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第221章


负跛械娜硕寄苈虻闷鹆耍辉傩枰屑渖獭D阋残砘岷埃汗嵬蛩辏〉牵炔灰咝说锰纭?br />
中间商看上去可恶,却是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首先,他们在转卖之前一般会对土地进行规划和改良,修建基础设施,无数的城市和村庄都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他们是城镇化的主力。其次,中间商提高了地价,限制了小买家的购买力,也限制了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间商本身的信用和对市场的预期能力远远超过小买家,从某种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但现在,所有的人都买得起大片土地,农产品价格飙升又让所有的人觉得只要买地就能赚钱。土地不再是用来种的,而是用来炒的,人们争相借钱买地,土地债从1815年的300万美元上升到1817年的1700万美元,那被贪婪点燃的欲望让整个国家陷入炒地狂潮。“1819年大恐慌”说到底就是由土地泡沫的破灭引起的。另外,低廉的地价让人们购买了自己根本种不过来的土地,客观上促成了奴隶制的扩张。
在土地之后,我们需要了解的第二件事是银行和金融制度。1811年,第一个“合众国银行”(中央银行)被终结。同时被终结的,还有中央银行的融资和监管功能。战后重建急需资金,没有了中央银行,这笔钱从哪借?答案是:私人企业和私有银行。这期间,好几百家私有银行在各州注册。这些银行大多对公众非常友善,不必满足苛刻的条件就能贷到款。它们这样做,一是为了满足“土地热”对钱的巨大需求,二是体现了共和党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共和精神”。可是,银行并没有那么多贵金属,它们拿什么放贷呢?办法很简单:印钞票。只要几张纸和一台印刷机就够了。
虽然铸硬币(金币、银币)的权力仍然属于联邦的铸币厂,但各州的私有银行纷纷推出自己印的“银行本票”,代替硬币在市场上流通。“银行本票”是银行保证支付的承诺。比如,银行的保险箱里有价值100万的硬通货(如英镑和美元金币)或贵金属(如黄金),它就发行面值100万的“本票”,这些本票实际上就是纸币。你任何时候都可以拿着这些票据到银行换贵金属或硬币,银行保证兑现,本票流通凭的是银行的信用。由于纸币或本票用起来很方便,大家又很信任银行,不太可能出现所有的人同时到银行兑换贵金属或硬币的情况。所以,银行发行的本票数额通常高于实际的硬通货存款或贵金属,只要维持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以了。那么,问题来了。
战后,大家发疯一样买地,发疯一样借钱,银行也就发疯一样贷款,发疯一样印票子,哪里还顾得上什么贵金属?经济形势一片大好,银行本票畅通无阻,投资还来不及,谁能想得起来去换硬币?但是,由缺乏监管导致的通货膨胀引起了精英阶层的警惕。在他们的努力下,1816年2月,麦迪逊总统签署银行法案,“第二合众国银行”诞生了,为期20年。1817年1月,当复活后的中央银行开始履行监管职责时,它才发现,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没有中央银行的日子里,联邦政府收上来的税存在哪?当然是各州的私有银行。如今,中央银行对各州的银行说:你们把税金都交给我吧,我只要硬通货。各州一听就傻了:硬通货俺没有,票子倒是一大堆。大伙赶紧组团去跟中央银行和财政部谈判,说能不能缓缓,等俺收收债再说?经济这么好,数钱数到手软,你担心个啥?我们的本票好用得很,跟真金白银没区别!合众国银行行长是威廉琼斯。他当上这个行长不是因为他是银行家,而是因为他有政治背景。既不专业又不强硬的琼斯被银行团说晕了,不但推迟他们上交税金的日期,还接受了他们的票据。到最后,连合众国银行也开始发行本票,像其他银行那样深深地卷入房地产生意,因为它确信它最终能从各州的银行那里拿到足够的硬币。
就这样,气球越吹越大。终于,到1818年,中央银行忍不了了,各州的银行也忽悠不下去了。因购买路易斯安那而发行的外债到期,必须用硬通货还本付息。8月,合众国银行宣布,停止接受各州银行的本票,所有欠合众国银行的钱只能用硬币偿还。这一下就捅破了一个大泡沫。
