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猫疲)》第1521章


“不过我希望;能够举荐一个人;作为我的助手和日常负责人。。”
听到这里;包鲁斯想了想道
“是赛布罗斯家的小马略么。。”
皇帝毫不意外的点名道;
“他既然有出使东方王朝的经验;又与赛里斯人的军队;有过足够的接触;显然是最适合的人选”
显然这位至尊;对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事情;并非一无所知。
“虽然在外加舞台上;失去一个宝贵的人才;但是帝国的军事序列中;说不定会多出一个贝利萨留。。”
“此外;还有那些在巴勒斯坦地区。。。”
包鲁斯想了想;有提出另一个话题。
“让巴勒斯坦发生的事情;见鬼去吧。。”
皇帝不暇思索;挥手道。
“。。。”
“我们需要那些赛里斯人的力量。。”
“我需要他们从埃及和东非运来的粮食;喂饱我的军队和市民的肚子。。”
“我需要他们提供种类繁多的商品;以满足我的人民各种需求;好让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心思去去参加街头的暴民政治”
“虽然我再次击败了偶像崇拜派;但是那些逃散的敌人;依旧潜伏在元老院;贵族和官僚;乃至普通人民之中。。”
“所以我需要你来替我稳定后方。。”
“我还需要他们船队和航线;为我们在西方的军队;运送足量的士兵和物资。。”
“所以?。。”
“让我们到宴会上;尽情赞颂罗马与塞里斯帝国的友谊把。。”
注一
以弗所位于小亚细亚的一座小城;历史上在三世纪诞生过一次影响深远的宗教会议;当时的基督教五大主教区的神职人员;在君士坦丁大主教聂伯利斯的号召下;聚集在以弗所;就基督本身所具有的唯一神性和兼具人性二元论在内的;众多因为不同地区传教和福音书版本;所产生的分歧;进行辩论和定性。
结果这场宗教会议最终演变成;君士坦丁大主教与耶路撒冷大主教所代表的两大派系之间;相互表决开除对方教籍;宣布对方为异端的闹剧;最后是一直低调置身事外的罗马大主教突然出手;在罗马皇帝的支持下;釜底抽薪的宣布聂伯利斯为异端;将其追随者一并流放到美索不达米亚去。
但是作为胜利者的耶路撒冷大主教;也没能得意多久;也被与罗马皇帝勾结的罗马派打成异端;强制解散所属的势力;因此这次宗教会议的胜利者;其实是作为渔翁得利的罗马派;消灭了这些竞争者之后;罗马大主教因此自封为教皇;建立了一直沿袭到现代的教廷体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正文 第八百一十五章 在路上
国内最早建立军屯庄;实现集体生产的剑南、关内等地;因为集体环境下;足饱的生活和相对良好的卫生条件;造成的生育浪潮;已经逐渐变成近年来新增加的人口红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每个家庭能够养活到成年的子女;大为增加;却进一步造成劳动就业压力的加剧;毕竟这些年无论是军屯庄还是军属工场;扩张的产能终究是有限的;而这些生产岗位和需求;还要面临那些越来越多投寄在军屯庄下的傍户竞争;他们也需要转变身份的上升空间。
于是在一系列矛盾冲突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开始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多年前制定的一条规定和准则;就显示出了我的先见之明;
每个军庄户的家庭中;除了沿袭父辈位置的长子和幺子外;其余成年的子嗣;都必须听从体系内的统一安排;他们绝大多数人在领取了一部安家费后;就会被派遣到南平、安东、北原这些边地去进行有组织的集体开拓。
现在他们又增加了一个新去处;到岭西去;相比需要在苦寒或是瘴热环境中筚路蓝缕的安东南平等地;岭西行台所占据土地上;却是不乏土地富饶;气候适宜;人口众多的所在。
而且这些在集体生活下;耳濡目染的熏陶着长大的新生代;先天就被烙上来自龙武军体系的忠诚和归属感;也不缺少荣誉感和服从性的基础;也没有什么人离乡贱;物离土贵之类的情节;所见的都是那些远方博取军功和财货的退养士兵;各种优遇和风光的景象。
补充到了域外之后;可以大大改善原本体制下;使用坑蒙拐骗威逼利诱各种手段;半强制移民和各种理由流放而来的人口结构。
