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306章


家丫浼#挥谌思涠嗄炅恕?br /> 这些情况,身为金国军方最高领导人的完颜兀术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如此,假如他还说出“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闻韩、张、岳、杨,各有不协”之类的说话,那不是贻笑大方吗?
因此,这份所谓的《临终遗行府四帅书》即便不是虚拟的,也是经过了某种刻意的修改。
抛开完颜兀术这篇遗嘱,先假设钦宗皇帝被迎接回南宋朝廷,从现实的条件中推理一下钦宗皇帝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从名声上:钦宗皇帝是个不折不扣的亡国之君,而高宗皇帝好歹是一个中兴之主;两人的名声好坏,一目了然。
从根基上看:钦宗皇帝登基只有一年多时间,手下的大臣死的死、老的老、流放的流放,彻底变成了孤家寡人;而高宗皇帝在位已经有十几年,所有的大臣都是他一手任命提拔起来的,可谓是根深蒂固,又岂是钦宗所能比较的。
最直接的例子,大家所公认的最正直忠诚的大臣岳飞,在他的奏折里头也把钦宗皇帝称呼为天眷,也就是皇帝的亲属而已。
退一万步说,如果高宗皇帝真的感觉钦宗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他只需要像朱元璋谋害小明王韩林儿一样,在大破金国之际,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赵桓给办了,这样,所有问题不是全都解决了吗?
所以,高宗赵构并不害怕钦宗赵桓回国;相反,为了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声望,他多次打出“迎回二圣”的旗号。
很多人以为“迎还二圣”的口号是岳飞的专利,其实不是,赵构才是最早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其即位后的第一封诏书中就有“同徯两宫之复”的言论。
将赵桓接回,由自己直接控制,显然要比留在金国充当金人的棋子要好得多。
假如“把柄论”的支持者们还不服,不妨推开所有的假设和推理,看看历史上类似的个案。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皇帝被俘虏之后再送回国的。国内已经另立新君的情况也有多个例子………比如唐朝的唐玄宗和明朝的正统皇帝。
当唐玄宗和正统皇帝回朝的时候,他们在朝中还有一股潜在的政治势力可以倚仗。然而在新君面前,他们只能接受既定事实,俯首称臣。
所以,“把柄论”的支持者们,大多是对历史泛泛而谈之辈。
既然如此,那么高宗皇帝用十二道金牌强行让岳飞班师回朝又是什么原因?
陈豆认为,有两个因素造成前所未有的十二道金牌的出现:一是秦桧的私欲;而另一个就是高宗皇帝的慵懒。
秦桧的私欲很容易理解。
高宗皇帝之所以要委用他,就是因为他秦桧跟女真人谙熟。容易达成协议。一旦高宗皇帝知道南宋的兵力已经超过金国,转而支持主战派,向金国发动讨伐,要收回前朝的失地,他秦桧岂不是马上跌落万丈深渊之中?
所以,秦桧肯定要千方百计对高宗皇帝隐瞒真相,或者对真相进行扭曲。让高宗皇帝依旧认为金兵势大而不可敌,让高宗坚持与金人议和的政策。
只有这样,他秦桧才能在朝中保持自己的权势。
另外一个原因就比较难以理解。凭什么说高宗皇帝慵懒,为什么他的慵懒会导致岳飞在大好形势之下撤兵?
简单地说,高宗皇帝是一个典型的甩手掌柜式的皇帝,自己不太过问朝政。而把权利更多的交给了宰相的手中。
从李纲、黄潜善开始,一直到秦桧为止的十任宰相,都无一例外地得到高宗皇帝的绝对信任,都能够实施自己的主张,其中就包括了主战派张浚的把首都从临安府往前推进到建康府的主张。
事实上。这十任的宰相,除了李纲、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三位是在战火中因为犯错而被贬职外。其余的宰相们大多是因为各种原因自动辞职,而秦桧更是老死在宰相的位置上。
可以说,秦桧的对事实的极力扭曲和隐瞒,再加上自己的懒惰和不求甚解,让高宗皇帝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严重的误判。
金人的数次入侵和秦桧的刻意恫吓,使高宗皇帝早早早就被吓得患上了严重的“恐金症”。
在他的心中,金国永远是那样的坚不可摧,北伐根本不可能成功、女真人也根本不可能失败。
自从得知父亲徽宗皇帝的死讯,每次和议,高宗都不厌其烦地要求金人送还钦宗赵桓。当然,送还赵桓只是和议内容中的一个附带条件,和议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生存权。
为了和议,高宗皇帝可谓处心积虑,绞尽脑汁。从逃亡的那一天起,他从来都没放弃过对和议的追求。
也许有人会为他辩护道:南宋初建,基础差,底子薄,又遭受金国连续打击,国民经济严重受创,民生凋敝,高宗既觉得金国过于强大,自己无力收复失地,他通过和议来解除来自金国的威胁,使国家得以生存,又可以休养生息,使国力得到恢复,不也很好吗?
