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第189章


要论大明境内对军民的压榨程度,辽东都司这种全是实土卫所,基层早就彻底被互相联姻的农奴主控制的地区,自然是最为严重的。
便是嘉靖那样的狠人,也只是塞了一些中层职位的文官试图改变辽东都司,不过掌控不了基层,也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辽东的危机也不是没有官员意识到,不少的文官甚至提议重新在辽东设立州县,废除农奴制。然而面对势力庞大的辽西武人集团和军官家庭出身的士绅们的阻挠,这样的提议也根本没法通过,在辽东任职的文官,在吏治败坏的大环境下,大多也是和这帮卫所农奴主同流合污。
正是这帮卫所农奴主,把大批的辽民都逼得逃亡边墙之外,为建奴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那些已经投降了建奴的,现在也死了大半,历次战争中,伤亡最为严重的就是他们。
而辽西这帮还没有投降的,现在的报应也来了。也是辽西以前常年被蒙古鞑子祸害,就是豪族都被土蛮汗、炒花和林丹汗打残了一半还多,不然这一次,会掉脑袋的,还会多一倍。
这一次,朱皇帝依旧搞起了公审公判大会。
军队整编完成,第一天开始,辽西就变得热闹起来。
看着往日高高在上,欺压他们的那些军头和士绅,一个个地被推上审判台,被定罪,然后当场就拖出去让新兵们打靶。围观的辽民们,突然就发现,辽东的天,似乎要亮了。
在一场公审大会上,又一次看到辽民们真心实意地朝着京师方向叩拜的场景,熊廷弼突然叹道:“某以往以为,收拾辽人之心,要靠辽东势族。如今看来,却是错得离谱。”
熊廷弼之前,举荐了不少的辽人,也是觉得收复无望,要团结那些豪族。现在他才明白,正是这些豪族让大明失去了辽东的人心。
想到这里,熊廷弼突然想到,内地其实也只是比辽东好一点,大明也怕是早失去了民心。而朝堂上的诸公嘴里的民,怕不是只有势家大族才算是民。作为内地士绅的一员,他的心思很快变得有些复杂。
当今,怕不是要杀得天下人头滚滚,才肯罢休。
这一刻,熊廷弼才发现,自己也是被丹书铁劵迷了眼,真正成了和皇帝一起胡闹,祸乱天下的人。
不过,这样的天下,便是当今不去祸乱,也是迟早要乱。
在辽西动手之后,皇帝给他的密信,他是看了的。对皇帝提出的治乱循环这么个说法,以及治乱循环的根本原因,他这样干过实事,也足够聪明的人,哪里能看不明白。
乱世之中,为臣者,当然要择明主效忠。当今就算不如太祖,也差不了太远,如何不是明主。
瞬间的动摇之后,熊廷弼很快抛弃了退缩的想法,决定跟着朱皇帝一条路走到黑,他其实也明白,自己早就被皇帝用武力胁迫着上了贼船,根本下不来了。
一旁的高邦佐闻言后,也是若有所思。
而一众武将,却都是心有戚戚,都在告诫自己以后要收敛,不要触了当今的霉头。这位皇帝此时已经彻底暴露了,他根本就是太祖再世。
对于,皇帝这么干,会制造动乱,多数武夫们才不会在意,他们对此欢迎得很,乱了自然就意味着打仗和军功。
至于背叛这位,各位武将当然都是不敢的,再一次看到皇帝搞公审,他们才猛然发现,想要背叛这位凶残的皇帝,估计下一刻就会被手下的兵直接用刺刀捅死。
第213章 74。又见左顺门?() 
熊廷弼和沈有容没有多看对辽西豪族和卫所军官的清洗,因为从京师传来了新的旨意。
兵部尚书王象乾请辞被准许,以熊廷弼回部任兵部尚书。平东伯沈有容带兵回京,总督京军戎政。
孙祖寿升任辽东总兵,节制全辽兵马,贺虎臣任辽东副总兵。
依照皇帝的命令,两人带着一万左右的东江新军老兵,继续往关内进发。
王安也会随他们回京,只有东厂的陈实,还将继续留在辽东,把整肃辽东的收尾工作完成。
和调动军队的和人事任免圣旨一同下发的,还有改革辽东军政的命令。
熊廷弼看到这份圣旨,立马就傻眼了,“这设布政使,不以文臣任职,而用武官,又是何意?”
