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第182章


不过,随即,张惟贤就打消了这种天真的想法,他们家先祖张辅时代,就因为害怕皇帝猜忌,不大敢多贪军功,他家又不是与成祖有亲戚关系的徐家,哪有再进一步的空间。
这位皇上,到底是在想什么?难道,他真要放弃他们这些老朱家的铁杆了?
一直到了午饭时间,张惟贤才他颓废的躺在了自己的座椅上,口中对着老仆吩咐道:“让之极进来吧,其他人都让他们回去好了。”
“父亲是在忧心今日之事?”
“如何能不忧。”
“以儿子看,圣上此举,怕是对我等勋贵有所不满,不过是要敲打一番。没了我等勋贵,圣上又靠谁掌控京营。”
张惟贤闻言后,却是摇了摇头,“你当皇上不知晓京营的现状?如今的京营,哪里能拱卫京师。”
张之极闻言后,不由一愣,很快想起了,这位皇帝对京营的态度。
“父亲是以为,皇上要整顿京营?”
“当今掌控兵马,可不是靠将官。勇卫营与东江镇中,皇庄佃户占了可不止一半。咱们又不是没有庄田在皇庄左近,皇上是如何收买佃户之心的,北直上下有谁不知?”
张惟贤顿了顿后,满脸苦涩地说道:“如今,俺们这帮人,对皇上到底还有何用处?”
张之极却是不以为意地说道:“父亲,圣上自是英明神武。只是,就内廷那帮阉货的德行,这皇庄的善政,岂能长久。日子久了,圣上终归还是要靠我辈掌着京师的兵。这京师要地,大军掌在我辈手里,陛下方才会放心,京营再无用,也好过堪战却未必忠心的。阳武侯和如今之事,不过是圣上在敲打咱们。”
直接说皇帝是盯上了部分勋贵钱财,总是不好的,尽管张之极是这么想的。他倒是一点不担心,英国公可是勋贵之首,能和阳武侯那种扑街比么。再则,他们张家终归还是比薛家那种蠢强得多,阳武侯那蠢货以往为恶太多,他家完蛋京师百姓都是人人称快,他们张家倒是还不至于。
张惟贤闻言,也觉得有理,“也罢,不过俺家还是得收敛些,京营中的差事,都辞了吧。我家可不要为了这点蝇头小利,恶了皇上。”
张之极闻言不由有些肉疼,不过他爹的命令,他也不敢不听。
各家勋贵意识到当今是个比较较真的,很快便开始约束自家子弟和门人,让他们不要去和阳武侯一样作死,不过大把的人却依旧不大肯放弃在京营和京卫中占便宜,丝毫没有觉得随意役使营兵和军户有什么不对。
不少人,甚至在嘲笑英国公胆小。
而事情的发展,似乎没有出乎张之极的预料。
皇帝收拾了阳武侯之后,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也根本没派人去查京营的情况。
朱皇帝哪里需要查京营,从登基起,他就知道京营到底是个什么德行,根本懒得去查。
皇帝突然就把福藩和阳武侯干掉,让文官们在惊愕之余,也有些担忧。
大部分人都认为,皇帝是没钱了,才会这么凶残。皇帝这样捞钱,不会像万历那样搞得天怒人怨,对朝廷来说,当然是再好不过的。
只是,这位皇帝,自登基后沉寂了一阵,就一直让他们感觉压力很大。
藩王和勋贵还有很多,但皇帝这么个做法,总不免让很多人担心,他这么搞下去会制造出动乱。
他们都清楚,自郡王开始降等袭爵,肯定不是皇帝的终极目标。皇帝这么搞,可是让不少的郡王在蠢蠢欲动,真要连亲王都降等袭爵,搞不好又是一场靖难。
虽说,当今不大像建文,但出了乱子总是不好的,谁也不想当下的朝堂格局因为一场大乱而有太多不可控的变化。
再则,他们也不免担心,自己也会被皇帝盯上。
后续的,御史们对其他勋贵试探性的弹劾,被皇帝留中之后,这场风波也暂时宣告平息。
文官们,也自认早就明白皇帝的态度,对扳倒一大片的勋贵也本来就不报啥希望。更加不敢真下手针对所有的勋贵,谁都清楚,要是真那么干,肯定会被政敌参一个图谋不轨。
就是张居正,都不敢整治勋贵,他们当然也没报什么希望。
能扳倒一个作恶多端的阳武侯,让勋贵们都老实很长一阵子,已经算是让文官们都喜出望外。
