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愚配》第102章


县官边走边看。见一农户大门上地对联很特别:上联是“家有万金不算富”;下联是“五个儿子是绝户”。横批是“寡人在此”。
县官看了很生气。心想: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好了还想好!家有万金还不算富。有多少钱才算富呢?五个儿子还是绝户。简直是胡说八道。再说。只有皇上才能称孤道寡。他一个庄稼人。怎么就自称起“寡人”来了呢?这要是被上面知道了。还不得判他个“目无枉法”之罪。我也将受“为政无方”地处分。我得进去问个明白。
县官刚进院。一个老太太走出来。县官问:“你家地门对子写着:家有万金不算富。你还想怎样再富呢?”
老太太笑笑说:“都说姑娘是千金。我有十个姑娘。不是万金吗?我家本来就穷。姑娘们出嫁再陪送。还能富吗?”
县官一想也是。又问下联:“那五个儿子是绝户怎么说呢?”
老太太说:“俗话不是说吗,一个闺女半个儿,我有十个闺女,加在一起不就是五个儿子吗?可我实际上一个儿子也没有,这不叫绝户叫什么?”
县官又问:“那横批上写的是寡人在此,怎么讲?”
老太太回答说:“这很简单,姑娘都出嫁走了。老头子也死了,只剩我一个人,所以说是寡人。”
县官点头说:“说得有理。”然后又问道:“这幅对联是谁给你写的?”
老太太不无自豪地说:“是吴瓷屯村的王仕峰。那个小伙子,人很实在,写得又好!”
县官点点头,说了声“多有打扰!”扭头出了门。
县官边走边想:这幅对联惟妙惟肖、恰如其分地描写出了这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实是高明。这王仕峰又是谁呢?怎么从来没听说过?穷乡僻壤,竟有这样的能人之士。看来,这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呢!
刚走几步。见一伙人在一家大门前指手画脚,议论纷纷。走近一听,原来在夸这家的对联“既恰如其分又极有气派”。县官纳闷,走近一看,只见大门上地对联写道:““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横批上是:“先斩后奏”。
县官一看不由得吓了一跳。心中暗想:这不是反联,就是这家主人沾着皇亲国戚呢。要是反联,出在我的属下了,我这个县官也得受连累;要是沾着皇亲国戚,我不拜见。也有怠慢之罪!于是。分开众人,想进院问个究竟。
县官走进院子。见一个老头坐在屋门口吸烟。只见老头穿一身粗布衣衫,戴一顶烟熏火燎的破毡帽。一看就不是有富亲戚地人。心里便打消了阿谀奉承和拍马屁的打算。没沾着皇亲国戚,那肯定就是反联了!县官不由得怒气往脑门上撞,气呼呼地问:“你们能有多大的胆,敢写这样的对子?”
老头一笑说:“这对子有什么不好吗?”
县官心想:“胆子可真不小”!便问:“这惊天动地门户是什么意思?”
老头说:“我大儿是个更夫,夜间一敲梆子,惊天动地,家家户户都听得见,就是这个意思。”
县官又问:“那数一数二人家呢”?。
老头说:“我二儿子是个量斗的行人,整天给人过斗,一、二、三地记数目,这就叫数一数二人家。”
县官又说:“这与先斩后奏有什么关系呢?”
老头见他问得这样认真,便大笑说:“我三儿子是厨师,先杀鸡,后做菜,你说算不算先斩后奏(做)?”
县官听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对老头一拱手,高兴地说:“听大伯一席话,胜读多年书?不过,你得告诉我,这幅对联是谁给你写的?”
