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旧事》第246章


有一日清晨,刘欣先醒。他起身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袖子被董贤压在身下,而董贤正睡得很香。
他不忍心打搅董贤,便从旁抽出一把剑,将袖子劈开。
后人把这一幕称着“断袖之癖”。
董贤得到刘欣的恩宠,在刘欣身边侍候的更加殷勤,他家有妻室,刘欣叫他可以回家看看妻子,董贤却坚持不去,表示陛下身子有恙,必须有人在身边照应着。
刘欣欣慰之下,下诏董贤的妻室可以住在宫中,与董贤团聚。
刘欣得知董贤有一妹妹未曾婚配,为了让董贤欢心,特意下旨娶董贤之妹为妃。而董妃所居宫室,也被命名为椒风,意思就是跟皇后的椒房同一个级别。
刘欣下诏在自己的陵墓边上再起一陵,准备赐给董贤。那意思就是说要跟董贤生生死死在一起了。
董贤的出现,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董贤父亲因为董贤已官至九卿之一的少府。除此之外,刘欣给董家的赏赐不可计数,这个连丁,傅两家外戚都看着眼红。
刘欣想要给董贤封侯,此语一出,召到群臣无一例外的反对。
“无功不能封侯,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董贤凭什么?”
群臣劝谏的一波又一波,才将刘欣的想法压下去。
如今东平大案,刘欣把董贤的名字添上去,目的就是要给董贤立个功,然后给他封侯。
为了给董贤扫平封侯的障碍,他又在封侯的名单中加上了傅太后的小弟傅商。
这个时候,御史大夫王崇跳了出来,强烈反对给傅商,董贤等人封侯,刘欣不允,王崇急了,竟然把封侯诏书给抢在手里,不让发出,搞得刘欣哭笑不得。
此事传到傅太后耳中,她很不高兴,那个董贤封不封不关她事,但是小弟傅商的事她则必须要管,她找来刘欣骂道:“你一个天子,却要受制于小小仆射,成何体统?”
傅太后的一席话,坚定了刘欣给傅商等人封侯的决心。
王崇也知道,傅商封侯他是阻止不了的,毕竟是傅太后的弟弟,但是董贤,却是靠美色祸乱宫廷,这都能封侯,天下就要完蛋了。
所以,王崇在未央宫殿前耍起了狠劲,把刘欣弄得十分懊恼。
这个时候,一道骇奏郑崇的奏章交到了刘欣的手上,奏章中诬陷郑崇交结宗族,意图不轨。奏章是尚书赵昌写得,他与郑崇有过节,这一次是来落尽下石的。
无可否认,赵昌选择的时机非常对。
刘欣当然明白这纯属诬陷,不过他现在被郑崇烦透了,所以就顺势把王崇送进大狱,叫人把他打了个皮开肉绽。
满朝文武中,还是孙宝有胆气,他出来替王崇说话,他表示这是赵昌的诬陷。
没想到,刘欣却大怒。他瞪着孙宝,这个孙宝,经常跟他对着干,这个节骨眼上你充什么好汉。
他当庭斥责孙宝附上罔下,是为国之蟊贼,并摘了他的乌纱帽。
王崇死于狱中,群臣哗然。
刘欣为了加快给董贤封侯,先是取悦祖母,给傅太后上尊号皇太太后,然后拉拢丞相王嘉及各位御史,王嘉在东平王案中没出头,一直心有愧疚,这次眼见王崇死于狱中,孙宝被贬,再也憋不住了,豁出去劝刘欣不要给董贤封侯。
受到丞相的阻拦,刘欣虽然恼火,但是也不敢硬来。
后来接人御史大夫的贾延也加入反对的行列,刘欣只能暂时作罢。
此事消停了一段时间后,刘欣突然下诏:封董贤为高安侯,宠为方阳侯,息夫躬为宜陵侯,傅商为汝昌侯。
此诏一下,群臣们都傻眼了。
皇上啊,不带这么玩的啊!
