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萧后》第89章


第七章 辗转突厥 第三节 颉利出兵
第三节 颉利出兵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二月,秦王李世民在谷水(今河南渑池县渑水及其下游)大败王世充,并进而包围洛阳宫城,王世充飞书窦建德求援,窦建德领兵增援,李世民一举消灭窦军,俘窦建德本人,并随后围困洛阳。四月,颉利可汗亲自率领一万多精锐骑兵,联合马邑的苑君璋带将兵六千人共同攻雁门。这时雁门驻兵的是唐将李大恩,李大恩是夏国旧将;曾任夏行台尚书令。公元620年降唐;本姓胡;因有功李渊赐姓李;封定襄王,主要为唐戍守边疆,防御东突厥是他的主要工作。李大恩智勇双全,击退了联军的进攻,颉利可汗只好收兵。五月,王世充投降,大唐的声威益壮。义成公主心里越加的愤恨,可颉利可汗已经吃了败仗,不便在这个时候多事,只好暂时作罢。
好战的颉利可汗并没有一次的挫败就停止对唐边境的侵扰,没隔多久,又先后出兵入侵汾阴(今山西万荣县)、石州(今山西离石县)、雁门(今山西代县北)、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代州(今山西代县)、原州(今宁夏固原县)、恒(今河北正定县)、定(今河北定州市)、幽(今北京市)、易(今河北易县),他州也屡遭侵扰,令建国不久的唐皇朝苦不堪言。李渊此时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全国的统一上面,无暇顾及北方,可并不代表着他在心里没有暗下拔除突厥这个外患的决心。
武德四年末,天降大雪,冻死了牛羊无数,引起了突厥来年春天的饥荒。在边界戊守的李大恩看准了这个时机,认为突厥自危,必定无法顾及苑君璋。没有了突厥做后盾,那么被苑君璋占据的马邑相对来说就容易搞定,于是上书李渊,请求朝廷发兵助他平定马邑。李渊十分高兴,下诏李大恩与殿内少监独孤晟帅出兵讨伐苑君璋,并约定二月在马邑会师。
李大恩接到诏书,立刻向马邑挺进,可转眼到了约定的时间,仍不见独孤晟军队的影子。李大恩自己的兵力,占据了地利优势还可以与敌人抗衡,若是独自进攻就很难取胜。李大恩权衡利弊,顿兵在新城(今山西朔县西南)等待独孤晟。其实在这等待的时刻是最难熬的,因为多一天的等待就意味着多一份危险。他们的举动随时都可能惊动突厥,如果突厥出兵而独孤晟还未到,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李大恩此时进退两难,只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期盼独孤晟的早日到来。
当一个主将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本来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那么他取胜的把握就减了半。在战场上没有后悔的余地,只有胜败的结局。不管怎样,都充满了残酷与豪壮,所以让有的人可以产生抛去一腔热血的激情为之出生入死;也可以让爱好和平的人对之深恶痛绝。在两军交战中,也只能在战后才能明白胜败的原因;而在当时,只能去了解、策划和抉择。每一次的战争都上一场绝无仅有饱含智慧和勇气的生死较量,永远也不可能有重新洗牌的机会。这就是战争的魅力所在。
所以,当李大恩把取胜的希望放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他已经把他自己和他统领的军队推上了被动的位置。在离他们比长安近的多的突厥,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企图和目前的处境。好战的颉利可汗,李唐皇朝没有沾惹他们突厥,他尚且要去骚扰,这次李唐主动出击,他又怎么会坐得住?
