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第220章


最让人们感觉美好的是党争的消失。联邦党在战前就已式微,“哈特福德会议”彻底摧毁了它的声誉。战后,连联邦党的大本营新英格兰都不像以前那么拧巴了。新一代的联邦党人和共和党人再也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生活在被对方吞噬的恐惧中,政治斗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你死我活。这个变化不仅因为联邦党本身的衰落,更因为共和党吸收了联邦党的主要观点,它早已不是杰斐逊当年创立的共和党了。麦迪逊后期和门罗政府的施政方针完全符合联邦党的政治诉求,即使联邦党总统上台也不过如此,还有什么好闹的?到最后,联邦党干脆不提自己的候选人,而是把票投给比较温和的共和党人。1816年的大选根本就不叫大选,应该叫“发奖大会”,把白宫“奖给”了革命资历最老的门罗。没有争斗就没有政党,自联邦政府成立以来,历届总统都梦寐以求的“无党派政治”看上去终于实现了。国泰民安,政治清明,大家感觉能不爽吗?因此,门罗的时代被称为“感觉美好的年代”。
但是,“美好的年代”总是转瞬即逝,况且,“美好”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失去了敌人的共和党随着它的敌人一起消失,内部分裂成无数小派别,谁也不听谁的。门罗很快就发现,他失去了对共和党的领导能力,再也不能像杰斐逊那样一呼百应。不但失去了对党的领导,他还失去了对国会的影响力。过去,总统想做什么事,他只要搞定国会的多数党和少数党领袖就可以了,投票的事由党的领袖去安排。现在,国会一盘散沙,很多议员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性,故意跟总统唱反调。若想推动一件事必须找很多人,累都累死了,何谈效率?事到如今,大家才发现,原来政党政治也不是那么丑陋啊,没有“党”还真不太方便。幸运的是,门罗的几位内阁成员都在国会有自己的势力,他们几位号召一下支持者或做做亨利克莱的工作,还是可以办成不少事的。
“美好的年代”还有一个大麻烦,就是奴隶制。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原路易斯安那土地上的几个美国领地都开始具备成为独立州的条件,它们陆续申请加入联邦。你也许会说,联邦的力量壮大了,这是大大的好事啊。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1819年,美属密苏里领地申请以独立州的身份加入联邦。这个申请立刻引发一场危机。为什么呢?
西部土地的开发意味着农业的扩张,种地需要劳动力。即使各国移民蜂拥而入,还是满足不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于是,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再次被提上日程。北方对奴隶制深恶痛绝,不能容忍它蔓延到新的领土上;南方铁了心扩展奴隶制,这样才能跟北方抗衡。新增的州是“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直接关系着北方和南方在国会的话语权。1817年,“蓄奴州”密西西比加入联邦;1818年,“自由州”伊利诺伊加入;1819年,又一个“蓄奴州”亚拉巴马加入。到密苏里提出申请时,“自由州”的人口是520万,在众议院有105个席位;“蓄奴州”有450万人,在众议院有81个席位。南方想借此机会再塞进一个“蓄奴州”,就基本上跟北方扯平了。北方说,密苏里想加入可以,但必须答应不实行奴隶制;南方说,是否实行奴隶制各州说了算,联邦管不着,北方的要求违宪。双方剑拔弩张,联邦眼看着就玩不下去了。
奴隶主门罗在这场辩论中一直保持沉默,他祈祷国会领袖们能凭他们的智慧达成妥协,使国家免于分裂。他着急,国会领袖克莱也着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拖着。终于,1819年年底,转机出现了。从马萨诸塞分离出来的缅因申请成为独立州。1820年,北方和南方终于达成妥协。缅因和密苏里的申请被捆绑在一起,它们都获准加入联邦,缅因将是“自由州”,密苏里将是“蓄奴州”,平衡得以维持。这就是著名的“密苏里妥协案”。“密苏里妥协案”规定,以北纬3630′为界,此线以北是“自由州”,以南是“蓄奴州”。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密苏里妥协案”的设计师是克莱。他在各方之间斡旋,以高超的谈判技巧说服他们接受妥协,因此得了个别号“伟大的妥协者”。“密苏里妥协案”把内战推迟了四十年,为年轻的国家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克莱功不可没。