第258章 王嘉惨死() 
封侯已成事实,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刘欣的脑子已经彻底地混乱了,短短几年间,三公大臣跟换灯笼似的,一茬接一茬,而且现在把一个二十几岁的绣花枕头捧成了侯爷。
刘欣病得实在不清,照这样下去,朝纲必将混乱。
这可急煞了一些正直忠良的官员。
谏大夫鲍宣,表字子都,渤海人氏,自幼家境清贫,他能当上官,从孝廉到郎中,从郎中到议郎,再到谏大夫,全是凭着自己的真本事,一点一滴的干上来得。
他见朝中为几个告密人,一个男宠封侯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便愤然疾书,写下著名的七亡七死奏疏,希望引起刘欣的主意。
刘欣看是看了,对于他写得奏章也深有感触,但是,他看了等于没看一样,无非是口头上表扬了鲍宣的忠君为国,言辞恳切,奏章中指出的缺点,他刘欣则直接无视。
建平四年(前3年)末,息夫躬摸到了老乡傅宴府上。
“孔乡侯,别来无恙啊!”
“哦,什么风把宜陵侯吹来了。”
“诶,一直想来拜望君侯,奈何君侯尊贵,岂是我等想见就能见的!”息夫躬马屁一出,惹得傅宴一阵好感。两人虽然同是侯爷,但仗着外戚的身份,傅宴在其他显贵面前,还是摆出高出一头的姿态。
“哪里,哪里,你我是同乡,哪来的什么尊贵?请。”
两人坐定,一盏茶的功夫东拉西扯,还没扯到正题上,傅宴终于坐不住了,他问道:“宜陵侯,不会专程来看老夫吧?”
息夫躬笑了笑,示意他屏退左右,等堂子里只剩下他两时,息夫躬才微眯着双眼道:“如今,皇上宠信董贤,朝政有所松懈,君侯难道没有什么想法么?”
“额,我能有什么想法?”
“君侯,明人不说暗话,我此番前来,正是想助君侯东山再起,执掌朝纲的!”
“哦?你有什么法子。”
息夫躬点了点头,然后笑道:“只需君侯照我说的做便是了。”
从傅宴府上出来,已是天色半黑,但此行收获挺大,只要跟傅宴结了盟,就等于说跟太后拉上了关系,以后在朝中看谁还敢跟他放屁。
息夫躬第二天便上了道折子,说得是匈奴今年单于失约不来朝拜的事情。
这件事情引起了刘欣的主意,他赶紧召见息夫躬及公卿大臣,息夫躬面见了刘欣之后,便故作神秘,提出自己的话只能单独跟皇上说。
刘欣应允了。等所有其他臣子退出后,息夫躬说道:“灾异屡见,恐怕会有非常之变,可遣大将军去边境,整武备,然后斩一郡守以立威,震四夷,可以对应变异。”
这番建议听得刘欣一愣一愣的,这无缘无故令大将军出兵,然后斩郡守,可不是件小事,而且现在也没有大将军,去哪找大将军出兵巡边?
息夫躬则推荐了傅宴。
刘欣还不傻,没有马上听从息夫躬的建议,而是表示要考虑考虑。
息夫躬之所以出这样的主意,目的很简单,得到刘欣的重用。
等息夫躬退出,刘欣火速传来丞相王嘉,把息夫躬的谏言转告王嘉。王嘉一听就觉得好笑,怎么会有如此儿戏的事情。
然而,他的劝谏并未起到作用,刘欣信了息夫躬的话。
刘欣于次年改元元寿,在息夫躬的动作下,傅宴被任命大司马卫将军,丁明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两大将军中选出一人,出兵巡边。
说来也巧,那天选人的时候,竟然发生了日食,把刘欣及满朝文武吓得目瞪口呆。
刘欣只能暂缓遴选大将军巡边的事情,下诏征求直言进谏。
此诏一下,人心涌动。
丞相王嘉带头参了董贤一本,而不少吏民也上奏日食是阴盛阳衰的表现,是外戚专权压抑皇权的表现,希望皇上重视。
刘欣虽然收到了众多弹劾董贤的奏章,直接选择了无视,而对弹劾丁傅两家的奏章,则是半信半疑。
一个日食把刘欣弄得寝食难安,他想起了老丞相孔光,希望他能够解答自己的疑问。
孔光被接回了长安,刘欣封他为光禄大夫,给事中,待遇仅次于丞相。
孔光的回朝让众人又想起了另外一个人,他就是王莽,既然孔老头都能回到长安,那么新都侯为啥不能?
长安城内不少受过王莽恩惠的人率先上书,陈述王莽的冤屈,有人带头,后面则络绎不绝了,刘欣本来就有些忌惮王氏,现在迫不得已只能传旨新都侯王莽及平阿侯王仁回京,侍奉太皇太后。
可以让他们回来,但是不许他们为官。
这是刘欣的策略。
董贤受到这么多人的弹劾,把这笔账算在了始作俑者傅宴,息夫躬头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