颉利可汗在得到消息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行动了,以狼为民族图腾的突厥,虽然没有孙子那样的兵法大师来给后世留下一部孙子兵法》以供借鉴,却在和他们共守草原的狼身上学习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兵贵神速、兵不厌诈,还有作战的耐性等等,哪一样都不比有着浩瀚文化的汉民族差。颉利可汗迅速的派遣了几万骑兵,联合刘黑闼的军队进围李大恩。
刘黑闼是窦建德的下属,窦建德兵败被抓,他的妻子曹氏和手下献上传国玉玺投降了李唐王皇朝,可并没有改变窦建德的命运,他和妻子在菜市口被杀,他们以前的追随者也受到了压迫。刘黑闼举起了为窦建德报仇的旗号,窦建德以前的部下立即响应,再加上窦建德在北面的口碑很好,刘黑闼的队伍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北方威胁李唐皇朝的主要力量之一。
突厥和刘黑闼一起袭击了李大恩的军队,这时的李大恩正在担心这种事,一面日夜防范,一面等待独孤晟。当探子惊慌失措的把突厥来袭的消息报告给他时,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士兵摆好阵势,对抗敌军,同时向朝廷求援,唐高祖派右骁卫大将军李高迁领兵来救。援军还未赶到新城,李大恩粮尽,被迫于夜晚突围。突厥在半路袭击,唐军大败,李大恩战死,其他死的将士也有几千人。李大恩的死讯传到李渊耳中,李渊十分痛惜,要杀独孤晟,最后减去死刑,改为徙边,可也挽回不了李大恩的性命。独孤晟是什么原因使他失了约,别人不知道,也许是他妒忌李大恩的功劳,也许是他路上有事给绊住了。不管怎样,这次的失败他是有责任的,所以他用他的命运为这次的失败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战场无儿戏,你不对它负责,你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李渊对李大恩的惋惜,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影响他的政治手段。他清楚的明白中原的统一近在眉睫,此时不宜分神,对突厥还是以安抚为主。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唐高祖派使节到突厥赠送颉利可汗方物,并且答应与颉利通婚,颉利可汗大喜,才干掉了人家器重的守将,还得到别人这么多的礼品,自然心里快活。来使见他高兴,提出接突厥以前扣留的使臣回国。颉利可汗立即答应,放还了唐朝的汉阳公李瑰、郑元寿、长孙顺德等,并专派使节去唐表示友好,献鱼胶几十斤,意思是二国的关系如同此胶一样旁人不可分割。李渊也做了顺水推舟的人情,放突厥使者特勒热寒、阿史德等回去,赐以金帛。
第七章 辗转突厥 第四节 生隙
第四节 生隙
突厥和李唐的交好,有一个人不乐意了,那就是义成公主,尤其是唐朝要和突厥和亲,更让义成公主恼火。如果唐朝的公主与颉利可汗和了亲,做了突厥的新可敦,那么将置她这个故国已亡的旧人于何地?就算是借着她在突厥几十年培养下来的势力暂时没有什么大碍,将来的事可就不敢说了,自己的性命尚且难保,更不需提她梦想中的复国大业了。不!我不能坐以待毙!想到这里,她哪里还坐得住?也顾不上道路艰难,风尘仆仆的去见萧后。
这是人间四月天,若在江南,已是初夏季节,树木葱茏,花香四溢。即使在这相对偏远的北国,也是山花烂漫,生气勃勃。萧后带着杨政道站在后花园里的高亭上极目远眺,随口叹道:“这时候的江南,该是最热闹的,鸟语花香,令人流连。”
杨政道仰着头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萧后问道:“江南?那是什么地方啊?我怎么没去过?”
萧后低下头看着他,慈蔼的笑了笑,对他说:“那是奶奶的故乡啊!奶奶也是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那里,很多年没有回去了。可是哪儿一直藏在奶奶的心中啊!”
杨政道说:“那皇奶奶带政道去好吗?政道好想去看看。”
萧后叹了一口气说:“那里这些年在打仗,我们回不去的。”祖孙俩正说着话,陈公公气喘吁吁的跑过来说:“禀报娘娘!义成公主她来了。”
萧后还未说话,杨政道先高兴的叫了起来:“哦——!皇姑奶奶来了哦!”说着拉着萧后的手就要下亭子,向里跑。唬的陈公公在后面喊道:“哎呦!我小祖宗,慢点!别摔着了!”政道仿佛没听见似地一点儿也没慢下来,萧后笑着不说话,被扯得东歪西倒的跟着他进去了。
姑嫂相见,分外亲热。杨政道不高兴了,挤到二人中间对着义成公主说:“皇姑奶奶!政道叫了您好几声,您都没理我!”
义成公主笑着抱起政道说:“我怎么会不理我们的小政道呢?皇姑奶奶无时不刻不在想念我们的小政道啊!瞧瞧我们的小政道——嗯!又长高了,成了大小孩儿了,都快成男子汉了!”
政道不满意的说:“政道本来就是男子汉!”
义成公主笑道:“对对对!我们的政道本来就是男子汉!”
萧后看义成公主虽在说笑,却是一副满含心事的样子,估摸着她这回是有事儿来,对政道笑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