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旧事》第250章


而王莽,对于这样的待遇十分享受。
他继续着自己的笼络人心的手段。
他建议王老太后带头节俭,而自己也贡献出百万钱,田三十顷救济民众。每逢水旱灾害,王莽都只吃素。
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那一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他
同时下令灾区减收租税,各地要充分抚恤灾民。撤销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改为安民县,用来安置灾民。
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
这番作为,又引来天下一片称颂,王莽的根基更加稳固了。
第263章 王莽专政3() 
王莽有理想,有手段,有背景,无不良嗜好,放眼当时的朝廷,还真找不出一个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人。
有人说他装,装崇高,装节俭,这倒真有点冤枉他了。换句话说,即便真是,能装几十年也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王莽的问题不在于手腕和谋略,而在于思想。
拿他与另一位权臣霍光相比,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二。
霍光在发迹之前,长于民间,生活说不上富裕,却是个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健康的环境塑造了健康的霍光,因此,在霍光的手上,也迅速地塑造了一个
健康的国家。
反观王莽,父亲死得早,他年少之时,叔伯兄弟个个在长安城叱咤风云,而他呢,只能在这些叔伯兄弟间小心翼翼地讨生活,白眼没少挨,气没少受,在
这么一个环境下长大,对于权力的渴望特别地热切。
王莽终于拥有了至高的权力,他上台伊始,就有不少看出端倪的重臣主动提出辞职,婉转地□□王莽。
王莽因此觉得心中发虚。
他上任之初,有带头捐田,不吃肉,提倡节俭的善政,对扭转社会豪奢风气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策略只不过是皮毛之策,并未触及国力下滑的根本,而王莽这时候
的心思,仍然不在治国上,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打击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力至上。
元始二年(公元二年),王莽打起了女儿的主意。
汉平帝刘衎年仅十二岁,尚未立后,王莽的长女王嬿年满六岁。王莽的想法是,把自己年幼的女儿送进宫,早点把皇后的位置占了,算是未雨绸缪。
要办成此事,其实只需要王莽一句话就可以了。
王莽不这么想,他想办成这件事,又得考虑自己的名声。
所以,王莽先奏请太后,提出应当给刘衎婚配了。
这个提议得到太后以及众多大臣的同意,在拟选名单时,众臣为了取悦太皇太后和王莽,特意给了王家绝大多数的名额。
名单送到王莽手中,虽说自己的女儿名字也在其中,王莽仍然有点哭笑不得。
“兔崽子们,办事真是不让人放心哪,如此一来,叫本公如何能把女儿送进宫去。”
王莽冥思苦想一个晌午,想出了一招以退为进的办法。
他找到太后,把名单的事情跟太后说了一番,然后提出自己的女儿无才无德,不能作为皇后的候选人。
此话一出,不免让王老太太高看王莽一眼。
哪一任的辅政大臣不是挖空心思把女儿送到皇后的位置上,没想到这王莽,心胸却如此宽广。
王老太太也未细想,以为王莽心疼女儿年纪小,不愿意让其离开,便同意了王莽的提议,特意下诏指出王嬿不宜为皇后候选人,理由是本属外戚。
此诏一下,朝野一片哗然。
“凭什么安汉公的女儿不能为皇后?”
“就是,安汉公德高望重,其女成为皇后亦是众望所归。”
“听说,此次是安汉公主动提出来的,并非太皇太后的旨意。”
“安汉公果圣人也。”
“不行,安汉公谦恭,但我等也不能委屈了安汉公不是,以我之见,我等宜联名上书北阙,声援安汉公。”
“好好好,我去,我们都去!”
片刻之间,皇宫北阙就人头攒动,都是为立后一事来上书的。
士人百姓越聚越多,都是为删除王嫣一事而来。公卿大臣们的脚步也不慢,直接就捅到太皇太后那里,有的甚至不顾礼仪,质问太后,“安汉公声望卓著,为何偏偏
要去除安汉公之女,这样未免太不公平了。”
王莽见此情形,心中大喜,他派出诸长史晓谕臣民,希望大家保持克制,不用再为此事上书了。
“不行,安汉公之女不上名册,决不罢休。”
“对。”
事情捅到王老太太那里,她也头疼了,她找来王莽及大臣们道:“王莽啊,你看这几天老身的耳朵都快长茧了,你说此事该如何处理?”
