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第183章


看着脱粒机顺利地工作,王徽高兴地说道:“如今,这脱粒机,也算是试制成功。此后农夫们便不必担忧收获时来不及脱粒,粮食为雨水淋湿霉变。”
“这机器之用,虽不能提升产量,但节省人力,抢收粮食,都是极好。”
一众围观的士绅们都对这两种工具是赞不绝口,此时的大明,儒生们倒是没有几个会把奇淫巧计挂在嘴边,何况就算是满清时代,也没有几个士绅会认为发展农具技术是不对的。
这一次的演示,很快被登上邸报,完成研制工作的人员,也受到了皇帝的亲自嘉奖。
目前为止,这两种新式农具的制造,对技术的要求还是不低,要真正大范围推广,还需要不少的时日。
另一时空,就算是新中国,于五、六十年代大规模制造这类蓄力机械和收割机,在推广中都是遇到了不少问题。朱皇帝自然不会指望,大明在几年内都用上蓄力收割机。在他看来,到明年夏收,能把皇庄里种植的冬小麦都收割了,就是很大的成功。
除开新工具,美洲棉等新作物的试种,在今年秋收季节也取得了比较喜人的成果。
没有经过西方专家长期育种的美洲棉,产量上并不比亚洲棉花高多少,不过能多一点点,也已经是相当不错。只是,目前种苗基地的棉花产量都不够,大规模推广,显然还需要不少的时日。
这两年勇卫营又补充了一批新的武将。
其中官位最高的,是武进士出身的老将林兆鼎,以副将职领三个营;金山卫世袭指挥同知侯承祖以参将职管三个营;镇番卫世袭指挥使李昌龄以参将职暂管三个营。
这些人都是朱皇帝考察过,忠诚度和能力都没有什么问题。大部分都是世袭卫所军官出身,这个倒也没有什么办法,军校不是那么好办的,他选用武将,暂时也只能从体制内选择。
其中,林兆鼎这个人比较有意思,他稍长负奇气,不喜科举。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如班仲升(班超)、傅介子(西汉勇士),立奇功万里外,安用取效于毛锥间乎?”表现出远大志向。这位在另一时空在奢安之乱中有战功,战术也是火器糊脸,然后一波流,对新军实际学习自英国龙虾兵的打法十分认同。
在沈有容封爵之后,还呆在勇卫营的这几位个个都是红了眼,都不时地请求领兵去辽东。
秋收后,勇卫营会由林兆鼎带着约五个营一万新兵,前往辽东补充进东江新军,同时调回一万东江军老兵与勇卫营进行混编,保证编制扩大,战斗力不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这一次的调动,朱皇帝会把毛文龙和曹文诏等人调回来,放到身边严管一阵子。这帮人,一和各镇的军头接触,就有点故态复萌,虽还没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但仗着军功行事也多少有些肆无忌惮,实在让朱皇帝感到有些头疼。
目前,朱皇帝唯一比较发愁的,只是新的京营武将缺口会比较大。毕竟大明八万多的世袭武将,他也不可能一个个地去考察,只能翻史书挑出一批考察。
他现在确实是感觉到,发动太早,让自己稍微有些被动。
好在,新的京营,大部分士兵都是皇庄子弟,忠诚度都不会有问题,即便新调入的武将不行,他也不怕。
第206章 67。户部整肃计划() 
在秋收结束,朱皇帝也难得地再次召见了几位大佬,听取内阁和户部有关秋粮征收的报告。
汪应蛟此时手头上已经有了今年的税收预估情况。
“启奏陛下,今岁无大灾,各地秋粮收成应当可以保证。如下几处州县”
“今岁岁入,可足国用?”
