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男主不能死》第115章


###
到底想要什么呢?
东崎国的老国王也这么问自己最宠爱的九公主。
幔帐笼罩的锦床上,九公主饶有兴趣地把玩着自己的长辫子,挑了挑英气的眉毛。
——我要一个驸马!
驸马?谁?
九公主张张嘴,吐出一个人名。人名被写在折子上,连夜送到了煌朝使臣所住的驿馆。
使臣紧张地拆了折子,视线一扫上头的要求,不由大喜过望,高呼“煌朝有救!”
折子被带回敦城,明帝掩住喜色打开折子,视线一扫上头的人名,却怒发冲冠,厉喝“痴心妄想!”
折子上到底写了谁,使臣们不敢透露。倒是负责整理折子的小太监忍不住打开瞥了一眼,惊得险些跌了折子。
国之栋梁,怎可入赘弹丸小国?!就算是他这样目光短浅的人,也知道东崎的要求实在欺人太甚。
谁护下这座皇宫,谁救了宫人们的命,这份恩情他记得牢牢的!
他泄愤似的将这封折子藏到了最底下,免得明帝看到又动摇了心意。
——沐阳侯和小鹿姑娘是一对儿,谁也不许拆!
###
但小太监藏折子的小心思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被拒绝了要求的东崎隐隐有跟南溟亲近的意思,南方战事愈发吃紧。明帝气得咬牙切齿,却无计可施,只能下着一道道死守南孤城的命令。
在这种境地下,使臣们本着以国家为重的原则,有意无意地将东崎的要求透露了出去。一夜之间,所有消息灵通的人都知道了“东崎九公主乔装参加睦邦大典对沐阳侯一见钟情”的风流韵事。
煌朝一下子炸开了锅,迅速分成了两派。
一派拼命鼓吹此乃幸事,既可救国,又可以与东崎结秦晋之好,为日后两国的友好相处打下基础;
另一派则对这种卖“人”求荣的念头嗤之以鼻,坚决要跟四国死磕到底,重现刑元帅扫荡四国的旧日风光。
两派各执一词,争吵不休,双方的舆论实力则随着战况时时变化。
就在这时,京城五铺的神秘主人宣布要捐出半个身家为朝廷招兵买马。百姓们本不以为然,却在听清了钱款数额的时候险些跌了下巴。
这哪是半个身家啊!简直是半个国库吧!
说实话,扈城也有些不明白林主子为什么要做出这种决定。
一来,以他眼下的财力,不管四国和煌朝谁胜谁负,取胜的那一方都会将他奉为上宾,犯不着这么早就压下筹码。
二来,于公子要是娶了东崎的公主,以小鹿姑娘的脾性必定不会再跟着他。没了这个阻碍,自家主子抱得美人归的时候还会远吗?
扈城是个直性子,心中有疑问就会问。
林徹听了,面色淡淡地放下手中的账本:“放心,会挣回来的。”
扈城听着主子笃定的语气,立即就相信了他的话。跟着林主子好几年,他早已把他当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人。
不过是半个国库而已嘛,三两年就挣回来了,对吧!
林徹捐出的这笔巨款对于军需匮乏的煌朝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将士们吃上了饱饭,换上了新刀,还穿上了更坚固的甲胄,自然士气大增、势如破竹,一口气将北方的战线往外推出了一二百里。
在这种战况下,鼓吹让沐阳侯入赘的声音顿时小到了几不可闻。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人心大定,只待北方平定,得胜归来。
可谁知北方还未平,东崎竟打着九公主名声被辱的旗号动了干戈。驻守东线的将领不知什么时候跟东崎勾结在了一起,在东崎攻城那日带着下属突然叛变,大开定临东城的城门,放任入侵者大肆屠杀百姓和毫无准备的将士。
一夜之间,临东城中尸横遍野,变成了人间炼狱。
战报送到敦城,满朝皆惊。明帝龙颜大怒,连点三员大将遣往东境。金殿上的众臣噤若寒蝉,许久才有人战战兢兢地提醒,这三位将军已在早前被派到南境和北境去了。
明帝茫然四顾,跌坐在龙椅之上。
泱泱煌朝,竟无将可用。
无奈之下,刑战再次请命,明帝这回没再犹豫,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似的应允了。
满朝文武皆松了口气,像是吃了一大瓶定心丸似的,竟还有人开始谈笑风生起来,仿佛对此战的结果十分了然。
战神的名号不是白封的,当初一打四都不成问题,这次不过是对付一个小小的东崎,定是易如反掌!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散朝之后,他们口中的战神直直跪在了明帝面前。
“赢不了?你怎么会赢不了?三弟,别跟我开玩笑了!”明帝脸上摆着僵硬的笑容,试图将地上的人扶起来,“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大哥——”刑战的膝盖像是牢牢融进了地面,纹丝不动。
“战神的名号可以暂时震慑他们,但一旦他们发现我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刑战了,一定会疯狂地反扑。”
“别说胡话了!你信不信我治你的罪!”
