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506章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的纲领和方针政策,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遵循洛川会议所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迅速挺进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了敌后战场,创建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有效地打击与钳乘了日本侵略者。
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主任,下辖3个师:以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第15军团为主改编为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治委员罗荣桓;以红军第二方面军为主编为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治委员关向应;以红军第四方面军为主,改编为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委员张浩(1938年1月由邓小平接任)。全军共4??2万人。
邓小平8月下旬到9月底,为挽救华北战场的危急战局,改编后的八路军先后开赴抗日前线。一一五师到晋东北,一二师到榆次地区,一二九师到晋北。当时正值日军分路向平型关,雁门关进攻,应第二战区的要求,一一五师一部为阻击敌人的增援部队,以三个团兵力隐蔽集结在日军前进道路的两侧。9月25日晨,当日军进攻平型关时,一一五师迅速将敌人分割包围,激战一天,歼敌千余,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第一次大胜利。
平型关大战后,八路军即转入华北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根据毛泽东制定的“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相继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1937年10月下旬,聂荣臻率一一五师一部2000人留守五台山,在晋察冀边区开展游击战争。并以五台山为中心,建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7日,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军和游击队。1938年1月10日,在河北香阜平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边区政权的最高领导机构,抗日政权扩大到56个县。同年春,边区军队向平汉、正太、同蒲线出击,建立冀中行政主任公署和冀中军区。6月,组织一个纵队进入冀东,7月配合当地党组织发动了冀东七县武装起义,开群冀东根据地。9月下旬到11月上旬,晋察冀部队和一二师的三五九旅配合,粉碎五万余日军的进攻,巩固了根据地。
晋绥根据地。1937年9月下旬,贺龙、关向应率一二师进入晋西北地区。到1938年初,晋西北根据地初步形成。8月,一二师派一个支队北上绥运,穿越平绥线,进入大青山区,与当地抗日武装相配合,开辟了大青山根据地。以后,晋西北区和大青山区连成一片,成为晋绥抗日根据地。
晋冀豫根据地。1937年11月,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率八路军129师进入晋东南,以太行山为依托,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根据地刚刚建立起来,1937年12月,日军即发动了6路围攻,八路军英勇反击,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至1938年4月,收复18座县城,成立晋冀豫军区。同年春,一二九师一部开辟冀南区。8、9月间,又收复了豫北滑县等地。
山东根据地。1937年冬,日寇侵占山东后,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领导下,紧紧依靠群众,先后在鲁中组徕山、胶东等地区,发动了多次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为了加强统一领导,1938年12月成立中共山东分局,同时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同月八路军总部令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师部及第三四三旅开赴山东,作为山东抗日武装的骨干,并加强了对游击战争的领导。
华中根据地。1937年10月,根据同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正副参谋长分别为张云逸、周子昆、政治部正副主任分别为袁国平、邓子恢。1938年5、6月,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根据地。1938年4月,第四支队挺进皖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7月初,第三支队在芜湖、宣城等地开辟了皖南根据地。10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豫东地区,初步打开了豫东抗日局面。
陕甘宁根据地。1937年9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华苏维埃政府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共辖23个县,其首府延安是中共所在地,是全国抗战的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日寇胶背受敌。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的敌后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直接配合了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坚持抗日战争的战略基地,迫使敌人不得不停止其战略进攻,从而促进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方针
抗战一开始,共产党就确定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并通过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作为持久抗战的依托和战争形式。
抗战爆发后,对抗日战争究竟怎样发展?是持久战还是速决战?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是全国人民所关心而又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抗战初期,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的援助迅速打败日本,鼓吹“速胜论”。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就叫嚷“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公开散布“亡国论”。
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党内外的混乱思想,指导抗战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进一步闻明了洛川会议提出的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并且,为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揭示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抗日战争的前途,毛泽东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于1938年5月,先后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总结了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对抗日战争的特点、发展规律,以及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他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游击战争不仅仅是个战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由共产党领导的、有广大群众支持的、大规模的抗日游击战争,主要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这样既广大又持久的游击战争,必须解决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根据地、向运动战发展等异乎寻常的问题。于是抗日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
第323章 民国(19)() 
论持久战一文中,首先具体分析了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间的科学论断:(一)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半封建的弱国,这是中国抗战不能速胜的基本依据;(二)敌人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这是日本战争必败的主要依据,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中共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是进步因素的代表,是抗战得以持久和取得最后胜利的条件;(三)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则与之相反,这是坚持持久抗战的客观有利条件;(四)战争性质决定,在国际上,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亦是中国最后胜利的条件之一。亡国论者只夸大敌强我弱这一特点而无视其他特点,速胜论者则根本忘记了这个矛盾而夸大其他特点,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
其次,阐明了中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必然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相持)阶段;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在第一、第二阶段,应是战略防御中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