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农]》第139章


“是是,来吃来吃,这火锅吃着确实舒服!”
“好好,若缺了臣妾必不会客气的!”
“……”
……
今晚说是君臣一家的家宴,但这种宴会上终究值得注意些,不会有人莫名其妙地咋呼着抢话,尤其是不会抢在位高权重之人的前面说话。
到现在为止,葛蕤和诸葛评都说话了,但像青云和张武壮等人,以及其他几部尚书好像又没有要说的,那其他有事要说的,倒是能够随意些了,越过他们说话也就没妨碍了。
陇西和关内是两块很大的地盘,就像川蜀一般,辖下有好几个府(州),这次除夕夜宴,不可能每个府(州)的长官都到长安来。
就只有两地治所所在的知府知州来了,他们将手上的政务交予副手同知暂理,提前赶到了长安。
等到以后官员充足了,定下一省布司、都司和按司之后,就是布政使、都指挥使和按察使这些人,像这般入京来述职和参宴了。
陇西的西宁府知府杨戎,关内的固原州知州郑清源,就是陇西和关内派来长安的代表。
因为如今炎军所占地盘虽然大,但在设置知州或知府之后,再直接由大炎朝廷直接统辖也可以,于是都、布、按三司尚且虚位以待。
一方大员虚位以待,杨戎和郑清源这样被选作两地各知府和知州的代表,到了长安,自然是要努力表现的。
说不定,以后成为陇西和关内一方大员者,就是他们了呢?
因为是在‘家宴’上,而不是在朝会议事,君臣之礼的森严程度有所削减。先前葛蕤和诸葛评说话时,都没有离席跪下回禀,杨戎便也没有做特立独行的那个。
杨戎随大流的在宴桌后座位上,躬身作揖算是行了礼后,就端起酒杯敬上首的夏简戟:
“王上,陇西素来贫瘠荒芜,之前寸草都不生,何论种植粮食?如今幸有上苍与王上的福佑,又托王后培育出的良种旱稻之福,今年春天将旱稻种播下去后,等到秋收时竟普遍有每亩三四百斤稻子的收成!
田地稍肥的,甚至亩收能达到五百斤,就算是戈壁上的最下等贫田,每亩也能有一百来斤的收成。即使田贫,若多播上个几亩几十亩的,积少成多,百姓们养活各自一家人总归也够了。
臣曾询问陇西老人,都言:何曾想到有朝一日,能种出足够养家活口的粮食?这全有赖于王上福佑、王后体恤,果真是国之父、国之母啊!
臣本是陇西人,如今看见陇西百姓能吃上饱饭,臣就想代臣自己和陇西百姓,敬王上与王后一杯!”
“本王年幼时曾遭遇灾荒,曾深受饥饿之苦,饿过之后就能深切体会到,能吃饱饭的日子是有多好……”被敬酒的夏简戟似深有感触,感叹道。
“如今听闻杨知府所说,百姓的日子在慢慢变好,本王和王后就觉得:我们的辛苦也值得了。来,杨知府敬的这杯酒,一定要喝!”夏简戟说完一仰脖子,竟是高兴得干了杯中的酒。
姜秾今晚和宴上女眷和小孩一样,都是喝的甜果茶,于是以茶代酒也跟着喝了,末了直白地夸赞:
“杨知府的话说得很好听,不过也算是说的实话,可继续保持。”
“哈哈哈!”夏简戟听了姜秾这话,立即朗笑开来!
“王后夸奖得很对,杨爱卿说话好听只是其一,难得的是还算诚实。若是弄虚作假谎报田亩产量,不管是说多了还是说少了,可都是会露馅的!望杨爱卿继续保持你说话好听,主要是还说实话的好品格啊!哈哈哈!”
