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363章


蟮奈牡勐穑俊?br />
韩安国赶紧恭维太后几句:“先帝与太后简朴是出了名的,二十多年宫室苑囿无所增,一所露台花费需要一百金,先帝听说后,命令立即停工,其爱惜民力,成为天下臣民的楷模,臣等仰慕至极。”他知道,即使太后再怨恨、再责备梁王,也没有坏心眼儿去坑害梁王,内心肯定护犊子,宠着梁王,袒护梁王,为梁王着想。
“你回去告诉阿武,一定谨言慎行,不能因为稍稍立一些战功,便把尾巴翘上天,为所欲为,不仅皇上不高兴,哀家也很生气。哀家再怎么护犊子,也不能纵容他。”
“诺。”韩安国知道太后要结束会见,磕头行礼,告辞出殿。他本来想孝敬太后一些贵重的礼物,但看到太后心情不佳,送礼只会适得其反,长叹一声作罢。
返回的路上,韩安国脑子高速飞转,一刻也不消停:今日太后的接见明显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皇上对梁王的猜忌不是一般的猜忌,已经很深,连太后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尽快消除这种猜忌,对梁王大大不利。而要消除皇上的猜忌,必须先说服太后;而要说服太后,除了长公主这条路,别的无路可走。想着,想着,韩安国突然命令驭手:“调转车头,去长公主府。”
“诺。”驭手回答一声,扬起长鞭,打了辕马屁股一下。辕马顿时昂起长长的头颅,向前疾奔而去。
来到长公主府门前,韩安国向门卫递上名刺,门卫不敢怠慢,跑进府中,禀告长公主。长公主平时没有少受梁王的馈送,一听说梁国的使者韩安国求见,嫣然一笑,吩咐门卫:“快快有请。”
门卫折回,把手向韩安国一伸,做出一个请的姿势。韩安国昂然而入,随从们抬着几箱厚礼,紧跟在他的屁股后边。长公主走出屋门,看梁国的差役抬着几箱子礼物,估计价值不菲,心中很高兴。
韩安国上前施礼:“臣韩安国谨遵梁王之命,特来拜访长公主。”
长公主笑吟吟说:“按道理说,本宫不能私受诸侯的礼物,但梁王是本宫的弟弟,对弟弟的礼物,本宫不忍推却。”转身吩咐贴身总管,把抬箱子的随从引向库房。随后,长公主把韩安国引进客厅,客气让座,丫鬟倩儿倒满茶水,退出房门。
韩安国双手一拱说:“梁王派臣向长公主问好。”
长公主莞尔一笑,一语双关问道:“本宫一切正常,倒是梁王,他好吗?”
“好,好。”韩安国是为梁王疏通关系而来的,也不隐瞒此行目的,想到这几天的遭遇,不无忧虑地说:“只是臣此次出使朝廷,皇上不知何故,拒不见臣。臣斗胆前往太后处,不料挨了一顿训斥。臣觉得皇上、太后对梁王误解太深,恐非社稷之福。”
“唉,梁王在姊妹仨中被母后宠惯,本宫都不好意思说他。”长公主睨一眼韩安国,看似无心,实则意味深长地说:“平定七国之乱后,他变了,变得越来越奢侈,变得越来越不遵守朝廷的礼制,外边都传疯了,皇上怎能高兴呢?太后怎能不生气呢?”
韩安国闻言,离开座位,噗通一声,跪在地上,以泪掩面,痛哭失声:“吴、楚、赵等七国叛乱时,函谷关以东的诸侯皆响应西向,唯有梁国以至亲之故而忠心朝廷。梁王思念在关中的太后和天子,跪送鄙臣等六人,率军抵抗吴楚叛军,困守睢阳,致使吴楚叛军不敢西进,为朝廷彻底消灭叛军争取宝贵时间,这都是梁王的功劳啊!”
韩安国为梁王摆功,长公主不大以为然,敛住笑容,鼻子哼一声说:“你不说,太后和皇上难道心中没有数吗?这恐怕不能作为他奢侈淫靡、僭越天子的缘故吧?”
不料韩安国巧舌如簧,狡猾地辨解:“梁王的父兄都是天子,平常所见都是大场面,出游称跸,归来曰警,宝车和旌旗都是天子所赐,无非想向封国夸耀,向诸侯炫示,使天下臣民皆知太后、天子的宠爱而已。”
“这?”长公主觉得韩安国的辩解尽管充满狡辩的意味,但似乎也有几分道理,再说,她收了梁王的礼,得为人家说话才是,于是同情的天平倾向梁王。
只听韩安国一张利嘴仍然在继续辨解:“现在太后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梁王大为恐惧,日夜流泪,不知如何是好?为何梁王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作为一个忠心的臣下,而太后和皇上竟然不能明察,不能理解,不能顾怜呢?”
