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家教智慧》第7章


髁伺圆槐饶行匀酢?br /> 历史上、当代社会里都有许多杰出的女性,女性也能做出男性那样的,甚至超越男性的成就。我们也可以好好挖掘一下自己的女儿的潜力,可以对她抱有更多的期待,我们也可以相信女子也能成龙成凤,给她一个宽松自由环境,对她进行正确的引导,你的女儿说不定就是未来的贝娜齐尔·布托,或者未来的居里夫人,或者未来的张爱玲。
富翁家的小账本
富翁家的小账本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国石油大王,1839年生于纽约州,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1870年以该厂为基础,扩大组成俄亥俄标准(原译美孚)石油公司,又很快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并以其获得的巨额利润,投资于金融业和制造业,经济实力发展迅猛。洛克菲勒财团在1974年资产总额增达3305亿美元,跃居美国十大财团的首位。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洛克菲勒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子承父业,继续发展家族事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富翁。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就接受父亲的严格“金钱教育”,父亲不白白给他零花钱,而是要他做“雇工”去挣,虽然“雇主”就是父亲。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每天干完活,他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然后与父亲结算。这件事他丝毫不觉得委屈,相反,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
第13节: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
人都说“富不过三代”,洛克菲勒家族却并非如此,他家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约翰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尽管知道家族富甲天下,但从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他有五个孩子,当他们七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向他们灌输如何对待“金钱”的观念。他像他的祖父一样“吝啬”,每周孩子们只可以领到三角钱“津贴”,但必须还要分成三部分:自己花、储蓄、施舍。每当孩子领津贴的时候,小洛克菲勒还会给他们发一个小账本,让他们用来记载每一分钱的用途和时间,因为每项开支都要有理由。周末进行检查,如果哪个孩子漏记了一笔帐,就罚他五分钱。而记录无误的那个则可以得到五分钱的奖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孩子们从父母那得不到多少钱。但是,像他们的祖父一样,可以用劳动去挣父母的钱。比如:拍死一百只苍蝇的报酬是一角钱;捉住一只老鼠报酬是五分钱;背柴火、锄地、拔草都能挣到钱。小洛克菲勒的三儿子劳伦斯七岁、二儿子纳尔逊九岁的时候,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他们清晨六点起床开始干活,每双皮鞋五分钱,每双长统靴一角钱。后来,孩子们又找到一个挣钱的活,他们开垦了一个菜园,种了西葫芦、南瓜等,丰收的时候,他们个个兴奋极了。父亲按市场价格买了四儿子温斯洛浦的黄瓜。其他孩子则把他们的产品装在童车上,到市场上去卖。父亲还曾经亲自教儿子们缝补衣服,并告诉他们……烹饪和缝补之类的事不是只应该妇女去干。
洛克菲勒家族家产万贯,为什么如此苛责孩子呢?原因正像小洛克菲勒所说的:“我要他们懂得金钱的价值,不要糟蹋它。”
洛克菲勒的父亲和小洛克菲勒的行为并非是由于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钱的知识与道德教育有紧密联系。孩子懂得钱应该经过劳动赚得后,便会产生爱惜钱的心理,便会学着去储蓄,避免浪费。懂得节约用钱,计划开支,是很好的习惯。让孩子自己挣钱,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挣钱交学费或者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钱零用。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而在我们中国,很多孩子对钱毫不珍惜,任意挥霍浪费,是不是我们忽视了对他们的理财教育呢?
“铁石心肠”的母亲
鲁伯特·默多克,企业家、世界传媒大亨,生于1931年的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他控制了澳大利亚2/3的报纸,英国的《太阳报》《泰晤士报》等40%的报纸都由默多克控股。他还拥有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中国香港的亚洲卫视。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默多克又宣布与日本公司合办一家专门拓展互联网投资的金融企业软银公司。
在这位世界巨富成功的背后,是一位严母的教育和心血。她给予默多克的早期教育,以及对他的鼓励和支持,使默多克一生受益无穷。
默多克的父亲凯斯·默多克在澳大利亚拥有《论坛报》集团,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报业人士,1933年被澳政府授予爵士头衔。默多克的母亲伊丽莎白·格林曾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她很有主见,性格果敢,对儿子默多克既宠爱有加又严格要求。
父亲凯斯对他惟一的儿子默多克很是喜欢,甚至有点溺爱,为了纠正默多克在父亲的宠爱下养成的任性和娇气,伊丽莎白专门为默多克在花园里盖了一间小木屋,只有在寒冷的冬天,默多克才可以和父母以及姐妹们一起在大房子里睡觉。从春天到秋天,太阳下山,全家吃完晚饭、读书看报以后,母亲就要求小默多克去花园的小木屋里睡觉。最初,母亲还时常在小木屋里陪伴默多克,等他睡着后才返回大屋。渐渐地,默多克开始喜欢上了这间小木屋,于是,母亲就让他自己一人在小木屋里睡觉。父亲凯斯却于心不忍,几次三番地想打退堂鼓让小默多克搬回大屋睡觉,这时,母亲就会对父亲说:“我认为在外面睡觉对我们的儿子很有好处,这是对他的一个锻炼。他不仅仅是要适应这些树,更重要的是,他还要适应自然界的黑暗,适应独处,这样做会让他变得更勇敢。”就这样,默多克在小木屋里一住就是好几年。实际上,这个花园里的小木屋是一个“美妙的小房子”,屋内有电灯,有一张床,还时时可看见萤火虫,而且夏天的时候非常凉爽。默多克越来越喜欢他的小木屋。
第14节:疯狂的“故事迷”父子
默多克10岁的时候,他就被母亲送到了寄宿学校去生活。刚开始,父亲以儿子年纪还太小无法自己照顾自己为由,反对这一做法。但母亲却坚持她的想法不让步,她对丈夫说:“在寄宿学校的生活能教会儿子如何与他人相处,这对孩子绝对有益,有助于培养儿子无私的精神。”默多克就读的学校叫基隆语法学校,这里位于海风口,冬天非常寒冷。但这个学校的教员个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校长严格且尽职,默多克在学校里不仅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几位良师益友的影响下,他开始参加校园活动和学生社团,并渐渐成为令人瞩目的风云人物,还担任了校报的编辑,开始了他的媒介生涯。
默多克的母亲似乎有点“铁石心肠”,但正是这种“铁石心肠”才造就了默多克今天的成功和辉煌。但是,我们今天的父母却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把孩子护在自己的双翼下,结果孩子越来越娇嫩,独立性越来越差,试想,他(她)以后又怎能适应各种环境、各种职位呢?他(她)怎能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呢?
另外,为了孩子的成长,请慎重地为孩子选择一所适合他(她)的学校,毕竟,学校能比家庭带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将会使孩子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并从中获益。学校是父母培养子女不可忽视的重要基地。
疯狂的“故事迷”父子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世界闻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他创作出的童话故事如《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受到全世界儿童的热烈喜爱,而且对许多成年人同样具有重大魅力。
安徒生出生在欧登赛城的贫民窟。父亲是一名鞋匠,但受过良好的教育。母亲是一名洗衣妇,虽然没受过教育并且迷信,却引导安徒生进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