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农]》第140章


夏简戟同意姜秾的叮嘱,颔首道:“王后说的对!如今大战方歇,郑爱卿切记,安民、抚民是要务,万不可扰民、疲民。”
郑清源自然是信誓旦旦地保证了,“是,臣定谨记王上和王后的叮嘱,以安民、抚民为紧要,万不敢扰民、疲民!”
郑清源在心中暗暗告诫自个儿,关爱百姓、关心农事以及踏实做事,这确实是能讨他们王上喜欢的诀窍。不过这讨得欢心也不是容易的事,一味吹捧谄媚是没用的,主要还是要能做出实绩来。王上和王后可不是大昭末年时那些个好大喜功,却又万事不知的……
等他回去后也不能松懈,还得继续花功夫,把事情做出个结果来。
两年全国大旱,又有连年战乱,对于百姓们来说,那日子实在太苦了!如今的大炎朝廷里的君臣,大多都曾是普通百姓,知晓民间疾苦,能体谅百姓们的不易。
因有他们王后培育出的高产良种,百姓们的日子已经看见转好的趋势了,于是君臣都一致认为:可先停止征伐,给两三年时间,让百姓们休养生息,趁此时机养军练兵,打造出一支骁勇善战的强军。到时再去征战后昭、后燕和后越,最终一统天下。
因此,在目前及之后两三年里,对地方官员来说最紧要的,就是安民、抚民,让百姓能迅速开始休养生息。
川蜀之地受战乱影响较小,顺其自然让其休养即可。而凤翔府和长安府两地,又一直都在夏简戟眼下,受炎军和大宴朝廷威慑和浸润日久,不必担心有人心大欺瞒。如此一来,需着重提及的便只有陇西和关内两地了。
也是因为此,夏简戟才特意看重杨戎和郑清源两人的禀告,并且还都言语告诫了两人,就为了他们别欺瞒乱搞。
杨戎和郑清源俱都禀告过了,情形都还不差,夏简戟就做了最后的总结:
“陇西和关内为我大炎边疆,担负着抵御蛮夷之重任,两地军民甚为骁勇,便是在腐朽的前朝大昭时,也勉力守住了边疆,可敬可佩!
如今我大
炎虽也不算富有,本王却还是不忍边疆军民在抵御外敌时,还受饥饿之苦!本王不指望两地为朝廷输运粮草、富裕国库,且所幸如今两地百姓已逐渐能够自耕自养了,值得赞许。
然而,边疆百姓的日子终究还是过得艰难,本王打算免除两地百姓两年的赋役,诸位觉得是否可行?”
就如先前所说,陇西和关内的军民粗犷骁勇,但日子过得艰难。若是免除了两年赋役,如今有高产良种在,肯定能在两年内逐渐好过起来。
等到结束休养、开始征伐时,更能获得两地骁勇军民的支持,不说提供壮丁征伐后昭、后燕和后越吧,至少能够保边疆无忧。
两年时间,朝廷不收赋税,百姓们家里应该能存下些余粮了,若是北方和西北方的蛮夷趁机来犯,边军和边疆百姓们必会顽强抵抗,毕竟他们家中还有粮食在,轻易不会让蛮夷们进了城。
如果日子过得艰难,家中空空如也,那蛮夷进关也就进了,边民们提脚便能逃了,哪会像那样顽强地死守边疆家乡?
关于这一点,夏简戟他们都是看清了的。
反正也不能指望陇西和关内给朝廷输运粮食,毕竟两地军民能够自给自足就已经很难得了,那何必还要去搜刮那点子粮食呢?
相比把粮食都留给边民们会带来的隐形好处,那点子还不够整个炎军塞牙缝的粮食,也就一点都不重要了。
葛蕤:“臣觉得可行。”
诸葛评:“臣亦认为可行,两地军民之前过得着实很艰难,王上体恤两地军民不易,免去两年赋役,实在是仁慈之举啊。”
“……”
众臣纷纷道是可行,无一人反驳。
如果是粮草实在紧缺,他们或许还会劝谏两句。但有高产小麦在,以后的军粮也会逐渐富余起来并且还能存余下来,那就不必抠抠搜搜的,从两地军民牙缝里抠粮食了。
杨戎和郑清源分别作为陇西和关内两地的代表,这时候自然要代表两地百姓出来道谢的。
夏简戟免除两地两年赋役的提议无人反对,那就是铁板钉钉的政令了,不同于‘家宴’上的叙话家常,于是两人都离了席,趋步到殿中,向上首的夏简戟谢恩:
“臣杨戎代陇西军民,叩谢王上!”
