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376章


皇上听过黄生与辕固生争论汤武革命,觉得辕固生说得有理,不愿意让辕固生平白无故丢掉生命,不由眉头紧皱,脑子高度运转,很快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吩咐左右,拣来一把明晃晃的利剑,交给辕固生,埋怨道:“你呀,真不知道圆融。朕现在很为难,既不想让太后生气,又不想让卿死,给你把利剑,下边看你的运气啦,卿好自为之吧。”
辕固生谢过皇上,持着利剑,进入彘圈,正好一只野彘哼哧哼哧跑来,张着血盆大口,朝他扑来,情急之下,他顾不上害怕,闪身跳到一旁,躲过一扑。野彘扑空,不由大怒,瞪起一双红通通的小眼睛,重新朝他扑来。他挺起利剑,朝着野彘的心脏刺去,野彘一声凄厉的尖叫,笨重的身子訇然倒在地上,只见利剑被野彘裹挟而去,一股鲜血喷出两尺开外。他走至野彘的身边,用尽浑身力气,拔出利剑,提着沾满血迹的它,茫然走出彘圈。
“辕固生把野彘杀了。”左右把这个消息告诉太后,尽管这个结果不合乎她的本意,但此时她已平息怒气,恢复理智,毕竟对方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毕竟自己是一个宽厚善良的人。她默默无语良久,算是宽宥辕固生。
皇上亲眼目睹这一幕,手心捏着一把汗,等辕固生把野彘刺死,方才长松一口气,庆幸地说:“真险呀。”通过这件事,说明皇上既尊崇黄老道学,又允许儒学自由存在,为儒学的崛起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345章 李广无封() 
参加镇压七国叛乱的将领都得到封赏,有的被封侯,有的被赏赐钱物,只有李广例外,二者都没有。
封侯需要赫赫战功,像窦婴、栾布、卫绾、公孙浑邪、程嘉和苏息等将军,驰骋疆场,叱咤风云,屡建奇功,封他们为侯当之无愧,谁也说不出什么。但也有一部分战功显赫的将领,没被封侯,如灌夫、韩安国、张羽、傅柏、丁宽等大多数将领,还有一部分本来就是侯爵的将领如周亚夫、韩颓当、郦寄、灌何和曹奇,一人不能封两回侯。
而这些没有被封侯的将领,都得到财物的赏赐,有多有少,多多少少而已,只有李广既没有封侯,也没有得到赏赐。回想起自己舍生忘死,突破千军万马,把淮泗口烧掉敌人粮草的胜利消息送给孤军坚守睢阳的梁王,使广大将士们守城的信心倍增,从而保证全局的胜利,他开始纳闷了:“咱打仗从来没皱过眉头,但这赏赐的事,咱看不懂,咱看糊涂了啊。”
为讨个公正,李广到太尉府,找过周亚夫,郁闷地说:“太尉说句公道话,李广打仗怎样?”
李广不说三,不说四,突然冒出这句话,周亚夫感到奇怪,客气地让他坐下,翘起大拇指夸奖说:“那还用说?李将军身先士卒,摧锋陷阵,剽悍绝伦,骁勇无敌呗。”
“太尉既然如此评价本将,你给评评理,为何其他的将领都得到赏赐,唯独李广两手拍光,这是何故呢?难道太尉没有给朝廷上奏本将的功劳吗?”
