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第188章


这士兵听了后,脸上担忧的神情也少了很多,这位满将爷可是名震辽东的猛将,这东江军和勇卫营完全是一体,待遇比之前好得多,他也没什么不满的。
至于见皇帝,他也是挺憧憬的。皇帝这次大整肃,完全是整治克扣军饷,这个士兵其实也挺理解,甚至是支持的,他在罗一贯手下,尽管那位将爷在大明军中已经算是不错的,比甘州卫其他的将爷强得多,但军饷也难免会少一部分。这一回可不光是将爷们倒了霉,那些文官老爷都一并被抓了。
满桂直接拍了他的脑袋一下,笑骂道:“你小子这嘴,少玩这套,好好操练,凭本事杀敌立功才是正道。”
王安此行,不止带来了整编计划,还带来了一大笔的银子。
除开军饷,步兵每人一两银子,骑马步兵每人1。5两,骑兵每人二两的赏钱发下去之后。突然被打乱了编制和将官被逮捕造成的恐慌,也很快消失无踪。
这一次扩军之后,辽中和辽南的守备部队,步兵就有六万人,有熊廷弼带来的一万火绳枪,以及东江镇辅兵拥有的两万火绳枪,总计有三万火绳枪兵,守备城池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
新一轮的扩军完成之后,就算建奴打来,单靠这六万军队,也能稳守城池。
按照皇帝的命令,熊廷弼和沈有容亲领两万线列步兵,以及赵率教亲领两个骑兵团,开始朝着辽西地区进军。
带走了两万多军队后,辽中地区依旧有一万精锐野战部队,根本不惧怕建奴来攻。
第一次在没有杂牌部队的拖累下,跟随大明最为精锐的野战兵团行军,熊廷弼的感觉只有一个,这只军队真不愧是用银子砸出来的。
“陛下虽从未带过兵,但这兵法造诣,却是古之名将也不能及啊。”
沈有容闻言后,也是颇为感慨地说道:“遂发步枪、新式火炮与操典一出,世上也再不需勇将。能有中人之姿,以步炮骑操典练兵打仗,要平灭不臣,也是易如反掌。”
“陛下不止兵法造诣高深,这勇卫东江两军,军中制度,也是切中大明各项弊政。以本官看来,在大明各镇,推行两军中的新规,比之新式操典,却是更为急迫。”
熊廷弼这段时间,近距离观察了东江新军的各项制度之后,对皇帝从另一时空后世抄来的东西,当然是惊为天人。在他看来,大明军队,最需要落实的就是东江军中的各项新规,分主将之权彻底消灭私军,把藩镇从苗头上掐死。
“经略所言极是。”
沈有容又不是想成为藩镇的野心家,对此当然是无比赞同。
王安带着皇帝的圣旨来到辽东,直接剥夺了各镇武将军权,还将一大波的武将都囚禁。这种消息,当然是瞒不住的。
一开始的时候,这帮人当然是觉得,熊廷弼和沈有容是不是造反了,也急忙上疏朝廷求问。
结果,他们没等到朝廷的消息,反而是等到了圣旨,要他们服从熊廷弼的指挥。
广宁这一路的武将,辽镇兵马人数就多了,都是些建奴兵临城下,都搞不好会献城投降的。面对更厉害的大明禁军,他们哪里有半点反抗的勇气。
新任的辽东巡抚高邦佐,和广宁总兵杨肇基没有任何抵抗,便直接打开了城门,迎接两位钦差。
见到两人,见礼过后,高邦佐就急冲冲地说道:“皇上如此行事,大明要乱了。”
熊廷弼当然听说了京师的乱象,叹了口气后说道:“高巡抚,应当知晓,陛下心意已决,我等也根本劝不住。”
“高巡抚莫急,如今之计,惟有速速完成皇上交代的差事。我等也好依令率大军回师勤王,震慑不臣。”
高邦佐闻言,叹了口气,也不再多说什么。
熊廷弼了解了广宁城内的情况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广宁左近,终归还没有出乱臣贼子。”
接管了广宁和城外两个据点的军队之后,这一次武将们都是直接认罪,收编起来更加容易。
只有辽海东宁分巡道和宁前兵备道这几个文官,一直都是破口大骂。
“熊廷弼、沈有容,你二人无视朝廷法度,对乱命也不抗拒,可有一点骨气?乱政者,不止竖阉,还有你二人。”