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年轻的新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基础。只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和实习;就可以大量填充到唐人所建立的各级政权中去;进一步巩固龙武系在域外的经营和发展;可谓一举数得。
因此在国内生存和就业的压力下;这种在官方组织下被称为“走西口的;向西讨生活的人口流动浪潮;”整整持续了一百多年才得以平息。
但是其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满载着财货和女子衣锦还乡;更多的人因为现实和环境的需要;不得不扎根在当地繁衍生息;成为唐人在域外庞大殖民体系中的一份子;这也是被后人称之为“三川子弟满岭西”的典故由来。
《唐代殖民考。新作物与人口浪潮》
。。。。。。。。。。。。。。。。。
一番鸡飞狗跳的分派调遣之后;岭西西部各路。诸军城镇戍和五大藩属兵团的交错驻防制度;才得以初步形成;有一条原则是铁律;就是本兵外戍制度;除了唐人和归化移民以外;从本地募集的士兵;决不允许在本地长期驻留。而是按照三百里;五百里、和八百里的不同年份标准;与外地轮换驻扎。
在西平州(巴格达)短暂停留和安排之后;我的队伍再次分为南北两路;
由于需要巡查海外军州在南方安置和迁徙的情况;我亲率卫士官吏数千人走的是依兰平原的南线;而其他回程大队人马则走的是距离更短;道路状况也更好的北线。经由克尔曼沙赫附近山口;回到伊朗高原的畿内州;也就是内定的首府——伊斯法罕;进行再次休整和分流。
乘船南下过了纳西里耶之后;
秋收特有的景象开始显现出来;最初只是远方天际零零碎碎的斑黄色;然后是沿着运河两岸。散落的小块麦田;随着行船的时间;逐渐变得密集起来;开始夹杂着各种已经收过的果林和葡萄园。
等到了苏萨附近;两河汇聚的阿拉伯河口;星罗棋布分叉出来人工运河两岸;就是满眼连绵不见尽头;沉甸甸低伏的青黄麦野;等待收获的景象。
各种依河而生的磨坊;工场也变得频繁起来;虽然还未恢复到原本人烟稠密的喧闹景象;但和年前的荒芜潦倒;是天然之别。
以非洲黑奴为主的;各种被有偿释放的本地奴隶和来自印度次大陆的深色皮肤移民;成为当地最常见的风景线;自由不是没有代价的;作为赎身的补偿;他们至少要继续以佃户的身份;在唐人为主的大小公有田庄、工坊劳作上十到二十年。
水路上往来的各种形质大小船只;满载压舷货物往来川流不息;来自波斯湾渔获和水产;来自印度的珠宝香药;来自南海藩国和羁縻属的白糖青盐酒类木材;来自东土的丝瓷茶纸;像回溯的万千尾鱼群一样;争相恐后的游向上游的巴格达。
在苏萨城短暂停留的时间;我也收到了一大套;最新版本教材的试印样范。
相对行事束手束脚的国中;域外的这些学校的教材和基本纲要;都是我一手炮制或是钦点的成熟版本;
比如最基层的屯庄蒙学阶段;就只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之类的识字造句和简单加减乘除的基本算术;足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唐人和归化移民在社会地位上;相对其他族群始终高人一等的基本保障;
到了戍堡市镇一级的幼学阶段;则多出书法、珠算和白话简史;算是培养各色基层人员的起步和基础;
到了军城和州治一级的乡学;则在上述内容的冷升级之后;又多了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操条口令;熟悉刀枪弓马的基本集训。在这个层次无法承担继续学习费用的人;还多出一絮级技术学堂的选择。
比如进入百工学堂;包食宿兼半工半学的方式;学习木工、金工、烧造、土建之类;大众向的职业技能;或是进入拓殖学堂;学习农艺、育种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培养成未来新移民开拓团体的骨干分子
同样的;各军屯营田体系下;专门吸收军眷子弟的随军营校;也在这一个层次中。
他们也是预想中。岭西行台统治下构成社会金字塔的中坚阶层。
第四级的学校;则位于各路首府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