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战神》第599章


而在地方治理上,确实有一定的民主。但是中国太大了,各地的生活习惯有所差别,而各省民众的性格等等都有差异,这个时候给太多的民主就要出事,所以地方的民主主要是民众拥有否决权。
在独裁与民主方面,达到了比较平衡的状态。
普通老百姓则是非常满意的,首先是他们看到了民主的一面,另外国家把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包给那些经济殖民地做之后,中华民国的工人都能实现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每个星期休息两天的制度。而加班自然也是有的,但是却严格执行了双倍,甚至是三倍工资的规定。
此时最不满意的,就是政府在经济大萧条面前没有拿出一个很好的方案。
尽管世界各国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但是国民希望中华民国能首先从经济大萧条中走出来。
杨墨川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次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此时中国民族财团已经在中华民国以及亚盟各个经济殖民地当中完成了资产收割,所以经济已经可以复苏了。
承载着国民的期望,杨墨川上任后迅速施行新政。
这个新政显然是谋划已久的产物。
首先是中央政府出台商品价格公约,愿意遵守公约的企业,可以得到政府贷款,加入这个公约后,必须遵守不进行恶性价格竞争的条款。
这个公约的目的,一是向企业发放贷款,让企业重新运转起来。第二则是避免产能过剩的产能进行恶性的价格竞争,把整个行业搞得都没钱赚。
随后各行业协会迅速制定行业商品价格水平,那些还没破产的企业顿时如同濒死的鱼儿一般得到了活水,纷纷加入公约。
随着贷款的到达,以及商品价格的理顺,引动水迅速到位。
企业重新生产,带动了就业。
但是全国的失业人口太多了,根本不是企业重新生产能够解决的。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杨墨川又着手出台了各项大工程。
首先是农业工程,工业工程上,中央政府出资,彻底整合中华民国的农业设施。其中包括灌溉、机械化农改、农产品运输等方面。这些农业工程当中不乏大工程,例如在西域建设大型灌溉区,以及在关内上马南水北调工程。
而在山水治理方面,则继续加大黄河治理力度,以及各地的生态保护,以及过去繁荣十五年中的污染问题也开始投入资金着手治理。毕竟这个时代的工业技术并不是太先进,治理污染方面很多时候是要牺牲掉的,只是最大努力的进行了避免,中华民国的工业污染还是存在不少的,这一次则是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资金进行治理。
而在能源方面,则由政府投资,在福建、湖北、贵州、四川,以及西域行政区、北海行政区开发上百座中型水电站。
其中福建、湖北的水电资源开发比较早,华东地区也只有福建有比较丰富的水电资源,江西也有一些,不过不是很丰富。
另外一个水电丰富的地方就是西南地区了。
中华民国的版图扩张后,吉尔吉斯斯坦那一带也有丰富的水电资源,水电资源最丰富的地方自然也就是北海行政区了,那里有两条世界排名前十的大河流。
之所以是大量建设中型水电站,主要是怕大型水电站破坏了生态。向三峡水电站那种工程,中华民国显然没有想搞的意思。
中型水电站投资周期短,效益最高,也是最合理的投资。
大量的水电工程的建设,可以让中华民国减少火电发电厂的数量。
还有城市改造工程,这个工程主要是进一步的改造城市结构,从防洪到绿化,以及街道扩宽等等。
因为汽车的大量增加,很多城市的街道都太狭窄了。本来也预料到了这样的情况,很多地方把街道都建设得比较宽了。但是还是低估了汽车增长速度。堵车的现象在一些城市频频发生。
不久之后,国会通过了‘铁路国有化’的提案,财团以铁路管理混乱为理由,让中央政府将铁路国有化。
此时中华民国拥有将近六十万公里的铁路,繁荣的十五年期间,最高峰的时候一年就建设了八万公里铁路。
如此之多的铁路,也催生出了几百家铁路公司。于是乎,铁路运行混乱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正好以这个作为借口,将铁路收归国有,自然是非常方便的。而且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之后,那些铁路的价值已经被严重低估了。过去经济繁荣期间,也许一段铁路需要一千万才能买下,现在只值三百万。
中央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自然是按照当前的行情给钱。
于是乎那些铁路公司的商人叫苦不迭,终于发现自己掉坑里去了。铁路收归国有的提案通过后,迅速试行了下去。中央政府的款项立即到账,中央政府尽管欠了一屁股债,但是不愁没钱。
财团在后背不断的给中央政府贷款,反正财团能印票子,根本不怕没钱。
现在市场上是出现了货币紧缩的问题,这个时候财团通过政府投资向市场提供货币,自然也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能让政府有大把大钱可以用。
铁路国有化最大的受益者自然就是财团了,因为国有化之后,财团在货物运输方面能争取到优惠政策。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以及欧洲的德国,此时也迅速完成了资产收割。也随着中华民国的脚步,迅速推行新政。
其中德国人的新政,还直接取消了工会制度,可以更加方便的压榨工人利益。德国和美国,也正在迅速的从经济大萧条中走出来。
美国财团的收割方式也和中华民国如出一辙,很快也将铁路国有化了。美国此时拥有铁路总厂四十万公里左右,这么庞大的铁路,美国政府也因为有财团的支持,所以根本不愁吃不下。
铁路国有化,财团又能争取到优惠运输价格,日后中华民国和美国的铁路自然是会年年亏损的。
这就是财团掌控了运输之后,拥有了运输成本的优势。而运输成本,则通过税收分摊到了每一个纳税人的身上。
掌控了运输,进而对市场保持高度垄断。
这个时候因为商品产能已经能满足国民需求了,所以接下来就是为了战争做准备了。所以这个时候,财团基本上不怎么对民资提供贷款。但是投资却是很大,主要的投资方就是财团和政府。
政府投资了各个方面的基建,而财团则在对收割的资产进行不断的重组、优化。
但是工人工资在这一阶段却是不怎么涨了。
因为这个时候给工人太高的工资,工人就不干活了。不过剥削也不能太严重,所以中华民国在加大税收的同时,只是把工资维持到繁荣前的三分之一,普通工人每个月依旧有100元左右的工资。
而剥削最严重的则是德国,毕竟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国家又小,不剥削严重一点,让老百姓多劳动,德国将无法最大限度的重新崛起。
结果,中华民国在经济大萧条之后,反倒是工资最高的。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尽管相比繁荣时期要下降了,但依旧是有鱼有肉,只是不能向之前那样奢侈罢了。而且经济大萧条之后,很多国民实际上都有车有房了,这些工资也能让他们过上非常小康的生活。而在经济大萧条中破产的国民,在战后也得到了工作,家境正在平稳的恢复,只要肯工作,日常开销总是不愁的,买房买车也并不是很困难,这个时候一套差不多的房子,一个工人只需要支付五年左右的工资就能买下。不想后世的中国,普通工人需要不吃不喝几十年才能买下一套房子。
而市场也再次回归理性,财团这个时候已经不吹泡沫了。因为该建设的,基本上都建设得差不多了。
新得建设项目,这个时候还处于实验性阶段。例如高速公路。
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德国在经济恢复之后,建设起来的标志性工程。战后美国财团将高速公路这一模式引入,然后再次炒作了一次泡沫,将投资者大量吸引去投资高速公路,然后再搞一次经济危机,接着在低价吞入那些高速公路。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已经决定建设一条高速公路。
这个时候该建设的东西也都建设差不多了,要想让国民都有工作,就必须继续烧钱。所以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财团大量的搞起了研发项目。
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