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琏二爷》第124章


薛蟠虽不成器,到底是王子腾嫡亲的外甥,他一得着消息就让侄儿王仁拿了自己的帖子去了夏家。夏家老爷夏恒虽是夏守忠唯一的侄儿,王家却也出了位颇为得宠的娘娘,还是公主外家,夏恒自不好怠慢,和和气气的说了话,也把原本预备在牢里招呼薛蟠的手段统统撤了。
等到还在温泉行宫的贾琏也为此事同夏守忠那边打了招呼,望夏家以和为贵,给薛蟠一个教训吃也就够了,夏恒那边也就彻底软了态度,通州那边自然也就判了下来。薛蟠殴伤夏家管事,致人重伤,判了杖十并罚银千两。
薛王氏虽心疼薛蟠受那十杖,却也明白当初夏家为着心腹老家人受伤,可是发狠要薛蟠留下命的,能全须全尾回家还是托赖亲戚们庇护,便特特备了厚礼酬谢王家贾家,又带着老家人亲去通州接薛蟠回来。
薛宝钗身为闺阁女儿,自不能去那等地方抛头露面,不过她惦念兄长,也由婆子丫头并数名壮仆陪着到城外相迎,终于一家团聚。
不提薛家母女对薛蟠有多少埋怨又有多少心疼,薛宝钗卷起轿门时惊鸿一现的容颜却是入了另一人的眼。却是夏家老爷夏恒这日出城看望忠仆,将薛家赔的千两纹银并他备下的几个铺面一并送过去后折返,恰遇上薛宝钗出城迎接薛蟠,无意间窥见伊人玉面,一下子入了心。
夏恒幼时夏守忠还未得势,自己在深宫中也是夹着尾巴小心做人,更无力接济家人,夏家很是过了些年困苦的日子。还是杨垣登基之后,夏守忠命人回乡探望,夏家才一朝翻身,可那时家中也只剩了夏恒一人,在乡间连房媳妇都娶不上。
夏恒的元配乃是由夏守忠做主,娶了他们家乡的一家富户之女,可惜那女子福薄,来京后不过一二年功夫就病逝了,连个一儿半女也没留下。夏恒一心经营家中产业,在外头左右逢源,家里置了两房姬妾,也没急着再娶,为此还遭了夏守忠几回训斥,生怕绝了夏家的香火。
说来夏恒见过的美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却不知为何只独独相中了薛宝钗,爱煞了她那端庄冷淡却又自含一番妩媚的模样,第二日就传话进了宫里,向夏守忠提了自己有意向薛家提亲的意思。
侍奉上皇的戴权戴总管已经因为服侍不周下了黄泉,这宫里再没谁能在夏守忠跟前称一声总管大太监,可以说正是夏守忠最志得意满之时。听说是他收拾过的金陵薛家,夏守忠也不以为意,只为侄儿终于肯续娶而开怀,直接就应了下来,还特意求了杨垣的赏赐,为夏恒添些体面。
薛蟠还躺在榻上养伤,夏家请的媒人就上了门,狠夸了薛宝钗一番后,便话里话外都是夏家的富贵体面,还提及了宫里的恩赏。
薛王氏吃惊之余,也是没了主意。
她初听时当然是满心的不愿,那夏家可是害薛蟠吃刑的元凶,原本甚至还想要了薛蟠的命,绝了薛家的门户。可夏家来势汹汹,显见是对亲事势在必得,又抬出了宫里的夏太监,她确是不敢一口回绝,再招来什么祸端。
好在两个媒婆都得了夏恒的嘱咐,并没有以势压人,只说抬头嫁女、低头娶妇,做母亲的舍不得女儿也是人之常情,她们五日后再来拜访。
第133章 利弊
王夫人原就因为薛蟠得罪了皇商夏家而改了主意; 顾忌着夏家在宫里的门路不再提什么金玉良缘; 就是怕带累了自家; 耽搁了贾宝玉的前途。不想周瑞家的不过是去薛家暂住的院子送了一回时鲜果子,就又听了个新文儿; 那夏家老爷; 竟是有意求娶薛宝钗。
消息传回来; 立时将王夫人唬了一跳; 也顾不得旁的,先就压着声儿盘问周瑞家的,问她薛家可有在夏家来人跟前胡言乱语些不该说的话。周瑞家的早在薛家过来前就听过金玉姻缘一事; 这些年府里头风言风语从来也没少过,当然晓得自家太太问的是什么,忙就贴心的将薛王氏的话一样样学了来; 好安主子的心。
王夫人凝神听了半晌,见薛王氏还算知趣; 半字不曾拉扯旁人,脸色才略微好看了些,转而同周瑞家的私下念起了薛家的不容易:“样样都好的姐儿,偏有个那样混账的兄弟,略仔细些的人家,结亲前哪有不想的?莫说那些小门小户; 便是我们这样人家; 又哪里担待的起这样的祸头子。可见这就是命中注定; 各有各的缘法。”