“这你可冤屈本太尉啦。”周亚夫指着李广,笑着回答:“本太尉一向公正无私,据实奏报,从别的将领都得到赏赐就能得到证实。至于你为何没得到赏赐,本太尉尚且纳闷呢!再说了,本太尉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为何要对你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周亚夫设身处地替李广着想:“将军不妨通过宫中消息灵通的宦官这条途径,也许能问出子丑寅卯。”
“也只有这样。”李广听周亚夫说得有理,觉得他一片好意,起身告辞。
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李广通过宫中宦官打听,才获知朝廷不赏赐他的原因,原来出在梁王赏他将军印,梁王有当皇上的雄心,皇上害怕梁王与将军们里应外合,因而没有赏赐他。当他找到事情的原委后,不得不为皇上的敏感而感到揪心甚至恼火,他想找皇上辩解,但觉得这样做,只能把事情搞砸。想来想去,还是忍下这口气,但心里感到憋闷,出气不顺,并暗下决心:“李广是忠是奸?时间会说明一切。”
皇上挑选戍守边疆的将军,其中有李广,这自然有他英勇善战的原因,但不排除皇上有把他与梁王拆开的考虑,有本事到边疆去施展,不要在内地盘踞。他二话没说,带着得力的随从,像郝虎、陈乾等人,毅然赴任上谷郡守。
到了上谷郡,上谷郡与匈奴接壤,李广天天与匈奴交战,每战都亲临一线,与匈奴人短兵相接,面对面肉搏,仗打得激烈而又残酷,每次都面临死亡的威胁,然而他不肯少却,意气风发,谈笑自若。
已经从边疆调回朝廷,现在就任典属国的公孙昆邪,对李广的情况非常了解,实在看不下去,主动找到皇上,哭着对他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他勇敢自负,从不畏怯与敌虏肉搏,臣担心长此以往,万一失手,他会为国捐躯,朝廷将从此丧失一员良将。”
皇上听了公孙浑邪的哭谏,不禁为之动容:“李广神勇,乃世之虎将,这次放在上谷郡,让匈奴人尝到很大的苦头,朕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诚如卿所言,他每次打仗都深入到一线,与虏寇一刀一枪干,危险极大,倘若殒身,于国不利。”对李广在上谷郡的上乘表现,皇上是满意的,想到当初因为梁王赐李广一枚将军印,怀疑他与梁王狼狈为奸,里应外合,不由噗哧笑了,脑子里不停地寻思:看来朕当时太敏感了,竟然没赏赐他一钱,做得有些过分,他也真是,事后竟然没有找朕辩解一句,可见他是一位能吃亏的将军,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将军,也是一位值得保护的将军。
为保护将军,为补偿将军,皇上决定采纳公孙浑邪的谏议,把将军从激战不断的上谷郡调到战事相对较少的上郡:“从当下看,李广不仅仅代表他个人,也代表大汉朝,他的存在对战斗在前线的广大将士是一种激励,对侵袭不断的匈奴人是一种威慑,朕要好好保护他,决定依卿之言,把他调到上郡任郡守,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公孙浑邪知道,李广崇尚武道,只有让他戍边卫国,才能把他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留在内地,反而无用武之地,反而坑害他。
就这样,一道诏书把李广从上谷郡调到上郡,对于这次平调,将军又是二话没说,非常痛快地办完交割手续,然后带上自己的亲信郝虎、陈乾等人,到上郡赴任。
李广来到上郡,上郡也是西北边陲的重要战略要地,将军作为一个经过几十场战斗的过来人,对上郡重要性的认识是很到位的。他来到上郡第一件事,就是整军备战,修城墙,修战壕,抓训练,抓战备,储存粮草,饲养战马,打造军械,每天都在准备打仗。
在做好战备的同时,李广组织士兵帮助辖区百姓干农活,如种地种菜,施肥浇水,锄地薅草,每到夏秋收获的季节,田野里到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不仅是打仗的内行,也是能生产会生产的行家。
作为将军,李广在战场上杀敌如麻,像冬天的寒风一样冷酷,但他对下属士兵对当地百姓却非常关心,像春天的暖风一样和煦。每当士兵有病的时候,他都像长兄一样问长问短,端饭倒水,跑前跑后,平时对士兵要求比较宽松,但打起仗来总能形成一个拳头,这让与他齐名的程不识将军感到很惊讶。每当百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乐意伸出救援的双手,因而他在士兵中在百姓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士兵与百姓都乐意为他所用。
城外王家庄王老汉是李广的联系户,膝下有个十五岁的女儿,叫萍儿,长得齐齐整整,萍儿前几年死了娘,父女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紧张,但平平静静。李广经常周济他们父女俩的生活,他们对将军心存感激,逢人便讲:“从来没遇到过心眼这么好的将军。”
李广天生是个打仗的命,在上谷郡每天打仗不断,来到上郡,战争的阴影随之而来。公元前148年2月,春寒陡峭,冷风嗖嗖,一队匈奴骑兵来到上郡城外抢掠,百姓有腿脚跑得比较快的,一溜烟跑到城内李广的衙署,上气不接下气告诉他:“将军,匈奴人打来了。”
“这群狗娘养的,皇上刚把南宫公主嫁给军臣单于,他们便背信弃义,撕毁和约,来侵犯上郡,他们来了多少人?”
“大约千把人。”
“郝虎,郝虎。”
“将军有何吩咐?”郝虎应声跑进来,看见李广披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