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重生之大唐》第94章


红缎子,便知虎贲已潜伏就位了。
前方有人舞剑,森冷的剑光盘旋,颇有豪侠之气。高阳与阿武饶有兴味地过去。
只见那锦衣少年,招式风流洒脱,从容安适。这般豪情万丈,没有丝竹相配委实可惜,高阳从身后取出一管竹笛来,横到唇边,吹奏出金戈铁马一般铮铮潇然的清越笛声,很快便有人奏琵琶相和。
阿武在一旁,原本朝着舞剑少年的视线转到了身边,剑停乐止,众人喝彩不止。
阿武望着高阳道:“不想你还会笛子。”
高阳淡定道:“我会的多了。”上一世学的,这一世学的,那些或者打发时光,或者真心喜欢的乐器技艺,她学了不少。
阿武看她似乎淡然,其实略带得瑟的脸色,微微扭过头去,掩饰了嘴角上扬的笑意。
剑舞少年与弹琵琶者走来,与高阳打了声招呼,便各自散去,到别处观景去了,萍水相逢,畅快而别,甚是豪侠任气。与高阳而言,这种感觉还挺新鲜的。
她们又往前去,走着走着,游人渐少了,景致却更为清幽起来。阿武昨夜太过疲惫,今日体力不济,便扯着高阳坐到一块巨大的岩石上休息。
婢女们奉上浆酪茶饮来,二人各自喝了一口去去热气。
高阳对阿武摇了摇头,略带揶揄道:“你这个样子,那处桃花林不能去了。”
阿武并未逞强,毕竟不是小女孩了,总是将身子放在首位,只难免遗憾:“可惜,昨日还满怀期盼的。”
想到昨日她软磨硬泡地将今日的行程中加上那一处,似乎是真的很想去?高阳微一凝神,便道:“下回再来吧,年年有春日,留点遗憾也好。”
说得很是豁达,阿武一听,也不纠结了。
二人起身,再往前去,寻一处亭子,吃了点瓜果点心。
比原先定下的要早半个时辰,她们便回去了,待的时间虽不足,有满目□□渲染,心情很是不错。
归途,高阳也有些累了,靠在软垫上闭目养神,阿武仍旧枕着她的腿,张眼看着高阳合起眼后静静的容颜。
这样是已经和好了吧?虽说这一日下来,殿下并未比往日笑得多一些,也未比往日与她多说几句话,却显然要亲近温柔的多。
阿武执高阳之手,与她十指交叉,高阳睁眼,淡淡看了一眼,又合上眼,不曾挣脱。
不多久便到芙蓉园,高阳与阿武道:“就不要上上下下了,你这就回宫去吧。”
明日有早朝,肯定不能留在芙蓉园,况且太后老跑出来也就算了,还总在外留宿,也是不像话的。阿武犹豫片刻,便道:“也好。”顿了顿,略含期待道:“殿下明日可否入宫?”
高阳没做深想便拒绝了:“明日我另有事,不能来了。接下去数日都是,你也别来了。”
阿武:“……”不会是她想错了,其实她们并没有和好?可是今日的确有不同啊!
高阳已经下车了。
马车又动了起来。阿武扶额,殿下的心真是越来越难猜了,总不会是白被吃了吧。回想昨夜,殿下并没有很勉强的样子啊。摸了摸自己仍酸痛得厉害的腰肢,殿下明明吃得很满足。
说来,引诱殿下之时,她也是很忐忑的,毕竟,殿下曾亲口承认已看不上她这残败的身子了。本以为殿下会推开她,乃至生怒,她便令采葛锁了这间屋舍,若是殿下生气,也让她能有隙解释,哄她消气。她假设了许多种可能,唯一不曾想到的便是在她从身后环住她时,殿下便回过身与她相拥亲吻。
阿武闭上眼,几乎还能感觉到她身上,高阳残留的体温,她分明也是喜欢的。
那么现在又是怎么回事?
