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616章


“那是咱们,冬梅家和咱们可不一样,他们家这几年,那年都得挣上万元的钱。”
“十万元户又咋的,他们照样是个体户,和共产主义可挨不上边。”
看来,在人们的心中,韩屯村和共产主义,是划上了等号。共产主义就是老一辈人的梦想,他们追求的是共同富裕。
别说万元户了,就是十万元户,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是个体户,和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可是搭不上边。
冬梅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嫁妆,可不是现在时兴的四十八条腿了,而是从京都友谊商店买回来的欧式古典家具。光是这一套家具,就花了一万多元。
除此之外,还有全套的家电: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四大件齐全,还有各种小家电:录音机、电风扇等。三转一响更不用说了,肯定得有。这一套家电,又是一万多。
这些家电,大头是悠悠姥姥给准备的,全都是震宇牌的家电。洗衣机除外,是进口的全自动洗衣机。
冬梅帮着自家干了好几年,一直到现在,下了班就去代销点里帮忙。有时候忙的很了,晚上就住在悠悠家。
这些东西别说在农村了,就是城里有工作的人,也置办不起。再说了,村里人都知道这些东西好,具体的价格还真不清楚。
要说这些东西价值二万多,得在十里八村掀起巨浪。就这村里人还都在议论:“这么好的闺女,嫁了个三寸丁,还死命的倒贴,冬梅开了这个头,往后谁家的闺女嫁到韩屯,还不得把娘家掏干。”
“老周家可真舍得,这把家底都给了闺女,往后还有这几个小子,拿啥娶媳妇。”
“咱们操这心都多余,人家这粉坊一年就挣一万多,娶媳妇还差钱。”
“你以为是咱们娶媳妇,两三千就够了,他们家陪送闺女这么多,娶媳妇咋着也得比这多。”
“再多能咋的,一万块钱砸下去,再好的媳妇都能娶进门。”
“唉,人比人该扔,这几年开粉坊的多了去了,几户哪个村都有,别的粉坊一年能赚上二千块钱就是好的,谁家也没冬梅家这粉坊开的好,每年都赚上万的。”
“这可眼气不了,他们家的粉条就是好吃,同样的价格,谁都想买质量好的。”
第862章 送嫁
其实大伙不知道的是,冬梅家的粉坊,一年可不是挣个万元户,他们家一年就挣十万元。
别的不说,他们家用粉渣喂猪,每年出栏二百头,光是养猪,就能挣三万多。
最让村里人热议的是,冬梅的母亲给闺女准备的铺盖,不仅有十铺十盖的厚被褥,还有十铺十盖没絮棉花的铺盖,六十条床单。
十床套好的被子,全都是织锦缎的被面,细棉布的被里。结婚的被子用白色的被里有个说法:白头到老。
十床被子十种颜色,十个花型。百子登科、龙凤呈祥、百鸟朝凤、鸳鸯戏水、百花争艳、松鹤延年、连年有余等。红的、绿的、蓝的、黄的和紫的、粉的,五颜六色特别的漂亮。
这些绸缎的被子,铺开摆在家具的上面,耀眼醒目,满院子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为了防止织锦缎被面被刮花抽丝,每床被子都罩着被罩。这些被罩是悠悠从后世抄袭来的,开口留在被面的中心,更好的突出了被面的花型。
这十床织锦缎的被面,全部是红英这当姑姑的,给侄女准备的添箱礼。冬梅母亲准备的十床,就没絮棉花。
他们家不是没有棉花,而是套好的棉花被子太占空间,套太多的被子,家具里放不开。
再说了,别人家套的褥子,宽的三尺七,窄的二尺四,冬梅娘家给闺女准备的褥子,全部是两米宽的。
冬梅买的家具里,床都是二米的,褥子和被子大小是一样的。
其余的尽管大多数都是粗布的,可这么多的被褥和床单,在十里八乡,绝对是头一份。
冬梅家就她一个闺女,周楼年年种棉花,打冬梅小的时候,她奶奶和母亲,就开始给闺女攒铺盖,这几年分地了,棉花富足了,石庙村又有了纺纱厂,不用纺花就能织布。
