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强国梦》第749章


这一座桥梁是被逼出来的,非建设桥梁不能解决问题。
浑河是辽河的支流,在沈阳这个位置,它的河道很宽。但是由于地形落差大,正常时,河道中水量很少,无法行船,如果想行船,就要建拦水坝蓄水。但是这条河流在汛期时洪水流量很大,拦水坝妨碍泄洪,并且由于落差大,奔腾汹涌的河水中也无法行船。因此,不能使用轮渡接续铁路,建桥梁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否则,铁路将就此中断。
顺便说一句,浑河是辽宁省水资源最丰富的一条河流,在现代,辽宁核心地带的几个大城市都是靠浑河的一座水库供水,这个水库名叫大伙房水库,位置在抚顺以东二十里。著名的萨尔浒之战的古战场就被淹没在这个水库之下。
在青岛至西安的铁路建设中,由于建桥梁的技术还不到位,所以铁路线路都是躲着需要建设桥梁的位置走,绕了很多弯路。但是过浑河的这一次躲不过去了,无奈之下,修建了这个大型的桥梁。
修建此桥时,悬索桥的经验尚未总结出来,因此,这是一座桁架桥梁。为了减小跨度,接近两百米的桥梁用了二十个水泥桥墩,跨度减少到了十米以下。由于钢材的紧缺,也是为了降低造价,桁架是钢木混合结构,并且铁路是单行线。
这一座桥建设工期差不多用了一年半,造价合白银约一百万两,在这个时代就算是大型工程了。
这条铁路还有一个突破,那就是从抚顺到通化,以及邻近吉林城的局部是通过山区的,这也是青西铁路所没有的。并且从吉林到茂山,再到海参崴是更艰难的山路。
所以说,辽宁的这条铁路,与青西铁路比较,线路并不长,但是技术难度大。
朱万化特别的视察了这一段铁路,并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
“还有一条铁路,它的战略意义最大,但是修建十分困难,这就是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连通康南与四川的铁路。我们只要不断的努力,我相信再有三十年、五十年,到了我们的儿子或者孙子那一代,铁路一定能够修到康南省。它的重大意义是划时代的,因为这条铁路,中国就算是真正的印度洋沿岸的国家了,那里的粮食和石油这两大资源就摆在了我们中国的炉灶上,是我们的盘中餐!所以,要激励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要加重赏赐,让他们更快更好的解决铁路建设的难题,力争早日跨越喜马拉雅山!”
对于圣宪王爷的这段话,孙传庭等官员们不是特别的明白,他们现在能懂得一点,那就是粮食,他们都知道粮食的重要。至于“石油”、“印度洋沿岸”的意义,他们都不懂,这个年代的人,还没有海洋的意识。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个大陆国家,或者叫做内陆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却没有海洋的意识。明清两代都长时间的禁海,“片板不得下海”、“闭关锁国”的命令,在明清两代都被长时间的执行,跟不上世界进步的脚步,尚不自觉。
只能到若干年之后,历史学家们才能翻出当年圣宪王爷的语录,到那时人们才能赞叹王爷的睿智英明。
七月底,朱万化结束了北方的巡视,暂时回到开封,并且准备下一步的行程。
南半部的巡视路线是:台湾、福建、琼州(海南岛,它是广东省的一部分,但是在国防军的控制之下,不属于明王国管辖,按现代的区划,这里还是要建省的)、广东、三金、新加坡、安岛、康南、锡金府、波斯湾、苏伊士地区。都是航海为主的线路。
南半部的巡视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568章完………
我的另一部书——啊!东北军,已经签约,欢迎读者光顾。
第569章:疯狂的橡胶园() 
朱万化在开封暂短的休息了二十多天,处理一些重要的公务,过问了一下江西围剿左良玉的军务,就准备新的巡视行程了。对于他的行程,内阁又一次的干预了,不允许督军大人进入福建和广东,理由当然是安全。最后协商妥协的办法是在沿海港口接见当地官员,并且督军大人不得下船,接见就在船上的会议室进行。
