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琐事》第103章


他从始至终都停留在当初,第一次见到老师时,那种孩童想要独占一个人的霸道与执迷,所有的追求与妄想都在那时敲定了方向。而自己苦心孤诣去经营的,莫过于寻找老师,并与之共度后半生,可是,现在一切都化为泡影。
乃至于此时此刻,他病入膏肓之时,竟然不知道自己这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对是错,甚至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能挽回什么。
全部都是回忆,是和陶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的点点滴滴,是他所有欢心与忧愁,快乐与悲哀,开心与愤怒,交织成一张网,将他牢牢的锁住,逃不出去,又不想停留,变成了没日没夜的折磨与痛苦。
在精神的打击下,病魔也逐日攀升,丧失了心智的谢重,预计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他这可悲可笑的半生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像是枯树般凋零着,喘息着,无挂无碍,直至死去。
谢重有时候也会想到谢珝,当年那厮失去王恭的时候,是怎样度过来的,那种锥心刺骨,他是怎样承受的。不过他们俩人不同的是,王恭是被人所害,谢珝有大仇要报,故而有精神在支撑着他。而自己则是等同于亲手杀死了老师。
也许就这样浑浑噩噩的病死在孤灯冷榻上也好,就可以去地府问问老师,还逃不逃的出自己的手掌心了。时到今日,谢重才想起,《心经》上的那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是何深意。
如今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诸法空相,失去的也是彻彻底底,到头来,只剩下生老病死苦,连一点美好的回忆都没有,再亲热的场景,也都是他一个人的,一厢情愿和独角戏,悲从苦中来,活与不活,都没有什么所谓了。
刘裕到了峥嵘洲,没有见到想象中,荆州的百万大军,却看到的是稀稀疏疏的兵营,怕是只有桓氏的铁甲军还算整齐,其余的士兵,一副无心恋战的态势,也并没有见到顾氏大旗下的兵士。
心下欢喜之余,也有点担心桓玄是故意引自己上当,才故布疑阵的。虽然有陶姜先生的定心丸在前,有桓氏涣散的军马在后,仍然是要小心谨慎才好,毕竟他刘裕的风格就是步步为营。
通过日夜打探,对峥嵘洲地形观察了几番后,果然如陶姜先生言,此处地势乃东高西低的态势,若是待到东风来临之时,便可以乘势火攻,再由南北三面包抄,定能一举破桓氏贼军。
不仅如此,陶姜先生连桓氏请不来顾恺之将军,并且只会率领亲卫,总兵马数不会超过三万,这些细节都料定了,看来,在桓玄身边,也安插着一位陶先生的内应。
不过这位内应也可谓是神通广大,能够将陶姜先生的安排顺利执行下去,定然是在桓玄心中有着万钧的重量。刘裕左思右想,便猜到了此人是谁,既然当初生日宴都可以让这位桓相国办的那样隆重铺张,那么出兵之事也定然会全权听从,看来这谢珝是来祝他刘氏翻身的。
既然一切安排的亭亭当当,就要看老天何时给他这个可乘之机,当年孔明在三江口借东风,他刘裕也要重蹈覆辙,借来一夜东风,烧尽桓氏的基业,烧光桓氏的野心。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既然桓玄已经走到三者全无的状态,那么也该由自己登上至高无上的宝座了,何况北府兵的兄弟们,都在抛家舍命的追随着自己,一切确实也该有个结果了。
黄沙千斤埋骨辞,长风万里破军兕。
天道有时注定了一些人的结局,若是有人曾经在万事开始之前就预知到了,那么逆天改命,想要躲过一些灾祸,也不是不可能,只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又会回到抉择点,重新面对不同的灾难,因为万物循环往复,冥冥中皆有注定。
只是世间英雄往往不会顺应天道,而是偏要逆天改命,而至于身后的因果报应,他们便不再关心了。
等待东风的人,不知为何,都是如此简单,就会被相助。刘裕也终于等到了这刮起东风的一天,于是,他没有遗失天机,即刻命何无忌、刘毅帅军南北夹击桓玄的逃亡方向,又命刘道规在正面放火,并大肆掩杀,而他自己则是绕道江陵堵塞住桓玄回退的道路。