圣旨抬头,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辽东都司,改设辽宁布政使司,改卫所为州县,军户脱离军籍,自动转为民户,匠户废除匠籍。因辽东地处边地,战事紧急,依照前宋故事,以武官为州县和巡检司主官。执行回避原则,户籍在本地的不得在本县内任职。
高邦佐也是有点傻眼,“前宋似是有此制,只是行之辽东,朝堂上怕是不会同意。”
两人对视了一瞬,都有些无力。不过,转念一想,他们也都清楚,真把卫所废了,辽东还有一批没犯过事的卫所军官,根本就无处安置,把人的世袭官职都取消了,哪能没点补偿。
皇帝这估计是不愿意把所有的卫所军官都推到对立面,才不得不有这样的改制,既然州县建立,卫所废除,未来总是会回归正常体制的。
对于其他的改制,两人倒是不会反对。
新开垦土地,免三年税收。
暂设广宁府,辽阳府和直隶金州,共二府一州,十二个县。
原辽东都司仅剩的卫所武官,职位取消,改任新职。
这些命令倒是挺正常的。
不过,他们现在都上了贼船,还能怎样。
皇帝在辽西干的事,很快就传到了朝廷之上。
对于辽东势族的遭遇,很多人倒是感同身受,不过辽东毕竟是个两百多年也才出了50多个进士的地方,文教极度落后,士绅本来也不多,皇帝一口气把辽西那边本来就被蒙古人打残了的势族干掉,对整个朝堂来说,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情。
皇帝一口气,就把好几个辽东文官给抓了,也没有经过任何审判,就把那么一大批的武官和部分士绅都杀了,这才是文官们最为恐惧的地方。
这一位皇帝,已经露出了学习太祖好榜样的苗头。让他这么干下去,就不只是要官不聊生,还要天下大乱了。
消息传回当天,朝会过后,不少大臣依旧聚集在一起。
左佥都御史杨链怒目圆睁,厉声说道:“熊廷弼与高邦佐,身为大臣,不能抵制乱命。竟如此败坏朝廷法度,其罪实在当诛。”
太常卿赵南星也怒道:“辽东卫所,虽败坏不堪,可是否真有那般多的人当诛,却不是一竖阉与几个酷吏能判定的。陛下若再不收回乱命,惩治王安、陈实、熊廷弼与高邦佐等一干酷吏,亡国之祸不远矣。”
翰林院修撰文震孟也说道:“为今之计,只有皇上收回乱命,惩治酷吏。”
黄尊素却是站出来给众人浇了一大盆的冷水,直接就说道:“就怕皇上一意孤行,效法世庙。”
左光斗闻言后,却是激动地说道:“国朝养士两百多载,仗节死义,就在今日!杨用修先生之言,我辈当共勉之。”
黄尊素一听,立时就傻眼了,他就知道左光斗是个倔脾气,没想到他根本就是想找死。
“哎呀,在下突然有些内急。吃坏了肚子,也实在没办法,便先告辞了。”
“在下也内急”
听了这话之后,围在作死的左光斗身边的文官们,立刻就怂了。打着哈哈,飞快地散去。
左光斗还沉浸在悲愤的情绪中,不可自拔的时候,这帮人就跑得只剩下几个了。
上一个说这个话的,自己倒是没死,身边却是倒下了一大批。文官们原本就以为,当今怕不是又一个嘉靖,便是没有最近的事,他们也不敢去陪左光斗作死。
而皇帝在辽西大杀特杀的消息传回来之后,文官们现在已经明白了,当今这个皇帝不止会杀人,再多的人,他搞不好都下得去手。再一听到左光斗这种完全是自寻死路的说法,哪里还敢继续留下来。
等到几位东林铁杆想付诸行动时,他们就惊愕地发现,身边已经没剩下几个人了。
场面顿时就变得有些尴尬。
杨链顿时就是捶胸顿足,痛心疾首地说道:“气节尽丧,气节尽丧啊!”
这逼宫再玩下去,也是自讨没趣,几人只得崔头丧气地离开。
对于皇帝这段时间来的举动,文官们已经是没有了一点办法。
至于造反,这样的念头,某些人也只敢想想而已。
内阁对此事的态度,当然不可能当做没看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