“我只能保住东境一个月……”
“别说了!朕命令你不许说了!”
“如果一个月之内,将领和兵力不能及时补充……”
“刑、战!”
刑战重重地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
——“请派吾儿为我收尸。”
###
昔日战神即将重归战场的消息传遍千里,各方将士欢欣鼓舞,连一路溃败的东境都有了起色,勉强将入侵者抵在了奎城外。
四国一朝的大地上没有一个人不曾听说过“刑战”这个名号,它早已跳离了凡夫俗子的队列,被供上了神坛。一听到自己即将面临这位天降神兵,四国的士兵多少都有些腿软,竟一时没了大的进攻动作。
明帝白日里扮着胜券在握的模样,夜里却整晚整晚睡不着。兵还好说,以林徹的钱和刑战的人气,一个月之内募到五万新兵不是问题。但是好的将领可遇不可求,哪是这么容易寻到的?
看刑战临别时的神情,若他真的找不着人……明帝不敢再往下想下去。
他并非舍不得自己的儿子,只是做父亲的他心里明白,顾逊也许能成为一个好皇帝,但却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将领。贸然将他派出去,只会加速煌朝的灭亡。
北边和南边的将领都是绝对不能抽调的,一旦少了一个,很可能造成整条防线的溃败。相比之下,只有西线的可以利用。
但坏就坏在一个在东,一个在西,隔得这般远,当真能在一个月之内赶上吗?
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终于下定了决心似的坐了起来,在纸上写下调令,将于淳和另外两名小将一同调到东线。
父子连心,如果是于淳的话,无论如何都会赶上吧?
他连夜召人将调令和令牌送到西山大营去。
煌朝不能亡,至少不能亡在他的手上!
☆、第116章 :一百万两
一觉醒来,明帝还来不及为调兵的事情松口气,就发现自己有了新的麻烦。
烽烟四起,边境的百姓流离失所。战火吓破了他们的胆子,入侵者夺走了他们的居所,这些可怜的百姓惶惶不安,茫然失措,下意识都往最安全的地方流动。
哪里最安全?在他们的眼里,自然是越靠近天子的地方最安全!皇帝皇子们都住在那儿,北渊人还能打得进来?开什么玩笑!
尽管各个城守或是耐心劝阻,或是诉诸武力,都无法阻拦这成千上万双草鞋的脚步。
在这个国家里,穿草鞋的人往往是最弱势、最温和的。他们像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母亲河,灌溉着这个庞大国家的每一寸土壤;又像是一群沉默的老黄牛,安静地犁着地,为站在上头的人提供粮食和布匹。但此时,这群温顺的牛的尾巴上被拴了炮仗,赶着他们疯狂地不停前行,哪怕吓得浑身颤抖,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绝不回头!短短几日,庞大的队伍就涌进了敦城周围的几个城池,处处人满为患。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灾民与管理者的矛盾、灾民与原住民的矛盾,甚至还有灾民和灾民的矛盾。为了半块可以填饱孩子肚子的馕饼,即使是两个最爱漂亮的母亲也能抱成一团打得披头散发。
大大小小的动乱挤满了奏折,一摞摞的奏折又挤满了桌案。明帝异常烦躁,不时地揉着眉心。
小太监战战兢兢地为他研着墨,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点燃了他的怒火。
明帝抛下手中的折子,长长地吸了口气按捺住火气:“太子呢?”
小太监慌忙跪在地上,丝毫不敢有所隐瞒:“东宫那边的人先前来禀告,说太子……太子他和慕容姑娘一起出宫了。”
“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