刘裕的大军刚刚有所动静,令他更加顺心顺意的事情来了。本来指望依靠着桓玄这棵大树好乘凉的殷仲文,终于忍不了桓玄事事听从谢珝的安排,消极怠战节节后退,还让出了建康城,在这殊死一战前,竟然遣退了大部分兵马,让他们以各种原由把守边塞要地。
而自己身边只留下亲兵,如此空虚的后方,又怎能保证胜利,明明是在将自己的命拱手送与他人。他殷仲文怎么能出师未捷就身先死,他还有多少荣华富贵没有享受,高官厚禄在等候。
于是他趁乱强行命人将安帝与安帝皇后保护起来,走险要小路,将二人护送回建康城。只是他从未想过,这一切如此顺利,看似巧合,却都在一个人的眼里,只不过,这个看透了大是大非和生死的人,不屑于理睬这奸佞之徒,便由他去了。
于是当刘裕动身江陵城之时,得到了两封密报。其中一封是谢重弥留之际并没有半句言辞留下,便追随他的先师与世长辞了。另一封则是,殷仲文将帝后送回建康城之事。
谢重师徒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助他夺取了天下的三分之一,而这殷仲文又叛逃桓玄,送来了这又三分之一,接下来,只剩自己灭掉桓氏逆贼,将这最后的三分之一装入自己的囊中。
观完此二封密报,刘裕站在山头,望着刚刚烧红的一片夜空,仰天长笑。
作者有话要说: 下一章,就完结了,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鞠躬。
第93章 
桓玄想过如果自己和谢珝放弃生的希望,由着自己的失败被写入史册,却不曾想过丧失军心的队伍会败的这样惨,而他此时最不想看到的是,陪着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全部葬身在这块焦土上。
最后一战前,他已经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前秦对晋朝江山不稳的虎视眈眈,已然开始在边疆滋事扰民。借助这个理由,他甚至已经将绝大部分的将帅派往顾恺之处,任其调遣阻拒祸乱的秦军。
而留在身边的部队,只有桓氏代代相传的铁甲军和一些本就存有些异心的将领。铁甲军是誓死要保护他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不可能离开他身边的人。而那些存着异心的将士们,则是大战之时,就会自行选择叛逃,留出一条生路来。
自己想要放弃生,不该也拉着人陪自己死。特别是有一个人,就算他已然决定了要陪自己一道去,他也是万万不舍得的,所以,他的铁甲军还有最后一个用处,护着那个人安全的离开。
战局在东风起的一瞬间,似乎超出了桓玄的预计,本来想借着安帝在手的底牌拖延一些时间,却被殷仲文捷足先登,主动将这二位送回了建康城。这样时间就更加紧迫,自己对生死无阻畏惧,可是谢珝绝不可以葬身在此处。
他今日就是拼了全部军士的性命,也要救出心上之人,原本退回江陵城的计划显然也走不通了,为今之计只能铤而走险,走水路送谢珝去第二方案的晋安,再南渡夷州,方可保万全。
想要从何无忌的手下送走谢珝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全部将士的拒死力拼,不过如今的情势这样严峻,就是那些本想叛逃的兵士,也都怕葬身火海而奋勇杀敌。既然定好了方向,桓玄便下令,全部军士向南奋力拼杀,势必要让全员都能上撤退的船只。
何无忌果然没有辱没舅舅刘牢之的威名,在全军将士拼死护着桓玄谢珝登船之时,他也是发了狠的人来斩人,佛挡杀佛,一路之上,斩首桓氏数名大将,眼看着就要追到口岸上。
正在紧迫之时,却杀来一另一名红盔红甲的小将,不必问,此人正是刘敬宣。不知是哪处军情报告,一听说桓氏要从南面顺江而逃,他便飞奔而来,势必要亲手将仇人正法。
何无忌见刘敬宣亲自引兵前来,便了然于胸,知道他这是要亲手斩了桓氏,以报他父亲之仇,顺便拿下头功,以此为基础再次提出为刘牢之平反。本想与他合兵一处,共同讨伐,而杀红眼的刘敬轩却果断拒绝了这一提议。
刘敬宣独自杀到江边,追赶桓玄军马,而何无忌则是让自己的部队沿路屠杀桓玄部队所余下的士卒,随后再赶到江边支援。他何无忌心中也是有顾虑的,若是自己做了这先头部队,抢了头功,将来舅舅平反不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