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454章


消息传到伦敦后,在英政府指使下,英驻华公使向清政府提出扩大利益的要求,条件十分苛刻,从赔款到通商以及准许派遣第二支远征队。照会递到总理衙门后,遭到清政府官员的拒绝,觉得英人的要求实在难以接受。不久,清政府迫于英国的压力,派湖广总督李翰章赴云南查办,同时发给从印度前来的第二次远征队护照,英国公使馆秘书格维纳前往监督查办过程。光绪元年(1875年)十一月,李瀚章从汉口动身,次年五月到达腾越,捕杀了十多名被认为是凶手的中国人。在此期间,中英进行了多次交涉,威妥玛以撤使、绝交、开战相威恫,逼迫清政府让步。总税务司赫德也以调停人身份,诱逼清政府了结此案。随后英政府又增派军队驻扎在缅甸、云南边境,并且派兵舰驶入渤海湾内。此时,清政府与日本交涉刚刚结束,俄国又占领了新疆伊犁,在此情形下,清政府在李鸿章等人的怂恿下决定向英国妥协。于是派李鸿章前往烟台与威妥玛谈判。光绪二年(1896年)八月二十一日谈判正式开始,李鸿章全部接受了威妥玛提出的要求,九月三十日,由李鸿章和威妥玛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条约规定:因马嘉理被杀,中国政府要赔银二十万两,并且要派专使到英国赔礼道歉;又规定要商订滇缅边界及通商章程允许英国官员在大理或云南其他地方驻留五年察看通商情况。这样一来,云南就完全向外国势力开放了。此外条约还规定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成为通商口岸以及减免税细则,并指定长江沿岸六个城市准许外国轮船停泊,还对领事裁判权做了具体规定。条约除正文外,还附有一个关于新藏的专条,允许英使馆派人从北京出发,“遍历甘肃、青海一带地方,或由内地四处入藏,以抵印度”,或“由印度与西藏交界地方派员前往”,总理衙门都要发给护照。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派遣郭嵩焘携副使刘锡鸿等人于次年初到达伦敦,向英政府表示道歉,并建立使馆,以表达清政府的真诚。马嘉理事件告以平息。
中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以后,法国加紧侵略越南北方。不仅要把越南变成它的殖民地,而且要把侵略的魔爪伸入中国西南边疆。
1873年11月,法国派安邺为远征队队长,率领两艘兵船,90多名士兵,进犯河内。河内是越南北部16省的首府,越南巡抚阮芝芳率兵驻守在这里。安邺乘阮芝芳没有准备,发动突然袭击,阮芝芳被俘自杀。安邺在河内招兵买马,迅速组成了15000人的雇佣军,控制了越南北部。他计划修筑两条铁路;一条通往中国云南;一条通往四川,以掠夺中国的财富。
越南国王得知安邺占领了河内,惊惶失措,急忙派人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并招当时驻扎在中越边境的保胜(老街)的中国农民起义军——黑旗军迅速派兵支援。一天,几名骑着快马的越南使节,满头大汗地来到保胜,求见黑旗军首领刘永福,递上了越南国王的求援信,刘永福接信后,毅然决定率军出战。
刘永福,原名刘业,是广西上思人,1837年(道光十七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5年(同治四年),参加广西反清农民起义军,他所率领的队伍在安德北帝庙前举行祭旗仪式,把七星黑旗作为军旗,所以,人们称这支部队为黑旗军。后来,因受清军压迫,黑旗军转移到中越边境的保胜一带,开辟山林,组织农牧业生产,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一些贫苦农民纷纷前来投靠,队伍逐渐扩大到2000多人。
黑旗军非常憎恨法国侵略军,在越南人民抗法斗争的激励下,决定接受邀请,抗击法国侵略者。1873年12月,黑旗军配合越南军队在河内城郊大败法军,斩杀侵略军头子安邺。这一战以后,刘永福被越南阮氏王朝封为三宣副提督,继续率黑旗军与越南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坚持抗法斗争。
法国急于占领越南北部,并扬言要侵入中国。1881年至1882年,清政府派出了一些军队进驻广西、云南省和越南的边境地区,并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但清政府并未决心抵抗法国的侵略。1882年李鸿章在天津和法国公使宝海进行谈判时,答应撤退进驻中越边境的军队。清政府的这种态度进一步助长了法国侵略者的气焰。
第289章 清朝(43)() 