“臣郑清源代关内军民,叩谢王上仁慈!”
夏简戟抬手示意道:“两位爱卿请起。让陇西和关内两地百姓,以及天下百姓过得安宁富足,是本王的宏愿、亦是大炎群臣的职责,只愿我们君臣能同心同力、共襄此事!”
群臣也纷纷举杯,道:“臣等愿与王上一道、共襄此事!”说完,与上首的夏简戟一起喝了手上杯中的酒。
……
君臣一家的家宴,到底还是带着政治和社交意味,为此身体有些不适的夏婶(姑且称为太后罢),就没有出席今晚的除夕夜宴,宴上相应也没有年纪太大的老太太,大多都是身体健壮的男女,以及活泼的孩子,一眼望去就感觉活力蓬勃,正如大炎带给臣民们的感觉。
放下杯子后,姜秾与坐在武将一列第二章宴桌上的沈甜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揶揄意味:这样场合,花样路子真是多啊……
“来来!各位随意吃,王后准备的这火锅真是不错,这寒天里吃着都不觉得冷了,浑身都热乎乎的!”
夏简戟放下杯子,在招呼众臣吃饭吃菜时还不忘了夸奖他的王后,为她争面子。
“……”私下里经常夸奖说甜言蜜语也就算了,眼下这场合竟也这样不吝夸奖,还是有些羞赧的,不过幸好夸奖的言语很朴实,没有私下时那么多花样,“王上和各位喜
欢就好。”
“哈哈哈!喜欢喜欢,这火锅吃着真是不错,王后聪慧啊!”
“确实确实,这火锅麻辣火热,配上醇香好酒,吃着真是不觉寒冷了呢!”
“王上说的是,这火锅吃着着实舒服,臣以后也定要请臣的夫人,时不时煮一次火锅来吃。”
“……”
吃火锅的主意是沈甜出的,火锅底料也是她指导御膳房大厨炒制的,如今群臣却都在夸赞王后,沈甜倒也没觉得不公或从而心生不满。
她与大佬是什么关系?!用不着计较这些,就是要计较也应该和夏简戟那厮去计较!
不过,夏简戟虽然会在这些小事上气人,但大功劳却是没有忽视的,以她如今的地位(或者说以张武壮的功劳),没必要去计较这么点小事。
沈甜小声道:“武壮哥,来尝尝这个毛肚,我刚烫好的,火候刚刚好!”攀扯她家大佬秀恩爱?哼,我也不是没有秀的!
张武壮虽然被封了个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统领着长安城外的五万京畿大营,是名符其实的位高权重。
但他虽经事多了变得聪明了些,但本性还是性情憨实依旧,这表现在政事上他只听王上夏简戟的,再家事上就听沈甜和他爹张强壮的,还是像往常一样单纯地过着日子。
“谢谢甜甜!嗯,真的好吃!”
姜双五、周翠娘还有姜金,三人如今是皇亲国戚了,姜双五被封一等承恩公。不过他们行事都很低调谨慎,不会去做仗势欺人的事。姜金反而因为身份不同了,还变得格外好学起来,可能暗地里立志了,要光明正大地考一个功名出来,以此表明他不是话本子里所写的、嚣张跋扈的无能国舅!
周翠娘看着王上女婿和群臣都夸奖她的女儿,心中觉得夸奖得都对!但面上嘛却注意了,没有表现出志得意满之类的轻浮嚣张神情,整个人都很是谦逊。只在心里自豪不已,暗道她女儿就是聪慧能干!
唉,就是如今还没个孩子,没有王嗣传承……周翠娘心中忧愁啊。
不过她愁归愁,她可不笨,不会做出蠢事来!她当然知道,那些人在她耳边嗡嗡地念叨着的那些,都是存着天大私心!
像是‘王嗣传承乃国之大事’,‘王后膝下无子恐后位不稳’……等等,然后再拐弯抹角攀亲带故,最后说什么‘家中有一女儿温顺听话,愿为王后分忧’,‘承恩公夫人您看得远,何不去劝王后,让她劝王上选纳妃嫔,繁衍王嗣以稳固国本?’……话里面的那些私心,她一眼就能看透!
她才不会去劝女婿纳小妾呢,她可不会去装那识大局的人,不然受苦的可是她女儿唉!
但有些事,真要来也没办法。
毕竟那些外人可不知道,他们的王上和王后曾经是假夫妻,如今成为真夫妻还没满半年。
在外人眼里,两人成亲近四载却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