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留索夫日记钞》第35章


将至,我们等待死神》。勃留索夫对该诗 的最后一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然后,他朗诵了自己的两 首新诗,《亚当与夏娃》与《俄耳浦斯与欧律狄刻》。谢尔 盖 索罗夫约夫也朗诵了几首他自己的诗。勃留索夫就这 些诗的形式作了分析,没有触及诗的含义,甚至好像在强 调他把这些诗仅仅视为学生的习作。他用这种教训的态度 对待像别雷和勃洛克这样自成一家的诗人,使我惊愕不 已①。然而,就我所知,勃留索夫一生一直保持着这一习 惯。
①别雷在其回忆录《世纪之开端》中把勃留索夫描写成一位严厉而热 心的导师。别雷写道:“所有关于勃留索夫压制青年诗人的说法并非 属实。他固然偶尔也出过差错:他起初未把霍达谢维奇列入他的 ‘诗人’名单中, 但不久他便予以纠正了。 英译者
第 198 页
在那次聚会上,我们一边用茶,一边继续讨论。我注 意到勃留索夫对他自己的诗所做的分析是没有条理的。它 们被当作福音一样被接受了。我所害怕的事最终还是发生 了:勃留索夫要我朗诵自己的作品。出于怯场心理,我拒 绝了这一要求。 九十年代,勃留索夫是现代派的领袖。许多人认为, 作为诗人,勃留索夫比起巴尔蒙特、梭罗古勃和勃洛克来 略为逊色,但在学问方面,勃留索夫远胜于他们。巴尔蒙 特、梭罗古勃和勃洛克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地位并不很热 心,而勃留索夫则想发起一个文学运动并使自己成为该运动 的领袖。因此,运动成员的组成和指挥,与相对抗阵营论战 的义务,组成工作和制定战略的工作
所有这些都主要地
落在了勃留索夫身上。《天蝎》出版社和《天秤》杂志完全 由他一手操纵,展开辩论,组织盟友,挑起战火,时而联 合, 时而分裂, 时而调解不和, 时而又惹起争端。 〔……〕 平等观念与勃留索夫是完全不相容的。这可能是由于 出身于下层中产阶级,该阶级的社会环境对他造成了一定 的影响。要小资产阶级屈从或逃避比之要其他人比如贵族 和工人要容易得多。而另一方面,能使人居众人之上的良 机更能煽动的是存侥幸心理的资产阶级而非工人或贵族。 〔……〕一个人表现出独立性意味着将永远成为勃留索夫的 敌人。青年诗人的作品如果没有请勃留索夫评价过并获得 他的认可,那么,毫无疑问,勃留索夫永远也不会原谅他。
玛丽娜
茨维塔耶娃即为一例 。如果另有一家出版社或
茨维塔耶娃的文章《劳动英雄》。
英译者
①参看玛丽娜
第 199 页
杂志出现的话,尽管他们对勃留索夫的态度是友好的,但 因为它是由其他人而不是由勃留索夫所控制,那么,一道 禁令会立即发出,禁止那些凡在《天蝎》出版社出过书的 人参与其他出版社。因此,与《格里芬》出版社合作或为 后来创办的《艺术》 止。
者围着他转 与《转折点》
撰稿都受到严厉禁
滋生出谄媚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勃留索夫想让奴性 哎呀,这类谄媚者不难找到。勃留索夫的 露面常加以戏剧性的安排。他收到邀请后不说“去”还是 “不去”,而是宁愿让人们等待和希冀。在指定的时间里, 他的追随者们先后露面,而他是不会到的。我清楚地记得, 年,在一次文学沙龙里,在勃留索夫来还是不来的问 题上,大家争论了达一个半小时。他们互相问道:“你知道 勃留索夫他来还是不来?”“我昨天见到过他,他说他会来 的。 但今天早晨他告诉我他很忙。 今天下午四点他说 “ ” “ ” 过他要来的。”“我五点钟见到过他,他说他不准备来。” 每个人都想显示自己比别人更了解勃留索夫的行踪,因为 他与勃留索夫亲近些。最后,勃留索夫来了,没有人敢先 对他说什么,而是他问一句,人们答一句。 他的离去也同样故弄玄虚:他会突然离开。有一次,
离开安德烈 别雷家时,他突然关了灯,在黑暗中离开了 大家。当灯重新打开时,勃留索夫已不在房间了。第二天,
别雷收到他一首题为《罗基致波尔得尔》的诗,结尾是:
①《艺术》:莫斯科,
《转折点》: 科, 莫斯
年。艺术与艺术批评月刊。
英译者 年。文学与社会评论月刊。索罗科 英译者
夫任编辑,该刊副标题是:自由思想论坛。
