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匪事》第357章



胜利者渴望用鲜血来滋养自己,失败者渴望用毁灭来证实自己。自然界的进步与退化,总是要用血来诠释的。
民国初年,流行于大别山还有“三虎”之说,即妓院、马车和纸烟。据《鄂东日报》载:“糜费甚巨,如虎吃人。”可见嫖抽之风盛行。到日伪时期,地主、商贾和鬼子、汉奸们更是津津乐道所谓“人生三欢”:拈花、捧角和尝鲜,即什么“龙坪泉里洗个澡,万年台大舞台叫个好,花楼街里睡一觉”等。
本书描述流窜于大别山境内的胡子大致有:活动于天衢山、程晃岭一带的“座山虎”许达绺子;活动于九江、孔垅一带的“平原虎”费正卿绺子;活动于张家河、广济一带的“座地虎”王焕庭绺子;活动于宿松、独山的卢自朝绺子;活动于蕲春、紫云山一带的盖鄂东绺子;活动于罗田、柳林的黑豹绺子;活动于大庙的李世雄绺子;“一枝花队”徐红袖绺子;“平东洋”湛人杰绺子等等。
本书描述以大别山的历史和文化为主,涉猎的其它城市东至潜山、宿松,南至蕲春、罗田,西至广济、浠水,北至九江、星子和湖口,纵横数千里。如此错综交织构成的这部小说,读者从中一定会感到,处于那个充满罪恶和恐怖的乱世年代,人们是多么地凄楚、悲哀和无助……
在上个世纪前半叶,鄂东人民备受欺凌和奴役,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往事。那血泪,那悲伤不该被当做古董而尘封,应让历史大白于天下!
国家要振兴发展,民族要独立自强,就必须从认识历史出发,以展望和规划未来。所谓“前车之鉴”,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都是先哲们留给我们做人、立国的宝贵经验。中国历代的大小统治者们,为了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不已。正如鲁迅所说:“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子,可以肥己时就肥已,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国家的命运掌握在这些人手中,也就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我本是凡夫俗子,不过一介平民尔。素喜见山是山,看水是水。只不过把自己耳濡目染的事情写出来,让大家赏鉴而已。同时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了一下,这也是我长期阅读、苦苦思索的结果。让大家力争做一个圣人说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再加上“弱小不能欺;良善不能骗;财富不能贪;便宜不能占;廉耻不能忘;骨气不能缩;真情不能变”的大丈夫罢了!
事实毕竟是事实,真理终究是真理,它能够压倒一切聪明的个人见解。因为真理不能永远被虚假所掩盖,它终会破土而出,被人们所感知!用所谓世情民情人情,亲情友情爱情,物欲权欲**,来演绎人间悲喜剧。把真实的东西真实地献给你看,这就是我的目的,我相信读者的鉴别力!!!
本书故事是真实的,但人物情节多属虚构杜撰,切忌对号入座,自寻烦恼!!!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摘自闻一多“五四断想”
詹玮作于“苦乐斋”
2000年1月1日~2008年8月15日
上传一篇外篇:
黄梅顶灯戏详细介绍(传统戏剧类)
黄梅顶灯戏的唱腔音乐主要有道情筒筒类的灯弦腔、徒歌类的神歌腔和俚曲类的小调,其中“采茶调”灯弦腔比较独特。黄梅顶灯戏的表演特点为“嬉笑闹”与“扭拽跳”。其剧目相当丰富,总数在两百种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有《祭棒槌》、《戏牡丹》、《吃糠剪发》、《送京娘》、《湘子度妻》、《请长年》等,这些剧目大都改编自民间戏曲或民间故事。灯戏表演采用黄梅方言,唱词通俗自然,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气息。此外,由于黄梅顶灯戏的娱乐性很强,情节夸张,矛盾突出,嬉闹诙谐,所以演员们表演起来往往动作夸张,带有舞蹈的特性,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节庆花灯会或者红白喜事,老百姓们总离不开灯戏。
黄梅顶灯戏明代开始流行于今湖北的黄梅、德化、安徽宿松、江西九江等地,与其他地区的顶灯戏一样,它也经历了由提灯、挂灯、玩灯、舞灯到顶灯戏的发展阶段。黄梅顶灯戏演出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多歌颂正义,鞭挞丑恶,寓教化于嬉乐之中。其剧目一般以喜剧、闹剧为主,正剧、悲剧题材也多用喜剧表现。黄梅顶灯戏的表演粗犷简洁,诙谐通俗,载歌载舞,妙趣横生,唱词质朴健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小戏多、喜剧多、闹剧多,故丑行在黄梅顶灯戏的表演中占有特殊地位。黄梅顶灯戏的丑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女丑又叫彩旦、摇旦、婆。丑既扮反面人物,也扮正面人物和中间人物。在众多顶灯戏剧目中,半数以上少不了丑。黄梅顶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其中包含有黄梅山乡的民歌小调、清音、神歌、端公调,同时又吸取了东路花调、德化补缸调等曲调。它有板式变化的正调类唱腔体系,也有曲牌联缀的唱腔,如《裁缝偷布》一剧,其唱腔就是由【太平年】、【金纽丝】、【银纽丝】、【卖鲜花】、【跌断桥】、【十里墩】、【花背弓】等曲牌连缀成的。板式与曲牌联唱也可综合使用于同一剧目中。黄梅顶灯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道情筒”、胡琴,演奏时发出低沉浑厚的“嗡”音,所以又叫“嗡筒筒”,除此以外还有花灯锣鼓等,后又逐渐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乐器。黄梅顶灯戏的表演中融进了民间舞灯及木偶、皮影、杂技、岳家拳等技巧,用以刻画人物、表现情节。
目前,黄梅顶灯戏专业剧团的演出人员老化,会唱黄梅顶灯戏的老艺人已屈指可数,目前只有孔垅筷子街的陈益安汤池汪国秀和县剧院的方荣智王玉珍等少数人能演,口传剧目大量流失。另外,黄梅顶灯戏用扬琴、笛子、琵琶、二胡等民乐伴奏,由于乐手流失,不得不采用电声乐器加民乐来“凑合”。年轻人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民间的东西接受困难,黄梅顶灯戏的传承问题日益严重,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