别说他们一房如今不知哪一日就要搬离国公府; 在各公门侯府没甚体面,就是当初当家的时候,御前太监总管这样的人,也是不愿招惹的。当初甄妃宫里、上皇跟前的几位总管胃口有多大,人又有多难缠,王夫人还记得真真儿的。
可想起宫里,她又不免想起自己苦命的女儿元春,花儿一般的年华就被人关在庙里,也不知是何等艰难的境况。如花似玉样样顶尖儿的姑娘送进宫里,大把的银钱撒着,最后却落了这么个结局,每每提及都是锥心之痛,王夫人心里刚兴起的后怕庆幸等等情绪也就都散了。
横竖是薛家没教养好儿孙,才惹上这样的糟心事,谁让薛宝钗有那样的兄长,又自个儿不庄重、抛头露面让人瞧了去,当然也是自家有福,才没叫这样的事儿这样的人缠上身。即便是亲姊妹,既然瞧不上她的宝玉,那得个这样的女婿,也只好自个儿消受了。
王夫人对如夏家这样背靠宫中大太监的人家是又瞧不上又忌讳,想了半晌,等专为薛蟠配的丸药拿了来,她又让周瑞家的走了一趟,自个儿却并没露面,连贾宝玉都被她命人拘在房里读书。
她身为薛蟠的亲姨妈,又不需管家理事,前些日子还私下里对薛王氏抱怨在院子里成日没什么事做,叫薛王氏多带着薛宝钗过去坐坐,这会儿薛家接连遇事,她却只派个婆子来回走动,薛王氏等人又不是傻的,自然也就明白了她的意思。
薛王氏惊惶之下原还想寻她想个法子,或是干脆定下两个孩子的亲事,好回绝了夏家那边,不想王夫人先就当了缩头的忘八,统不念一点情分,气得脸白胸闷,好不容易在薛宝钗的劝慰下缓过来,先就抱着女儿哭了一场。
“我的儿,你的命怎的这般苦,”薛王氏哭的气噎,搂着薛宝钗不住抹泪:“夏家人一走,我就想寻你姨妈说话,你只拦着,说再看看,总没有薛家事总烦扰贾家人的道理,我还你外道。如今一瞧,可不是你比我明白些?便是你亲亲的姨妈,也不管咱们死活。”
薛宝钗从一开始就没对王夫人报什么指望,这会儿便不似薛王氏一般伤心失望,反倒借机同薛王氏说了些掏心窝子的话。这些话在她心里存了许久,不仅不合闺阁规矩,还有违人情伦理,全不是晚辈当说之话,她却再顾不得了。
“妈总觉得同姨妈亲厚,连舅舅他们在内最信的便是姨妈,这些年有个什么也总爱同姨妈说,可妈你细想想,姨妈可当真是那热心肠的慈善人?”
薛家豪富,亲戚间行走往来也多是银钱开道,薛宝钗便没提这些年王夫人那边挪借的银两,只拿为人处事说话:“当年咱们在金陵的时候,有过节的无非是些金陵一地的富商、小官儿或是咱们自己的族亲,哪个听说京城荣国府、王家的名号不是再三思量,姨妈舅舅帮着咱们料理起来,自然都是爽快的,可妈也从来没让亲戚白白帮衬不是?”
薛宝钗说的都是大实话,虽说让人听了心里有些别扭,薛王氏还是慢慢点了头,薛宝钗这才叹了口气,续道:“一样的亲戚情分,怎的咱们到了京城,皇商的身份也好,我待选一事也好,哥哥的官司也好,却哪一桩也料理不了,再帮不上忙的?妈也莫要说哥哥的官司已了结了,那靠的不是姨妈,甚至舅舅也只能让哥哥在牢里少受些苦。”
“咱们娘们心里清楚,哥哥能这么快回来,多亏了这府里的琏二爷。可妈心里也要明白,我虽唤二爷一声表哥,但咱们家的事儿,除了这一回,二爷是不管的,甚至连姨妈那一支,二爷都不怎么愿理会。”
在荣国府借住这么多年,经历了种种人情世故,薛宝钗早就将贾家与王家诸人的脾性摸的差不多。金陵那头畏惧京中高门,贾家王家的威势声名好使,两家亲戚便好说话的很,仰仗他们的自己一家也能恣意许多。可在京中,别说荣国府二房,就是出了位皇妃的王家,也有诸多顾忌。自身行事尚有许多不如意处,又哪里还顾得上亲戚家,更莫要说为了亲戚损伤自个儿了。
当年刚按着癞头和尚的话打制了金锁,薛王氏便提及了贾宝玉其人,并他那块降生时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