是的,高宗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实在是太悲观了。
他没能正确判断出随着抗战的深入,宋金的势力对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宋军收复中原失地根本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于是乎,在秦桧的刻意引导之下,高宗皇帝选择了卑躬屈膝来保全自己。
结果是,女真人摧毁了他的故国家园,掳掠走他的臣民,残杀了他的亲人,甚至虐杀了他的父亲,奸淫了他的母亲,奸杀了他的妻女,等等。
但面对金人,他却能一口一句地自称“臣构”。
当秦桧和他的党羽们轮番发表着类似“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的言论时,胆小如鼠的高宗皇帝真的害怕了。
高宗皇帝害怕的是,如果岳飞“稍有挫衄”,让战火引到江南地区,他就全盘皆输了,临安就做不成安乐窝了。
所以,高宗皇帝最好的选择莫过于见好就收,保持与金国和谈的筹码。
第三百六十九章: 人心背向
对于岳飞的辞职请求,高宗皇帝并不答允,而是给了岳飞一道回诏:“方资长算,助予远图,未有息戈之期,而有告老之请。虽卿所志,固尝在于山林;而臣事君,可遽忘于王室?所请宜不允。”
非但如此,临安府朝廷还查明,在这次北伐当中,岳云“功先诸将”,但岳飞按照惯例,不予上报。
结果是,朝廷认为岳飞的做法“显赏未行,殊非国典”,于是将岳云升迁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
很明显,尽管猜忌已甚,只因为“未有息戈之期”,高宗皇帝还不敢顺水推舟地削夺岳飞的兵柄。
只要尚未与金国签订和约,他岳飞还是高宗皇帝最大的依仗,高宗皇帝肯定不会自废武功,拆掉自家的梁柱。
于是乎,带着满肚子的屈憋、愤恨和不满,在朝廷多次催促之下,岳飞还是前去临安府觐见皇帝。
只不过,在见面的时候,君臣两人都颇感尴尬,高宗皇帝做了一些门面上安抚功夫,而岳飞也没有多做解释,只是礼节性的拜谢了事。
可惜了,真的太可惜了。这几乎是岳飞最后的一个机会,可以跟高宗皇帝解释清楚当前金宋两国的军事形势。
当初张浚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高宗皇帝把行宫从临安府前移到建康府;为什么你岳飞不可以跟高宗皇帝解释清楚,让高宗皇帝重新支持你。
可能岳飞认为。在之前的战报中,自己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宋金两国的形势也已经分析得很透彻,在此不必啰嗦重复。
但是你岳飞应该知道,宰相有一个权利,叫做“留中不发”,不但下面的报告可以被压制下来,甚至皇帝的圣旨也能够被截停。
这种事情,不要说秦桧,即便是当年的李纲也曾做过。
作为一个边防大将。每次与皇帝见面的机会都非常的珍贵,为什么就不去多争取一下,起码能够恶心一下秦桧也好嘛!
可惜的是,岳飞没有这样做!
《宋史。岳飞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飞力请解兵柄,不许,自庐入觐,帝问之。飞拜谢而已。”
岳家军的班师回朝,对于中原地区的义军和百姓的打击是非常巨大,而且是毁灭性的,因为等候他们的将会是女真人的无情报复。
李宝军在开德府一带被金将徐文所败,被迫向南方转移。
李宝在广济军夺取金人的纲船队,虏获很多银、绢、钱、粮。乘船沿运河南下。到达徐州时,李宝依曹洋的建议,袭击一支前往增戍的金军,杀敌无数,捉住七十余人当活口。
这支义军途经淮阳军时。有金兵数十骑从后追来,问是何人。李宝径直答道:“我曹州泼李三也,欲归朝廷耳!”
李宝很快擒获了几十名俘虏,等部队到达楚州后,将俘虏全数交付韩世忠。
见李宝如此勇悍,韩世忠殷勤款留,李宝截发大哭,表示一定要还归岳家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