“回陛下,有抄没福王与阳武侯的家产补足太仓缺口,岁入应当足用。”
朱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一脸赞许地说道:“汪爱卿辛苦了。”
这位户部尚书,朱皇帝还是大体满意的,尽管这位不是个海瑞那样的清官,但他收点银子,也主要是打点内阁几位大佬用的,个人生活上并不奢侈,置田也不多,做事也极为用心负责。
这两年,这位更是在学习借贷记账法,还准备在户部推行。
不过,这位尚书显然也是对户部那些胥吏的节操下限估计不足,他想在户部推行新的会计方法,一直都被胥吏们用各种方法搅合,根本没有一点进展。
就是现代,政务官被事务官坑得不要不要的时候也多了去了,更何况是封建王朝的这帮政务官。朱皇帝自然不会因为这点事,而觉得汪尚书无能。
汪应蛟这个人,不管在哪,为官一直都努力地在做事,抚恤百姓,兴修水利,在北直隶努力推广水稻,可以说颇有政绩,也很有能力。
对户部那帮滑不留手的胥吏,朱皇帝也是亲自出手整治了一小批,抓了几个典型,杀鸡儆猴之后,这些胥吏就收敛了不少。不过人才培养不到位,他也没法将户部中那些不老实的胥吏全都干掉,那样政权都没顺利运作了。户部是朝廷所有部门中编制最为巨大的一个衙门,事务极为繁杂,专业性极强,靠临时调一批人进去,根本不顶用。
为这个事,朱皇帝和汪应蛟商量过。
两人合计着,早就定出了计划。
户部都为此拿出了一笔银子,通过各处士绅,从各地招募了一大批的账房。让他们一边学习借贷记账法,一边也在用户部的各种公文实习,已经培养出了不少勘用的事务官。
这批会计学员们,花了足足两年多的时间,总算是把户部的一些陈年旧账,和时下的账目都核算了一遍。
唯一让汪应蛟感到奇怪的是,皇帝培养的会计人才数量似乎有点多。
汪应蛟当然不会知道,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皇家产业需要的会计人才缺口有多大。
不止如此,朱皇帝还准备往东厂里塞一大批的专业会计。他给东厂的定位,以后会越来越倾向于廉政公署,查账当然是必备的技能。
待叶向高退下后,朱皇帝把汪应蛟留了下来。
“汪爱卿,朕先前告知你的事情,很快便可以开始。”
汪应蛟闻言,脸上露出了纠结的神情,顿了一会才开口说道:“皇上圣明,此番定要将这批贪官奸吏一网打尽。”
“汪爱卿切记,此事万不可走漏了消息,也不可手软。国家财计如此艰难,正是多了这许多的硕鼠。若不能将此辈一网打尽,重整法纪,社稷倾覆也只在旦夕之间。”
皇帝这话说得很重,汪应蛟立刻就把心中那点退缩的念头抛掉了,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你不听我的,就是要颠覆大明的江山社稷,他哪里还敢反对。
“臣谨遵圣命。”
这两年多来,被手下的胥吏坑了不止一次,暗亏吃了一大堆,这位户部尚书早就是恼怒异常,他现在巴不得把整个户部衙门的胥吏都清理一遍。
让汪应蛟稍微有点纠结的是,这一次,很明显的,皇帝可不是要他只是清理一批胥吏,户部里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也一样在清理名单之中。
要干掉一大批的文官,多少会让汪尚书脸上有些挂不住,也会让这些人的朋党对他群起围攻。
好在,最近一年,吏部尚书周嘉谟的遭遇,让汪应蛟吃了一颗定心丸。汪应蛟可是很清楚,那位吏部天官,从京察开始,得罪的官可是比他清理一个户部多了很多倍,这大半年来,几乎所有派系那么多官员的明枪暗箭,都没能伤了周尚书一根毫毛。
有个看上去英明神武无比的皇帝罩着,汪应蛟这种还比较正直的官员,自然也敢放开手脚做事。
当然,这不是朱皇帝真有那么英明神武,如果他没有外挂,众口铄金之下,他也难免会怀疑周嘉谟。周嘉谟这个人,能一路官运亨通地升上来,当然也不是海瑞那样的圣人,那些攻击也不全是捏造。
不过,只要周嘉谟现在不犯大错,对于这种愿意赌博投靠当孤臣的官员,他当然是要死保的。眼下这么个环境下,有能力做事,也愿意做事的官员,实在是不多。
天启三年的秋收,很快结束,各地上报的灾情,和去年差不多,总的来说还算是个平年,各地收成虽算不上有多好,但也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徐淮一带的河堤经过加固,也算是没有决口。
这一年里朱皇帝也没闲着,在他督促下,吏部和都察院总算是完成了对天下各州县依旧在加征辽饷地区官员的处理,一大批的人都被剥夺宦籍,少数特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