纪元2191年,崇祯十三年八月下旬,朱万化启程巡视南方几省。这一次没有车队了,只有督军大人的防弹马车装在船上随行。由于人员装备不多,船只也就少了。出巡的船队有朱万化的专用客轮金华号,朱万化及其随员、护卫都能容纳,外加一艘交通船、一艘通信快船。护航任务由黄海舰队负责,他们很重视,出动了舰队的旗舰:济南号巡洋舰、一艘护卫舰、一艘武装商船充当辎重运输船。整个船队大型船只只有四艘,比较精干。
由于70毫米舰炮的逐年改进,已经极大的轻量化了,原来只有巡洋舰配备两门,现在护卫舰级别的军舰也开始配置了,跟随朱万化船队的护卫舰,其前主炮就换成了单管的70毫米舰炮,射程6000米(12里)。
这一次出行朱万化还带上了王后章氏,其目的还是带着她到外面的世界开开眼,看一看海外的风光。这一次主要的行程都是乘船,也具备舒适的条件。这也反映出他们夫妻一往情深,家庭和睦,这也是对外界的一种宣传,表示王府内部的和谐,也就隐含着国家稳定的意思。
章王后出行执意要带着二子朱钊,都说: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到了王后这里也不例外,朱钊今年八岁,王后生了两个儿子,朱钊就是她的小儿子了,现在正在上学,长时间出行,带上老师就可以了,也不耽搁学业。
朱万化一行人马,乘坐火车专列,到达青岛上船。船队都是机器动力的船只,速度很快,第二天就到达了台北。
五弟朱万雄,台湾巡抚倪汝学,布政使朱明秋等台湾军政各界的大员到码头迎接。场面隆重热闹这都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有一样是新鲜东西——照相机!立在欢迎的现场上,它是一个三脚支架,用黑布蒙着,看样子个头不小。除了摄影师,旁边还有两个人,一个双手举着一个小型反光锅,另一个手拿引火物,他们二人操作的是个闪光灯。
闪光灯燃烧的是一小段药捻,就是烟花用的火药,里边应该有镁粉成分,点燃后白光刺眼,这是朱万化告诉他们增强光线的办法。现代用的镁光灯是电打火,他们用的是用火绳点火。一个灯就要两个人操作。一小段药捻放到反光锅上,用火绳点燃。以配合照相机。
用闪光灯不是奢侈,而是必须的,那是感光材料的技术落后的原因,没有好的照明,拍出的照片就模糊,何况太阳的光线也不能保证总是晴天日照充分呢?
照相机是两尺大的木箱,个头太大了。前边是可调整的镜头,箱子的后背是可以装卸的。装上毛玻璃,就可以看到影像,用来对准聚焦,调整相机。卸下毛玻璃装上底片盒子,按动快门就可以拍照。
底片是涂上感光药剂的玻璃。每一片玻璃底片都装在密封的盒子里,照一片装一片,照完的底片要密封收藏。所以照相操作就要用黑布蒙上相机,避免走光。可不是女性露点的走光哦,不要想歪了。
照相机为欢迎仪式增加了不少噱头和热闹。朱万化还特意的把章王后拉过来,两人拍了一张合影,弄得章王后扭扭捏捏的不自在,因为女人们是很少在人前抛头露面的。
等到第二天照片洗出来时,朱万化看得直摇头。照片倒是蛮大的,能有半尺,就是太粗糙了,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像素太少,清晰度不够。不管怎么说,有照相机就比没有强,起码朱万化的光辉形象留在了世上,照片总比画像更准确、真实。在中国,照相机的出现,提前了两百年。不过作为背景的港口、军舰、建筑能够看得很清楚。
章氏王后却是喜不自胜,看着自己的像印到了硬纸板上当然兴奋,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在镜子以外看到了自己的形象。岂止是她,恐怕在世界上这也是第一批照片。
可随后她又担心起来,她不安的问朱万化:“老爷,这照人影不会把魂儿钩跑了把?”
没有外人的时候她还是习惯叫“老爷”,而不是王爷。她的问题很可笑,不过在这个时代可是人之常情,人们就是这个思维模式:人的魂儿不进箱子里去,哪里来的人影?
对于这种问题,朱万化只能安慰,没有别的办法,因为解释不通,光反射、折射、成像原理她听不懂。
朱万化灵机一动,有办法了!千解释万解释不如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