研究了下京营的问题无法解决的根源后,朱皇帝也差不多理解了宋明皇帝的想法,他们自己不行,控制不住武夫,便宁可败坏国事,也要留着这么一群他们十分放心的废物掌控国家主要的军事力量。时间越久,这么一个利益集团就越庞大,越拖就越没有人敢处理,到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是拖着全天下的百姓一起跟着他们家倒霉。
他此时也不由开始觉得,古代中国还真是遇上了一个无解的问题,在生产力不够的情况下,这片土地需要皇权专制,但皇权专制体制,也必然把国家带进沟里。
第205章 66。蓄力收割机() 
朱皇帝暂时收手,倒不是找不到借口,而是准备将这帮勋贵一网打尽。
相比于大案,他也更关心今年的秋收,毕竟京师的存粮关系到他计划成败。
好在,今年倒是没有什么大灾,皇庄和北直隶各州县收成都不错,再加上京师本身的存粮以及还在路上的漕粮,足以支撑一段时间。
秋收之后,朱皇帝一下子要从皇庄中抽走五万左右的青壮劳动力,明年皇庄的田地肯定会遇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度让朱皇帝有些苦恼。
好在,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的试验,大明第一款蓄力自摇臂收割机终于正式定型。
一众西学爱好者,也受邀参观了这次收割演示。
眼前的人收割黍米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弯腰,更不用挥舞镰刀。有人赶马,有人操控机器,还需要有7个辅助人员去配合打捆,不然,这些黍秸就会影响下次收割行程。九人十小时,便能收割70亩以上的田地,完成以前几十个人一天的工作量。
看到这种古怪的摇臂式收割机快速在田地里穿梭,将黍米轻松收割。一旁围观的一众学者和士绅们,都再次发出了赞叹的声音。
徐光启看着这个他高度关注的新工具,不由欢喜地说道:“有此蓄力收割机,便不怕来年冬麦不及收割,烂在地里。”
这个收割机,虽说这会被用来收割黍米,但主要用途还是夏收时抢收冬小麦。
全程参与研制的机械发明家王徽叹道:“研制过程却是颇为艰难。”
首先,一个加工精度问题,就花了很长时间,最终还用了大量的通止规才解决。这种收割机,大部分构件都是木头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行,木头变形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就让研制小组品尝了很多次的失败。
徐光启对此当然是有所了解的,他笑道:“阅览皇上命人编纂的技术史,我等方知,先贤改进各种工具之艰辛。相比远古,这收割机研制其实已是颇为顺利。”
王徽对此,当然也是赞同的,“子先此言极是,铁器先秦便有,可普及在前汉,合用的铁犁却是唐时才出现。期间先民耕种之劳苦,我等却是实难以想象。”
徐光启闻言不由优越感十足地说道:“其实去问一问泰西之人,便可知晓。在下听闻,泰西许多地方,如今都没有合用的铁犁。”
朱皇帝介绍技术发展的书籍技术史,如今已经有不少人读过,多少也让大明的士绅对技术不再不屑一顾。最起码的,皇帝在书评中讲过的,没有铁器在汉代的普及,就没有农业的大发展,没有廉价竹纸等纸张的推广,就没有科举制的推行,这些事实,士绅们就无法反驳。
技术史这一书,已经开始让许多士绅们认识到,崇古薄今的思想可能是大有问题的。
此时的机器远不如后世的效率那么高,再加上农田不够平坦,田垄太多机器转弯麻烦,一路上洒了些麦子在田里,这让过惯了苦日子的农民们分外觉得心疼。家里的妇人跟在收割机的后面,将洒在地上的麦粒一点一点的拣起来。
收割完成的黍米,很快被送到了田地边,一个较为复杂的铁制机器上。
将黍米送入后,随着农夫卖力的踩踏,这个脚踏式的脱粒机,也很快转动起来,将黄米从秸秆上脱出,收集到机器旁的空地上。
看着脱粒机顺利地工作,王徽高兴地说道:“如今,这脱粒机,也算是试制成功。此后农夫们便不必担忧收获时来不及脱粒,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