“起来吧。”长公主彻底被韩安国的口才征服了,重新笑容可掬:“韩卿一张利嘴能把稻草说成金条,让本宫心悦诚服,梁王即使有天大的过错,也是本宫的弟弟,本宫明天进宫,给太后好好说说,让他们弟兄俩和好如初。”
“谢长公主。”韩安国双手抱拳,向长公主一躬到底。
毕竟接受梁王的重礼,长公主觉得从中穿针引线,说通母后,打消皇上的顾虑,还是有几分把握的,嘴上却谦虚地说:“至于能否说通?那就要看梁王的运气。”
“祝长公主好运。”韩安国小眼睛精光四射,充满智慧的光芒,然后客气几句,离开长公主府。
第334章 结识权贵探内情() 
翌晨,长公主怀着心事,坐车进宫,见到窦太后,把韩安国的辩解重述一遍。经过她从中巧妙斡旋,窦太后方才释怀。
窦太后高兴地说:“听了女儿的话,方知阿武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忠实的臣子,哀家要给皇上耐心解释,彻底消除他的疑虑,使他们兄弟俩和好如初。”
看到太后对梁王消除误解,长公主觉得自己在亲人之间成功地扮演桥梁纽带作用,能够问心无愧面对韩安国。当然在完成梁王的使命后,她忘不了诋毁、攻击栗妃母子一番,直到窦太后相信、赞同她的观点,才满怀高兴地离开长乐宫。
面对皇上很重的疑心,窦太后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没有对梁王采取护短的态度,而是本着“一碗水端平”的原则,本着“消除疑虑,劝其和好”的原则,耐心细致与皇上进行思想沟通,毕竟她没有伤害他们其中任何一个的想法。
趁着皇上请安的时候,窦太后对他说:“今儿个就咱娘俩,说说知心话儿。昨儿个长公主进宫,她告诉哀家,阿武的使者韩安国在朝廷碰壁,在哀家这里受到训斥,转而去找她,向她说明阿武的实情。”
“母后,不是皇儿猜疑老三,老三的做法太过分,许多大臣都在告他,告他有不轨之心。”
窦太后满面忧愁地说:“哀家承认,阿武奢侈淫靡,器物逾制,僭越天子,拟于天子,看上去确有不轨之心,但长公主的解释让哀家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皇上是个孝子,一看母亲为他们弟兄俩牵肠挂怀,心中老大不忍,恭敬地说:“请母后垂训。”
窦太后不急不躁地说:“你的父亲是皇帝,你是皇帝,唯独阿武不是,他有想法也是正常的。”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皇位既定,老三再有想法就不对了。”皇上觉得太后在为梁王说话,忍不住反驳一句。
窦太后笑了笑说:“话虽然这样说,但你是不是也有责任呢?上次酒宴,你一高兴,说出千秋之后传位于他的话,本来他没有这个想法,经你一说,他产生想法,要哀家说,这都怨你。”
经窦太后这么一说,皇上脸色绯红,后悔莫及地说:“皇儿当时是开玩笑的。”
“庙堂之上,皇上金口玉言,岂能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呢?”窦太后责怪皇上几句,口气一转:“不过,阿武太幼稚,竟然把一句玩笑当真。”
“他陷得太深,都不能自拔。”
“其实,阿武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忠心的臣子,七国叛乱的时候,他跪送六位将军,困守睢阳,致使吴楚叛军不敢西进,如果他心中没有哀家,没有皇帝,他会这样做吗?”
“正因为他立有战功,后来才敢出游称跸,归来曰警,奢侈淫靡,僭越天子。”
“他无非想向封国夸耀,向诸侯炫示,使天下臣民皆知太后、天子的宠爱而已,你不必为此大惊小怪。”
太后的解释让皇上的疑虑得到暂时消除,皇上摘下皇冠,向太后谢罪:“母后,皇儿与阿武不能相互勉励,反而让母后劳心,皇儿内心很惭愧。”
“哀家什么都不要,只要你们弟兄俩和好,这比什么都好。”窦太后心有所感,浑浊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
“太后放心吧,皇儿明天接见梁国的使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