王莽长叹了一口气,无奈道:“还是该在众女中选后。”
“安汉公,此言差矣,不应该采众女坏了正统。”大臣们齐声说道。
“这。。。。”王莽面露犹豫道。
“安汉公,您德高望重,有何不可,依臣之见,皇后人选最好莫过于安汉公之女。”
王莽向太后躬身道:“此事还得请太皇太后做主。”
“罢了,老身就替你做了这个主,立王嬿为后,不要再议了。老身的耳根子真是受不了了。”
“太皇太后圣明。”大殿中群臣山呼。
王莽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旋即又收回了,一脸严肃。
第264章 王莽专政4() 
王莽如愿以偿地将女儿嫁给了刘衎,如此一来,王莽的一只手已经伸进了宫中。
现在,他唯一忌惮的便是后宫中的王老太太,他王莽的一切,均来自于王老太太,王老太太虽说生性平淡,但积四朝余威,依现在的情势,仍然是只能哄,而不能惹。
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春风得意,却没料到,自己的儿子给他惹了一件难堪的事。
王宇是王莽的长子,他曾经向他的父亲建议最好把皇帝的母亲接入长安宫中,以免将来皇帝怨恨,咱们王家倒霉。
他因这个提议被王莽骂成糊涂蛋。
王宇被骂,心中却是不服,他心想:“如此对待皇帝,万一你老人家哪天不在了,倒霉的是我们这些做儿女的。”
当然,这话是借他十个胆也不敢说出来。
话不敢说,但并不代表他什么都不能做。
王宇找来老师吴章,大舅子吕宽商量对策。
他把意思说的很明白,万年不倒的权臣自古未有,如今王家得势,可是也招致了皇帝的怨恨,若是一旦父亲不在,我们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
吴章和吕宽对这种看法深以为然。
三人合计来合计去,一时半会儿也是索然无策。
“论理,得由公子向汝父亲进谏。”吴章道。
“老师,您不是不知道,我父亲那个犟牛脾气。”
“那请老夫人出马,可否?”吕宽道。
“你是第一天进我家么,我娘说话要管用,我找你们做什么?”
“汝父素来信奉鬼神,可派人夜间在大门前洒血,引起安汉公的疑心,安汉公问起我来,我便可以趁机进言,令安汉公归政卫氏(刘衎母亲)。”
王宇,吕宽点头称好,便分头行事。
吕宽准备好狗血,夜半时分便摸到了安汉公府门外,他趁人不注意,将狗血洒下,没想到,洒到一半,被门吏逮个正着。
“狗奴才,你们好好看看,你们捆的是谁?诶呦呦,轻点…轻点…”。
“嘿嘿,吕爷,这可是安汉公府邸,您深更半夜跑这来洒狗血,小的们可算客气了。”
“狗奴才,狗奴才…”
吕宽被抓到了王莽的跟前,门吏把事情始末向王莽禀报了一番。
王莽眉头一皱,脸色霎时变得阴沉,看得吕宽心中咯噔一声。
“吕宽,你为何半夜来我府前做那些蝇营狗苟之事,有什么目的?”
吕宽见王莽一脸阴沉,心知今天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肯定要脱成皮了,干脆把王宇抬出来,反正他们是一家人,也不至于闹得不可收拾。
“大司马,不,安汉公,不关小人的事,小人是奉大公子的令做这事的,请安汉公明察。”
“哼,这个逆子。”王莽气得猛一拍桌子。
他对着侍从道,“来人,把吕宽带下去看管起来,再把大公子叫来。”
很快,王宇便颤颤巍巍地到了王莽的面前。
王莽一见,气便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