脾气不怎么好的熊廷弼,听了后,也不生气,只是慢条斯理地说道:“诸君,大可以到朝堂上,去皇上面前分说。”
说完,熊廷弼也懒得再搭理这些往日下属。
辽河以西地区的军队,质量就比熊廷弼带走的各镇精锐就要差远。初步估计,广宁地区五万军队,按照东江镇辅兵标准,勘用的最多一万多一点。
鉴于蒙古人的威胁始终存在,朱皇帝会留下一万左右的新军分别驻守在广宁和宁远,以孙祖寿为广宁总兵,挂征虏前将军印,节制辽西所有军队。
从中期开始,辽东都司就一直是双政治中心模式,一般情况下,巡抚驻守广宁,辽阳也会有一套功能差不多的班子,辽东都都司和辽东副总兵常驻辽阳,而辽东总兵则视具体情况,在两地中选择一地驻守。
现在建奴的威胁变小,林丹汗的威胁日益增大,尽管林丹汗暂时因为抚赏没有和大明翻脸的意思,为了保卫辽西的屯田,他也不得不把一部分野战精锐调过来,以震慑蒙古各部。
第212章 73。又见公审() 
对辽西军队的整编,很快随之开始。
对辽镇这帮在对建奴作战中,基本没有军功的军头们,朱皇帝就不会手软了。
这一次,他给出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基本上是把辽西的实权营兵和卫所农奴主们,一个不剩地列进了处决名单。
千总郎绍贞、陆国志和石天柱,团山守堡崔尽忠
备御朱世勋、中军王志高和陈尚智和右屯卫备御黄宗鲁
守备黄进、游击罗万言、何世延和击阎印,参将刘世勋
这帮辽西军官,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横行不法,残虐军民的人渣。
这帮辽镇军头,不止对内残酷压榨,鞑子来了,也基本上没有几个有气节的,另一时空,这份名单上超过半数的人,都在广宁之战时,投降了建奴。
辽东巡抚高邦佐,在宁远屯田的时候,可是没少受这帮人的气。不过,这一次看到皇帝拉出来的清单,依旧是有点肝颤。
熊廷弼看到高邦佐的反应,眯起眼睛问道:“怎么,高巡抚觉得,杀的人太多了?”
“下官,是怕如此行事,大明从此便要多事了。”
熊廷弼沉声道:“畏首畏尾,能有什么效果。高巡抚前番屯田宁远,处置了一些人?可真有什么大改观?”
这两年来,在皇帝提供的情报帮助下,高邦佐是零星地处置了一些。不过干掉了一批旧的人渣,很快又冒出来一批新的。高邦佐作为一员干吏,当然也不会对基层的情况全都不知道,但是这种实土卫所,基层都是被这种集军官士绅一体的豪族彻底控制,他做事总难免投鼠忌器,根本不敢下狠手。
被熊廷弼一句就问住了,不过真要动手杀那么多人,高邦佐还是有些难以接受,特别其中还有不少的士绅。
“若非辽东豪族,侵占军田,残虐军民,我等又不能制,致使青壮逃亡边墙之外,为建州用者数万,东虏如何能坐大?逃亡辽民甚至有言:‘生于辽不如死于胡!’。此等人,其罪如何不当诛?陛下有言,若不能将此等毒瘤一举铲除,便是平灭了东虏,边墙之外迟早也要再出一强虏。当今乃是雄主,已有各镇武夫皆反,也要重整法纪的决心。高巡抚若是不能认同,还是趁早辞官。”
被熊廷弼呵斥了一番,特别是那句“生于辽不如死于胡。”触动了高邦佐尚存的良知,他起身施了一礼之后,说道:“下官受教了,此番下官想差了。天子有诏,为人臣者,自当遵从。”
八旗里头汉人可是一点都不少,那些人都是被这样一群军头们逼得逃亡边墙之外的。
万历七年有记载——辽东全镇,军民逃亡者半窜伏山东海岛,渔海以居,率皆避重就轻,往而不返。有的逃至女真居地,被迫受女真贵族役使。少壮强勇之夫,亡入建州十有四五。万历三十年1609年,建州使节火哈至明投掷印文称:辽兵六万余人,因避差徭繁重,逃在彼境,久假不归。
而辽西这边,逃亡到蒙古人地盘里的,也不在少数。
要论大明境内对军民的压榨程度,辽东都司这种全是实土卫所,基层早就彻底被互相联姻的农奴主控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