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痕记》第504章


“想当初,我师傅去世前含恨交加,他说世人都称他为李将军,而自己师承长春真人丘处机以后,并未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到后来还不是郁郁而终?世事无常,我是不信什么天长地久的。走,今晚先出得皇宫,正月十五再作计较吧。到那时,你干什么都可以自作主张,我不会再过问你了。”灵阳子言罢拎起雪儿腾空而去。
到了雪山,望着雪野中的两座坟莹,雪儿拜了又拜。
“爹,娘,雪儿来看二老了。”雪儿跪在坟莹前失声痛哭。
“独眼大哥,夏雪姑娘,受二位之托,总算把雪儿培养成人了。”灵阳子长叹一声,“当今时世,能归根复命恬淡无为,已是人生一大快事了。日后,雪儿已能遍游天下,无人能敌了。如是,算得上一个逍遥淡荡人,这样,你们在九泉之下也可放心了。而我,以后,准备在这里雪山独终了。”雪儿止住悲伤以后,灵阳子给雪儿讲了一些道家的学说。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而不见其首,随而不见其后。看,见不到,听不着,求不得,混沌窈冥,恍恍惚惚,似无物,又似有物,其实难以言语。这个世界不是有貌、有象、有声、有色的可被感知的物,而是夷希微的统一体,是一种超感官的存在。相对物而言,它是无;相对虚无而言,它又是有,有和无都被用来证明道的真实存在,并非说道是虚无与实在的统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所谓根即指道,归根即指回复到先天的状态,与道同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在这个神秘的门户中,永无休止地衍生着万物。万物生成衍化的程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之间的互相作用,使阴阳二气呈现出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稳定形态负阴而抱阳。宇宙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是处在阴阳矛盾的运动中。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在一种静寂入定的精神境界中,运用直觉思维的智慧,才能去体验宇宙的基本统一,在入静的状况下才领略到世界的奥秘。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惚惚恍恍,窈窈冥冥,似有似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故魂为阳,魄为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人则为载营魄抱一。一即和,为阴阳魂魄互相作用构成的稳定的统一体。抟气如神,万物备存。抟,谓结聚也。气结聚而精生,精积而神用。三者之中,精是内炼的根本。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精,谓神之至灵者也,得此则为生。气为动力,抟气至柔,绵绵若存。神为主宰,所谓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排除外部感觉世界的各种干扰,保持心地的洁净无尘,使其明亮得象一面毫无毛病的镜子,便能观照万物,明晓宇宙的本来。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从而可以达到与道玄同的境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和其光,同其尘,直觉静观,认识世界。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益闻善摄生者,陆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骨弱筋柔而握固,末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如恍惚中有象有物,杳冥中有精有信,不贵难得之货,皆直指大道,显露玄机者也。经内隐八十余异名,如众甫。神器、玄牝、橐龠之类。盖深注意于道,使后之人从是而悟,因悟而入,因入而有焉,即有为者金丹也。金丹之道,黄帝修之而登云天,老君修之是为道祖,巢由高蹈,钱铿长年,尔来迄今,历数何限,求于册者,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自河上公正传,而至伯阳真人;祖天师得伯阳之旨,丹成道备,降魔流教;仙翁济幽,旌阳斩蛟,是皆逢时匡世救劫,斯乃真仙之余事耳。华阳玄甫、云房、洞宾授受以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燕相海蟾受于纯阳,而得紫阳,以传杏林、紫贤、泥丸、海琼,接踵者多。我重阳翁受于纯阳,而得丹阳,全真教立,长春、长真,长生、玉阳、广宁、清静诸老仙辈,枝分接济,丹经妙决,散满人间。唯紫阳悟真篇颇详。我这里有金丹大要虚无,以后,我就在这雪山上隐居炼丹了。”
“师傅,你要炼丹?”
“是的。”灵阳子点一下头说,“内丹渊源于黄帝、老子,经河上公、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张伯端、王重阳传播,丹法盛行于世,我熟悉先祖的内炼典籍,他们的说法象大树和川流一样,枝分派接,源远流长。我数年来静悟养神之道,深知炼养学说理论,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还是有区别的,上古之人能终其天年,渡百岁乃去,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形与神俱。人之生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精也者,气之精也。精气是指一些精微的物质,是形成人体形的基本原素;神则代表人体精神方面的因素,如感知、意识、思维是形精气所生,在我看来,养形派最大的缺陷在于有为,而这是违背清净自然之旨的。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也就是说,养形离不开物,包括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为取得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必须劳其形体,由是造成了精神的亏损,这刚好违背了养生之旨。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夫寿夭去来,非己所制,而世俗之人不悟斯理,贪多资货,厚养其身,妄谓足以存生,深可悲叹。厚养其形,弥速其死,故决定不足以存生。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人世虚无,何足留恋;生涯空幻,现当遗忘。故弃世事则形逸而不劳,遗生涯则神凝而不损。通过求其心灵的恬谈,保持精神的安宁,从而摆脱世俗的物累,达到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境界。万物为天地所生,阴阳混合则成体质,气息离散则返归元始。生死往来,非己所能掌握,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既然人的出生和死亡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养形是徒劳无益的。既然养形不足取,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任其自然,站在无为清净的立场,用养神之道来取替养形之术。所谓养神,最主要的是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志就是意念,集中意念,就能达到凝神的境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珠;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显然,要做到凝神不分并非易事。我知道,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生,物壮自壮。为善莫近名,为恶莫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而物生焉。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知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里出其性。夫德,和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无以人来天,无以故灭命。悲乐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