老头见问,兴高采烈地说:“吴瓷屯村王长道的四儿子王仕峰呗。”
县官闻听,心想:又是王仕峰!这个王仕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县官怀着疑问,兴冲冲地告辞走了。
194 第五卷 第十四章 被告
王仕峰在集市上撰联卖字,挣得是辛苦钱;在家里给街坊邻居们写联,送的是人情,分文不取,而且有求必应。
有一个街坊给儿子办婚事。女方家也在吴瓷屯。两家还沾着亲戚,两个年轻人从小就认识。
街坊是个有料理的人家,早早地便在集市上买好了喜联。回来打开一看,虽然都很喜庆,但都是“同德同心”、“相亲相爱”、“幸福美满”之类的通用联。街坊为了增加喜庆气氛,便来找王仕峰,看是不是能把自己家的特色用喜联表达出来。
王仕峰听街坊说,娶亲的花轿不能直接从女家抬到男家,而是要在周围的村庄里绕行一周,然后才能进门。“这是老辈儿里传下来的。说是花轿必须过过村,这样才吉利”。街坊说。
王仕峰觉得新鲜,提笔写道:
吹吹打打,打打吹吹,虽隔壁邻居,一圈花轿十里远。
笑笑啼啼,啼啼笑笑,本青梅竹马,片时装演众宾欢。
婚礼那天,这幅对联成了宾客们谈论的话题。一致称赞写得好,描述恰到好处。主家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
一幅小小的对联,给婚礼增添了一种热闹而幽默的气氛。
王仕峰白天在集市上撰联卖字,一早一晚在家里无偿给街坊邻居们写对子,很快形成了一个惯例。有邻居要给留下一些笔墨钱,都被王仕峰两口子婉言谢绝了。
财主“铁算盘”听说了这个情况,便打起了“乘便”的主意。
这个“铁算盘”祖辈儿里并不富裕。也就算个自给自足地中等水平。“铁算盘”长大后。凭着他脑子灵活。有光则占。有便宜则沾。光往里算计不往外算计地秉性。一把算盘打得山响。靠放高利贷一下子发了财。成了吴瓷屯村里数得着地暴发户。
钱财是聚起来了。因为他小时没读过书。斗大地字不认识两布袋。加之生**沾小便宜。脑子里一点儿精神文明也没有。与街坊邻居地关系搞得都很生硬。
说起“铁算盘”爱沾小便宜来。有两件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铁算盘”有个亲戚。想用用他地耕牛。知道“铁算盘”吝啬。张开嘴了不见得合得上。可又实在没有别地法。便写了一张纸条说明借牛之事。让家里人给“铁算盘”送去。顺便把牛也牵了来。
亲戚地家人把纸条递给正在待客地“铁算盘”。“铁算盘”一本正经地看了看。对来人说:“知道了。你先回去。明天我亲自去就是了。”
亲戚地家人听了哭笑不得。摇着头离开了。
再一件事是“铁算盘”的父亲的了重病,眼看不行了。为了省几个钱,“铁算盘”亲自到棺材铺砍价去买。在看准棺材砍好价后,发现要买的棺材里还放着一个小棺材,是铺主为了节省空间套着存放的。“铁算盘”趁铺主没注意,盖上棺材盖装车拉回了家。
他地老婆见大棺材里套着个小棺材,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顺便捎来的。还得意洋洋地说:“有便宜不沾白不沾!”
他老婆生气地说:“损气败兴的,要这个有什么用?”
“铁算盘”说:“万一死个孩子,就不用花钱去买了。”
上次。当王仕峰投破人家孩子脑袋,吓得躲进他的柴草棚子里时,“铁算盘”本想再演绎一次惯用的伎俩,用一只普通小花猫充当名贵“金花猫”来讹梅兰花,想达到“掠色”的目的。不承想被梅兰花用“宝调羹”给反弹了回来。自己还因此赔了一百一十块钱(第四卷第九章有描写)。一想起这回事,“铁算盘”就心疼得打扑啦。
听说王仕峰无偿给邻居们写对联,“铁算盘”心想:一幅对联虽然值不了几个钱儿,能不花钱岂不更好!再说,上次让他们给赖去一百一。直到现在一分钱还没捞回来呢?心里这么想着,就直奔了王仕峰而来。
王仕峰深知他的为人。要是在别的事上,早已对他嗤之以鼻,拒之千里。见他亲自找上门来求联,心想:既然你来了,我何不借机奚落一番?于是,挥笔给“铁算盘”写下了这样一幅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铁算盘”不认识字,不知写得什么。见是红纸黑字挺喜庆地,拿起来高高兴兴地走了。
对联贴出以后。过往的人们看了都这样念道: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铁算盘”听着不对劲,找来个说得来的人给念了念,气得暴跳如雷。知道是王仕峰故意辱骂他。于是,跑到县衙把王仕峰给告了。说王仕峰用对联辱骂他,要求县官为他作主处置。另外,为了保证把这场官司打赢,还暗中给县官送了些金银财物。
县官听说被告叫王仕峰。联想起自己在农村见到地情景。心想:看来这个王仕峰定是一个桀骜不驯的怪才,见什么人出什么对!便怀着好奇心同时也是为了“铁算盘”不菲的财物。立刻下令,让衙役传来了王仕峰。
当时正在下着小雪,王仕峰头戴草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