屋漏偏逢连夜雨。1819年年初,英国大幅度减少从美国进口的棉花,因为它找到了更好的货源:印度棉花。印度不仅棉花产量高,而且离英国近,运费便宜。欧洲的农业也缓过劲儿来了,不再需要从美国进口那么多粮食。英国的棉花价格从每磅33美分降到每磅14美分,其他农产品也像棉花一样暴跌50%。那些下了大本钱投资在土地上的美国人忽然发现,他们的地一夜之间贬值50%~75%。东西卖不出去,地也卖不出去,银行催着要债,这不是逼人上吊吗?至此,危机全面爆发。
各州银行为了还中央银行的钱,也宣布只收硬币,所有的债权人都向债务人讨硬币。债务人到哪去找硬币?拿着票据去银行兑呗。挤兑风潮席卷各州,你就算把银行拆了也拿不到硬币,那些票子都成了废纸。结果是,企业关门,银行倒闭,城市居民失业,农民破产,经济萧条。在费城,四分之三的劳动力失业,1800人被关进债务监狱;在纽约,1300多个家庭流离失所,孩子们缺衣少食,父亲们甚至没有像样的衣服穿出去工作。在辛辛那提,二分之一的房贷来自合众国银行。当房奴(地奴)们无法还贷款,银行拍卖房产和土地的收入只有原价的二分之一。各地的债务官司都堆上了天。宾夕法尼亚一个州一年就有15000个债务纠纷,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地方法院一期就得处理500多个债务案子。债务人一般是农民和卷入土地交易的人,债权人一般是合众国银行和各州的私有银行。难怪大家惊呼:整个社会都要被鲨鱼群(银行)吞掉了!而最大的那条鲨鱼就是中央银行!
其实,跟美国后来遭遇的危机比起来,1819年这一次简直是小菜一碟,但这是美国人第一次尝到“恐惧”的滋味。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国家已经迈进现代经济的大门,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他们不知道,他们从此进入从繁荣到幻灭的永无尽头的循环周期,这是“新常态”。新大陆将像旧大陆那样在资本主义带来的“惊喜”和“惊叫”中冲向不可预测的未来。
正因为是第一次,中央银行像所有的人一样蒙圈,它在危机中表现得非常不专业,甚至起到加重危机的作用。虽然危机的元凶是土地泡沫和各州私有银行不负责任的借贷行为,但大伙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合众国银行,因为它是危机的导火索。正是合众国银行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停止接受各州银行的票据引发了铺天盖地的“恐慌”情绪。新司机刚上路,一脚刹车踩得太急,车上的人又没系安全带,不撞个头破血流才怪。危机爆发后,合众国银行一点也没尽到中央银行应尽的责任,没有通过货币杠杆平复动荡,反而像私有银行那样只顾充实自己的金库,收紧货币政策,变本加厉地逼迫各州银行和所有的债务人上交硬币。结果,中央银行保全了自己,坑苦了全国人民。看看今天的美联储是怎样熟练地运用货币政策管理危机的,你就会发现,合众国银行根本不会玩。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应该“紧缩”,减少货币发行量,给经济降温;危机来临时,它应该“量化宽松”,适当地多印点钱,刺激消费和投资。这叫“逆向操作”。可是,合众国银行的做法正好相反。大家开派对,它跟着一起狂欢;大家遭了难,它捂紧自己的钱包,不但不救济,还抢了大家一把。汉密尔顿当政时也有几次经济和股市动荡,他就是通过逆向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把事情摆平的。可惜,在他之后,没人懂得这个道理。合众国银行疏于监管在先,操作不当在后,这样当“家长”岂能服众?难怪各州纷纷拿中央银行开刀。
门罗政府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各州只能自己想办法。最直接的办法是通过立法免除债务人的义务。只要债务人宣布破产,欠的钱就不用还了!最省事的办法是关闭州法院,让债权人没法告状。没法告状就没法讨债,多简单!最粗暴的办法是逼着债权人接受银行票据,要不要随你,反正俺没硬币。最解恨的办法是取缔所有的银行。你们这些吸血恶魔,早就该死了!我们要造反!我们要革命!人们忽然又想起杰斐逊的“农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