第 200 页
宇宙最后的主宰/黑暗, 黑暗伴随着我①。 〔……〕他不喜欢人们,因为首先他不尊重他们,至少 他在成年时期是这样的。年轻时,他似乎对柯内夫斯科依 有过好感,他对待芝娜塔
吉比乌斯的态度也还不错。此
外,我就举不出其他人的名字来了。他反复强调的他对巴 尔蒙特的爱,简直不能称之为“爱”,至多是萨里埃尼②在 莫扎特面前所表示出的惊异罢了。他喜欢称巴尔蒙特为他 的兄弟,而马克斯 沃罗辛却认为,勃留索夫对巴尔蒙特 的那种兄弟般的感情,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事实上自 该隐③就开始了。年轻时他也可能热爱过杜勃罗留波夫, 但当杜勃罗留波夫献身于基督教和民粹主义后,勃留索夫 就不再容忍他了。杜勃罗留波夫过着流浪者式的生活。有 时,他会来莫斯科,且每次都与勃留索夫一起待上几天。 他同勃留索夫的妹妹耐德亚有着共同的宗教见解。他还是 个素食主义者,拄一根拐杖四处周游,见到每一个人都称 之为兄弟或姐妹。有一次,我在文艺俱乐部里偶然遇见了 勃留索夫。当时是下午两点。勃留索夫正在玩纸牌。我愣 住了。
①在这首诗中,勃留索夫与别雷展开了论辩。该诗后收入《花环》中。 勃留索夫在注释中说明诗歌借用了斯堪的纳维亚神话。愉悦之神波 尔得尔由于魔鬼罗基的背叛而死去。罗基虽受到了惩罚,但他终究 是 胜 利 者 。 英译者 ):意大利歌剧和教堂圣曲作曲家。他作为莫 ②萨里埃尼( 扎特的对手而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普希金曾凭毫无根据的传闻把 中译者 他写成毒死莫扎特的凶手,从而使他更为闻名。 ③该隐:犹太教、基督教《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的儿子。《创世记》 中 称,他因嫉妒而将其弟亚伯杀死 。后常用以比喻骨肉相残。
译者
第 201 页
“我还能怎样呢?”勃留索夫说,“我现在是无家可归 了:杜勃罗留波夫一直待在我们家。”他直到杜勃罗留波夫 走了才会回家。 波瑞斯 萨多夫斯科依 ,一个聪明而英俊的小伙子, 在他冷漠的外表下却藏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他称勃留索 夫的情诗为淫诗,因为勃留索夫曾在诗里侮辱过他。但波 瑞斯错了。勃留索夫的性行为是带有强烈的悲剧性的,当 然不是像他所乐于想象的那样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而是心 理学意义上的。勃留索夫既不爱人类,也不尊重人类,他 从未真正爱过那些他偶然与她们“共寝”的女性。勃留索 夫诗中的女性就像两滴水一样互相相像。这是因为他没有 爱过他们的任何一个,或把“她”与另外一个“她”区分 开,或试图去了解她们。他真正尊重的很可能只是爱情本 身。他对他的情妇们很少留意,“我们像祭坛上的牧师一样 履行了我们的仪式……”多可怕的字眼。如果只是一次仪 式的话,那么无论与谁举行仪式都是无所谓的。“爱的女祭 司”是勃留索夫常用的一句短语,但女祭司的脸是被蒙盖 起来的,一位女祭司可以换成另一位 “仪式” 是同 仍 样的。〔……〕勃留索夫恐怖地尖声叫道:“颤抖着,我拥 抱了一具尸体!”此外,她们对他的爱常常会转变成痛苦。 在情感之床/抑或死亡之轮? ” “我们在哪儿/ 他热爱文学,并且只热爱文学。他仅仅以文学的名义 爱他自己。事实上,他是怀着神圣的热忱履行了他青年时 立下的誓言:“不要把爱,也不要把同情施于他人,只崇拜 你自己,而且要无条件地崇拜你自己;”同时,“又要不带 丝毫杂念地尊奉艺术。”艺术仅仅因为是艺术而成为他的偶
第 202 页
像,对艺术的崇拜使他不惜牺牲活生生的人性。必须承认, 他自己也成了崇拜艺术的牺牲品。文学对他来说,是冷酷 无情的上帝,需要永无休止地为它献身。勃留索夫之崇拜 文学这个“上帝”,实际上是渴望跻身于文学史册。在知识 的圣殿前,他像伊斯兰教徒在作为麦地那化身的圣石前一 样,顶礼膜拜。

月,他三十岁生日那天,他对我
说:“我希望世人能永远记得我,这样,世界文学史册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