阿武略带不安的回宫。
接下去数日,便未再出宫了。
朝廷永远不会真的安静下来,不几日,便接到边疆捷报,苏定方全面击退高句丽,并奉上高句丽国主求和国书一封。阿武大喜,欲乘胜追击,挥军直入高句丽国都,让他们直到何谓天兵之威。(天兵:□□的兵)
几次三番挑衅大唐,一旦战败,便立即呈国书求和,十分之没有骨气,谄媚无耻得令人恶心。不少大臣也深觉这高句丽恶心人,但出于兵事不利民生天和,且大唐素为□□上国,应当有气度,纷纷劝谏太后三思。
阿武执意要打这一仗。她并非心血来潮。此时国库充盈,且数年来天下稳定,也无重大天灾,百姓都还吃得上饭,她还召了李淳风来,问明年天况如何,可有天灾?李淳风推演了一遍他的龟壳,又翻看数月天况记载,而后观察了多日星象,上禀:“明年仍是丰收。”
多方考虑,再加上此时正是春日,稻麦都已种下了,并不会妨碍农时。阿武决定这一仗必须要打,不灭了高句丽,也要让他乖乖的,再不敢随便开边衅。
接下去便是与主和派展开拉锯。历时七日,太后取得胜利,最终以皇帝的名义,经门下省拟诏,中书省通过,再由兵部尚书做天使,快马送至边疆。
战争,并不是一道诏书便好了的。
阿武召群臣商议何处调兵,何处调配粮草,何处征发民夫。
“粮草自会宁、沈州、喜都三处调转,此三郡,明年免四成赋税。”太后无丝毫停顿的指着舆图上离战场最便利的散出郡所。
众臣默默在心中捂脸:太后似乎有□□的迹象。但这三处确实最为合适,能这般犀利地单指出这三处,连以免税补偿三郡百姓都想到了,可见太后想打这一仗并不是一日两日了。
接着便是调派往三郡调派粮草之人。进行的颇为顺利。
朝堂还算顺利,只等苏元帅凯旋。
阿武却并不怎么高兴,将近半月未闻高阳的音讯了。
这半月忙得很,她也寻不到空隙出宫。她不出宫,高阳也没入宫,二人自然是见不到的。阿武惦记着那边,令人传书过去,高阳回倒是回了,比起她洒满情意的满篇思念,高阳的回信称得上简单粗暴,大大的一张信笺上唯有四字——安好勿念!
好冷淡!
☆、第八十六章
这种种可疑迹象,让阿武不得不怀疑她是白被吃了。这一认知让阿武颇为无力,她考虑着是不是要让殿下再吃一次,抑或自己去吃殿下一次?
但不论是被吃还是吃,都暂且不行,因为,青州有人反了。
反就反吧,谁没遇上过几股“义军”?派兵去剿了就是,区区数百流民,朝廷还真没放在心上。但阿武就不得不迟一日再去芙蓉园了!
偌大一个天下,真是无一日安生!阿武怒气冲冲地召几位重臣来商议。
治下有人造反,哪怕不过数百流民,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也让人膈应得很。阿武沉着脸,与众人商议完派何人前去剿灭之后,慢腾腾道:“令青州刺史与流人所起郡县诸官戴罪立功,安抚黎庶,待流人平,便令入京请罪。”
罢官免职是少不了的,弄不好还要累及性命。
任谁都看得出太后心情不好,说来也是,边疆战事未停,国内又起流民,谁高兴得起来?青州刺史若是循例升任便罢了,若是谁人举荐,怕是逃不过一个所荐非人之罪。诸臣在下面眼神乱飘,阿武看得清楚,心内冷笑一声。
散了以后,皇帝跟在她身边,欲言又止。他现已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了,迫切地欲表达出来。阿武压下燃烧的怒气,耐心问道:“弘儿有何见解?”
皇帝颇尊重太后,先施了一礼,而后道:“儿适才听闻,青州起流人,盖因边疆战起,使天下愁苦,故而人反,既如此,不如罢战事,平人怨。”
阿武静静地看着他,那眼中意味不明,皇帝不禁有些胆怯,他记得自己是皇帝,顶住了压力,保持着恭敬,却也不改自己的观点。
阿武轻轻一笑,问:“这是谁教你的?”流民是刚起的,皇帝不会事先知道,但能说出这番话,便是先前便对苏定方征高句丽有所不满。
皇帝眼神很正,认真回道:“无人教儿,是儿一己之见。为政者当怀仁心,有流人起,应先思己过。此前,高句丽已败,我天、朝本可受降书而赦之,实无需再加紧逼。战祸耗费钱财兵力,实为人之大患。”
小皇帝认为,先前与高句丽战,是为自卫,不得不战,现已胜了,便无需再战,增添百姓负担。
相比什么流民,这才是她的心腹大患!阿武心中已起惊涛骇浪,面上仍和气轻笑道:“可现已来不及了。诏已下,再追不回,况且,边疆粮草、兵力皆已备足,朝廷不能出尔反尔。”
朝廷的政令是不可朝令夕改的,这是为了威信。皇帝明白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