别人家织的粗布卖钱,冬梅家织的粗布自己留着用。一个春天能织几十床,陪送给冬梅这些,还给儿子们剩下好多。
其他人家织的粗布,每样留下一床,大部分都卖了。每个妇女冬春两季,光是织布,也能挣个五六百块钱。
冬梅家不缺这个钱,可布照样织,所以,她母亲每样给了冬梅一床,谁知道都翻出来,竟然有这么多。
除去这些,还有十件毛毯、蚕丝被、毛巾被,十件四件套。这十件四件套,在农村可是新东西,除了韩屯村以外,估计还没有这样的。
从八三年冬季,国家废除了布票,城市里开始有卖被罩的,不过除了友谊商店,还真没见过有卖四件套的。
另外,冬梅的四季衣服和手做的布鞋也多,把衣柜装的满满当当。特别是布鞋,单鞋棉鞋加一块,总共一百双。
这些鞋里面,光是韩志明的,就有四十双,看来冬梅自己的鞋,是早就准备好了,订婚这一年多,光给韩志明做鞋了。
鞋垫就更多了,除了每双鞋里垫着的,另外还有一百双,这些鞋垫一部分结婚后要送给婆家人,每人一双。
冬梅的绣花门帘,可是真漂亮。她整天在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帮忙,见识了各种漂亮的门帘,取各家之长,自己绣出了这独一无二的门帘。
织布家里人可以帮着准备,鞋和鞋垫,都是自己做的,门帘也是自己绣的,通过这些手工活,可以看出,冬梅的针线活做的非常好,是个心灵手巧的好姑娘。同时,也是个勤快的好姑娘。
从她十六岁高中毕业后,就在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帮忙,考上韩屯村的工人以后,下班后也去代销点里,这些针线活,应该都是她熬夜干的。
现在农村送嫁妆,还是用人抬,冬梅这些嫁妆,可都是名贵木材,小件的还好说,大件的人可抬不动,两个村离的再近,可隔着个大堤,抬过去也费劲。
本来,爱国舅舅打算在韩屯租两辆汽车,把嫁妆拉过来。可冬梅的爷爷说啥也不同意。
他老人家认为,冬梅要是嫁到别的村,在韩屯村租车还行,可嫁到韩屯村,即便是自己姑父租的汽车,别人说起来,还得是婆家给租的。
老爷子说的也有道理,可除了韩屯村有汽车,在想找两辆汽车可就难了。张集镇也就供销社里有一辆,第二辆都没有。
老爷子发话,没有汽车咱就用拖拉机,自己家里就有一辆,韩屯村还有两辆,新石庄也有两辆,二爷家的桂花家也有一辆,六辆拖拉机送嫁妆,这在张集镇可是头一份。
临水这里娶亲,没有新郎喊门塞红包这些程序,娶亲婆催过三遍,装扮好的新娘才在送女婆的伴随下,走出闺房。
院子里,早就准备好了。冬梅的爷奶和父母,坐在摆好的椅子上,前面是铺好的红色毛毡。
冬梅和新郎志明一起,分别给家里的长辈磕头辞别。这一跪,老人和冬梅的父母,泪水都流了下来,冬梅抬起头来,满脸都是泪。
送女婆上前把她扶了起来,悠悠赶紧过去,用面巾给她把泪吸干,淡淡的刷了一层薄粉。外面的鞭炮响起,冬梅的最大的弟弟蹲在姐姐跟前,一直把姐姐背到外面的花车上。
满院子的嫁妆,五辆拖拉机也没装下,送嫁人坐的那辆车里,还装着一些零散的嫁妆。
去时候四辆车,回来十辆车,前后排开,把韩屯村前面的公路占完了,前面的车进村了,后面的车才下大堤。
十里红妆谈不上,一里红妆可是妥妥的。
韩屯村前面的公路上,外来人口比较多,卖粮的,卖菜的,还有卖猪的,都在村前的护村林里。
看见这规模巨大的娶亲队伍,都跟过来看热闹,幸亏韩屯村的街道宽,人多也能走得开。
汽车进了韩屯村,稳稳的停在新房的院门口,鞭炮声响起,韩志明打开车门先下了车。
韩道伟的妻子和大儿媳,俩人站在院门口,看见汽车车门打开,娘俩赶紧上前。
当婆婆的递给冬梅一个大红包,当嫂子分别给冬梅弟弟和智茹,每人一个红包。
第863章 红包
现在人民币最大的面值是十元的大团结,从红包的厚度来看,肯定快一千了。
同车的送女婆接过冬梅手里的红包,仔细的数了一遍,又小声的问冬梅弟弟和智茹:“你俩的红包多少钱?”
“六十六。”
送女婆心里有了数,高声的喊道:“八百八十八,一辈子发发发;六十六,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