奴隶制的矛盾暂时缓和,那些自由的黑人怎么办?1816年,由一些民间人士和政治人物组成的“美国殖民协会”成立了。门罗、克莱、安德鲁杰克逊,都是会员。这个协会致力于帮助在美国备受欺凌又面临各州立法歧视的自由黑人移民非洲(或返回家乡)。1821年,协会得到国会的拨款,在西非海岸买了块地,建立了一个殖民地利比里亚。1847年,利比里亚成为独立的国家。它的首都是以门罗命名的“门罗维亚”,这是唯一以美国总统的名字命名的外国首都。
就在美国人沉醉在“美好的年代”的辉煌时,一场危机悄然走近。它将让美国人遭受怎样的打击?它又将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他们对政治前途的选择?请看下一个故事:恐慌。
第97章 恐慌() 
1817年开始执政的门罗政府标志着“弗吉尼亚王朝”走向成熟和辉煌,那是个让人“感觉美好的年代”。由麦迪逊开启、门罗延续的“美国体系”让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享受着一路狂奔的快乐,人们憧憬着美好的幸福永无尽头。然而,他们做梦都没想到,“美好的年代”在1819年戛然而止,它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撕得粉碎。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也叫“1819年大恐慌”。那么,这次危机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要探究危机的来源,应该搞清楚的第一件事是联邦的移民和土地政策。1815年,美国走出了“1812年的战争”,欧洲也走出了拿破仑战争,大西洋两岸都进入休养生息求发展的状态。英国的工业革命渐渐进入全盛时期,商业资本迅速转化为工业资本,对棉花等原材料的需求大增。与此同时,欧洲大陆却遭遇了几个寒冷的冬天,粮食产量骤减,连饭都快吃不上了。英国和欧洲对棉花、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急需直接促成了美国战后的繁荣。
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把更多的农民驱离土地,爆炸式增长的人口让过于拥挤的城市生活更加悲惨,还有为还战争债而征收的高额税赋。在美国,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廉价、肥沃的土地,没有国王和贵族,没有兵役,没有言论审查,没有政治迫害,没有宗教歧视,没有高税收,这一切都向人们描绘着一个人间天堂。如果你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英国人,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当然是移民啦!那时候,移民美国不需要护照,不需要签证,不需要健康证明,一封介绍信足够了,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要,下了船,海关连你的名字都懒得问,数数人头就放行。没人关心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没人关心你在哪里落脚,你只需跟着自己的梦想走向远方的田野。
好了,一边是欧洲的需求推动农产品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一边是大批移民潮水般涌向中西部,这两件事到最后变成了一件事:土地。新大陆最不缺的就是土地。“路易斯安那购地案”为美国增加了210万平方公里,还记得联邦政府是用多少钱买来这块地的吗?6亩4美分。为了鼓励西进,从杰斐逊起,联邦就开始廉价卖地,甚至免费送地。那时候,西部印第安人的势力比较强大,他们又有英国的支持,西进还是有风险的。“1812年的战争”彻底摧毁了印第安人的反抗,他们被赶进狭小的“保留地”,联邦政府可以无所顾忌地卖掉本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了。到门罗执政时,国会卖地的价格是每亩0。33美元(相当于2016年的大约40美元),够便宜了吧?大家还不满意呢,因为国会不按“亩”卖按“批”卖,一“批”是3885亩。也就是说,你最少要买3885亩地才能拿到每亩0。33美元的价格。单价低,但总额不低,一般人一时半会拿不出那一千多美元(当时一个人工作一天挣大约5美元)。谁买得起呢?土地投资商、开发商或投机者,他们的背后是银行。他们买了大片土地后把它分成小块,以更高的价钱转卖给个人。后来,国会顶不住选民的压力,把土地价格降到每亩0。21美元,把最低“批”量先减到970亩又减到485亩。这下,几乎所有的人都能买得起了,不再需要中间商。你也许会喊:国会万岁!但是,先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