1883年2月,法国内阁茹费理,进一步主张征服中国。5月,法军统帅李维利攻占河内后,悬赏捉拿刘永福,刘永福毫不畏惧,在河内城西的纸桥大败法军,李维利被击毙,刘永福晋升为“三宣提督”。
法国以此为借口增兵越南,派海军大将孤拔指挥。
孤拔率领一支4000人的侵略军舰队,攻陷了越南首都顺化,把越南完全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公开否认了中越两国传统的宗主国和藩属关系。
1883年12月中旬,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侵略军6000多人,分水陆两路,进攻驻扎在越南山西的清边防军和黑旗军,揭开了中法战争的序幕。
山西是越南北部的战略要地,河流交汇,地势险峻,清军将领唐炯率军驻守在这里。可是,在法军发起进攻之前,唐炯却把清军撤到兴化,命黑旗军孤军驻守在山西。法军凭借大炮等重武器向黑旗军阵地发起猛烈轰击,黑旗军战士顶着敌人的炮火,孤军奋战四昼夜,弹尽粮绝,才被迫撤出山西。
可是清廷派出的支援越南抗法的清军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大部分都狼狈地逃回云南境内。
山西、北宁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清政府大为恐慌,急忙派李鸿章与法国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将驻扎在越南的清军撤回边境(但没有明确规定日期);开放与越南北部相邻的边界,听任法国商人前往贸易。通过这些条款,法国初步实现了侵略战争的目的。
从1884年5月起,法军分东、西两路向驻越南清军和黑旗军大举进攻。由于黑旗军抵抗顽强,西路法军进展缓慢。1884年7月15日,孤拔率法舰主力闯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港内,并封锁了福州海口。中法两国军舰停泊一处,彼此对峙一个多月。在此过程中,福建会办海疆事务张佩纶和船政大臣何如璋等,不作战备,又禁止港内福建水师舰只移动,甚至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8月3日法舰突然通知福州中国地方当局下午2时开战。1时46分,法舰提前袭击,水雷大炮同时向港内中国兵轮轰击。此时,中国军舰有的尚未起锚。张佩纶、何如璋闻炮急逃,中国船舰仓卒应战。许多舰船虽被击中下沉,仍战斗到最后一刻。此次海战,福建水师舰艇11艘全被击沉,官兵几乎全部牺牲,生还者仅10余人。法舰又乘胜轰毁马尾船厂。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年底,与法军相持了数月的黑旗军联合清军向法军发起反攻,将1000多法军包围在宣光城内。从河内赶来解宣光之围的法国援军被刘永福诱至埋火药处,一声巨响,2万斤火药炸得山崩地裂,425名法军官兵或死或伤。黑旗军乘势用火箭攻击,烧得法军焦头烂额,狼狈逃回河内。
1885年2月23日,法军攻占中越边境上的重镇——镇南关,形势十分严峻。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起用了退职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冯子材虽年近七旬,但因久任广西提督,三次出关,颇得人心。被广西巡抚李秉衡等前敌将领推为前敌主帅。此时,冯子材受命指挥前敌清军。他大力整顿溃军,积极备战,准备收复镇南关。1885年3月23日,法军司令尼格里率军三路进关,直扑关前隘,被清军拼死击退。今晨,关前隘四山大雾,法军炮声震天,主力猛攻长墙,有些法兵已越墙而入。在此危急时刻,冯子材持矛大呼跃出,奋勇当先。全军随其与敌展开猛烈搏斗,夺回了关前隘的东岭、西岭,越南义民千余人亦前来助战。法军三面受敌,伤亡惨重。败逃关外,退回谅山。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清军乘胜追敌出关,于29日收复谅山,30日收复谷松、观音桥等地,直逼北宁、河内。31日,法军败讯传至巴黎,茹费理内阁倒台。中国军队获得辉煌胜利。
正当抗法前线取得辉煌胜利之际,朝廷竟下令撤兵,因为慈禧、李鸿章认为这是求和的好机会。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在天津订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的中法和约。法国不胜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