从1999年开始改为每年颁发一次。但令人关注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奖已经连续四年出现了一等奖空缺的现象。另外在已经评出的“2002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果”和“200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中,在前者十项成果中只有一项是有中国人参与的项目,而在后者中,没有一项是具有中国人自己创造发明的原创性成果,这所谓的十大成果都是跟随西方科技脚步的产物。科技界已经对此发出了惊叹。很多人在分析其中的原因,其中科研经费的严重缺乏被认为是主要的原因。据我所看到的一份1998年的统计数字表面,中国科学院每年人均科研经费是3000美元,而台湾科研人员的经费是60000美元,也就是说,台湾一个科研人员每年的科研经费要比大陆的高出20倍!大陆很多科研机构连正常的生存都困难重重,因此也就谈不上专心致志搞科研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董光壁教授早在几年前就说道: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空白……表面了中国科学水平在下降,意味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危机。原因何在?中国科学家的智力水平低下吗?不!是中国科学政策出了问题。这问题主要是过于偏重科学的实用价值。这种偏向不是一时的,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吴大猷先生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呼吁了几十年,没有得到来自政治的反响。
现在中国经济不发达,要求科学家为推动经济发展作贡献无可厚非。但以降低科学水平为代价争取经济增长未必明智。不仅利用别国成熟技术的后发优势将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丧失,甚至由于科学水平差距拉大利用公共科学原理发展技术的机会也会落空。科学不只是人类适应生存的手段,更是人性本质力量的反映。发展科学是成就人性的一个及重要的方面。……………引自《书摘》1998年4期
扼杀创造力
中国的实用主义有时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所付出的每一分钱几乎都是急功近利的。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有形而上的精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永远不可能产生在中国的,因为相对论换不来一个养鸡场或是一条制造帕萨特轿车的生产线,中国人要求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必须是实用的、物质化的。陈景润之所以出名,实际上根本不是由于他算出了什么“歌德巴赫猜想”,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获得了世界数学界的认可,仅此而已,知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歌德巴赫猜想”本身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我们不会认为陈景润做出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