王后和王上像是一唱一和地在说笑,但没人敢当成是玩笑话去听。
京城朝堂上最忌惮地方官员说谎,弄虚作假瞒骗朝廷,更甚至盘踞一方。但这样的事情哪朝那代都没有少过,像是田亩产量这方面,就是会常常被瞒报了去的。说多了邀功,或说少了贪污掉,都是常见把戏。
但如今在王上和王后面前,怕是没人敢了!两人都起于田亩之间,对庄稼粮食的产量都心中有数,更别说王后还精于培育良种和耕种诀窍,想要瞒报田亩产量,很难了。
“哈哈哈!臣谢王上和王后夸赞,以后臣也定将坚持此种好品格!”杨戎面上跟着笑起来。
心里却直呼幸好!庆幸他坚持去田间走访了真实的亩产数量,也没有说多或说少,不然就穿帮了!幸好幸好,没有为了政绩漂亮,而把亩产均量和最低亩产量说得多一些。
姜秾这么说算是无意之举,就是很平常地叮嘱一个下属罢了。但夏简戟后面跟着说的,那类似告诫的话,意图就要多些了。
显然,像是杨戎和郑清源这样的地方上的知府,都领会到了他的警告之意。
凤翔府知府葛圭章,倒不必算在此列,虽然夏简戟有些醋葛圭章对姜秾存有爱慕之意,但他也深信这个年少好友的品性,几十年后他或许会为了给家族或子孙谋划,从而生出私心,但目前葛圭章是不会的。
心念一闪即过,夏简戟就转而问起郑清源来:“郑爱卿呢?可要敬酒?”
夏简戟询问是否敬酒,也就是在问是否有(喜)事禀报。
川蜀的成都府和重庆府以及南北之交的汉中府,这三个重镇之府有夏简戟的王令,官员要严密镇守不得擅离,于是就没有到长安来参加这次的除夕夜宴。
地方上的知府,来了的也就只有杨戎和他郑清源两人。像凤翔府知府葛圭章,以及兼领了京畿长安府知府的诸葛评,与他们还是不同的。这杯酒,郑清源当然是要敬了。
郑清源同样举杯:“臣今日当敬王上和王后一杯酒,以感谢王上和王后,对关内百姓的饱饭之恩!
仅臣治下固原州,虽因稻种有限,今年春天只在沿河平原播种了一些旱稻,不过因为田地相比陇西要肥沃一些,亩产相应也就更多,普遍都在每亩四五百斤稻子。
旱稻抢着秋收后,臣还吩咐及时试种了一些高产麦子。臣来长安途中,看沿途田地里的麦苗约有指长了,若是能够过冬,想来收成也会很可观。
如此一来若是成了,以后便可在秋天播种小麦,来年春夏时播种旱稻,那么小麦和旱稻接茬种植了!
或许不能所有田亩都完全衔接上,增产或许不明显,但却能在吃饱之时,有面食和米饭交替着转换口味,既能吃饱又能吃好。百姓们也是欢欣鼓舞,对王上、王后和朝廷感激不已!”
关内的耕地条件相比这时的江南,那肯定是不能比的!毕竟中原经济重心早在前朝时,就已经南移并一直没有被动摇过,除去北方多战乱因素外,就是因为南方气候和耕地条件更加优越。
但关内相比陇西,就如同矮子群里拔
将军,就要好太多了!
陇西有许多戈壁,黄沙漫天,土地贫瘠,位于内陆降雨又少,农业条件太差了。但关内嘛,毕竟有黄河流经,后世的关内境内还有名的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呢,有黄河水灌溉,有地势平坦的地方,粮食亩产比陇西高才正常。
关内纬度不低,更多地方依旧是遵循的商周秦汉前后的‘春种秋收’规律,播种的是春小麦——日后还要再加上一样旱稻。
并非像慢慢演变后、像长安和凤翔及以南地方一样,关内许多地方都不是‘秋种夏收’的冬小麦,所以郑清源才说试种了一些小麦。
对于郑清源所说旱稻与小麦的接茬复种,姜秾也在研究并尝试实现,郑清源能够试种,也算是给她增加实验数据了。
因为是在说农事相关,姜秾就起了一些谈兴,“郑知州心系百姓是再好不过,但旱稻和小麦接茬复种这件事,需得谨慎小心。万不可占了百姓的田亩,妨碍到他们收粮吃饭,可先拿一处朝廷公田,试验妥当了,再才可以往百姓间推行。”
自大旱开始到后面战乱四起之后,那些地主士绅或前朝官员,有的出逃避难,主动弃了田地,又或者像先前凤翔府城薛家一般,被炎军为民除害了,这就有了许多无主田地。
夏简戟他们商议过后,便将那些田地纳作了朝廷公田,以稍低的租子佃给百姓耕种。朝廷公田和‘借贷法’相互补充,就能得到更多粮食,实现兵多将广的精兵策略。
打算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将大部分朝廷公田分给百姓,只留下一小部分供各府县支用——也就相当于把田地出产做了‘养廉银’。
夏简戟同意姜秾的叮嘱,颔首道:“王后说的对!如今大战方歇,郑爱卿切记,安民、抚民是要务,万不可扰民、疲民。”
郑清源自然是信誓旦旦地保证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